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

  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

  ─—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

  洪修平

  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頁303~315

  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

  --------------------------------------------------------------------------------

  頁303

  提要

  佛教的中國化,經曆了不同的途徑、階段與方法,並有漢化、藏化和傣化等的不同。就外來佛教與漢文化的關系而言,佛教的中國化在思想理論的層面上主要表現爲方術靈神化、儒學化和老莊玄學化等叁方面。佛教的方術靈神化主要是說佛教對中土黃老神仙方術的依附和對靈魂不死、鬼神崇拜等宗教觀念和迷信思想的融合吸收,從而在信仰和行證的層面上爲佛教在中土的傳播開拓了道路。佛教的儒學化則主要表現在對儒家倫理名教的妥協調和及對儒家人文精神和心性學說的融合吸收。佛教的儒學化爲中國佛教的社會倫理品格和心性學說等奠定了基礎,並爲文化士人的接受佛教進一步創造了條件。作爲“哲學的宗教”的佛教還通過老莊玄學化而加深了與中國傳統思辨哲學的會通,並藉此正式登上中國學術思想的舞臺,突顯了自己特有的理論價值。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是相互聯系、並存並進的,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思想體系中又各有側重,佛教的中國化與傳統文化的佛教化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祗有從佛教與傳統文化的相互影響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佛教的特點,也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1. 佛教中國化 2. 方術靈神化 3. 儒學化 4. 老莊玄學化

  頁304

  一

  印度佛教在兩漢之際經西域傳至中國內地,這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後,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又融入了新的內容與養料,變得更加豐富和燦爛,並獲得了新的發展的動力,從而進入了一個在中外文化交融中不斷發展的新時期。

  “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過程,也是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宗教文化不同于自然科學文化,它有強烈的民族性,有頑固的文化認同感。不同文化相接觸要有交流、融會的過程。越是文化傳統深厚的民族,吸收外來越困難。好比移植花木,引進農作物,一旦引進成功,生根、開花、結果,它就成爲當地的新品種,與原産的作物同樣繁茂,造福人群。佛教文化在中國所起的作用,使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新內容,産生長遠效益。”[1] 千百年來,中國佛教對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生活所發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在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方面更是起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種文化現象的長期存在,自有其深刻的必然性。“一種學說、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既取決于這種學說、文化本身的價值,也要看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2] 佛教在中國之所以流傳發展數千年而至今仍綿延不絕,就在于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滿足社會和人生的某些需要。

  從曆史上看,傳統文化對外來的佛教一方面采取了一種本能的拒斥態度,另一方面又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選擇地吸收容納了佛教中有價值的東西或先秦以來傳統文化中所欠缺的東西,例如佛教的思辨哲學和對生死問題的關注等等。相對的封閉及對外來文化的拒斥,使傳統文化保持了其獨特的魅力和穩定的發展;而相對的開放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又使傳統文化充滿了朝氣和活力,不斷實現著自我的更新和完善。傳統文化對曆史上外來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傳入所表現出的雙重性格和所進行的成功的交融,至今仍對我們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啓迪意義。

  從佛教方面來看。不同的民族,往往有其獨特的人生理想、生活目標和價值取向,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氣質,這種民族文化氣質,一般又會通過哲學、倫理、宗教等不同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來。帶著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民族文化印記的佛教一進入中土,就與中國宗教和文化形成了一種相異互補、相斥互融的複雜關系之中。而中國人對佛教的接受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佛教在中國的盛衰命運。因此,外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豐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其自身也經曆了一個不斷中國化的過程。

  所謂佛教的中國化,乃是指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爲了適應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需要而不斷地調整乃至改變自己,在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適應過程中最終演變發展成爲具有中國特色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風貌與特征的“中國佛教”。這裏要特別強調一下,筆者認爲,如果把産生于古印度的佛教照搬照抄地傳到中國來,這當然不是中國化。但如果從根本上違背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教規,那就不成其爲佛教,也就談不上什麼佛教的中國化了。佛教的中國化,一方面不應該違背佛教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又應該在探討和解決中國的社會和人生問題中,吸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容和方法,爲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並通過中國化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既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又有別于印度宗教文化的佛教,就是中國化的佛教。正如任繼愈先生所說的:“中國佛教有佛教外來文化因素,又有中國文化特色。我們稱之爲中國佛教,並不是“佛教在中國”,因爲它是“中國化的佛教”,已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精神面貌。”[3] 正是在與傳統思想文化的相互沖突與融合滲透中形成的中國佛教文化,最終得以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並駕齊驅,成爲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産生了天臺、華嚴和禅宗這些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宗派。

  佛教的中國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而廣博,而佛教本身也是一個由衆多要素構成的複雜體系,既有宗教的信仰,又有思辨的哲學,還有相應的禮儀製度、僧伽組織、宗教倫理和修行方式等等,因此,佛教的中國化呈現出了極其錯綜複雜的情況,通過了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它不僅表現在宗教信仰、神學理論等方面,而且還表現在禮儀製度、組織形式和修行實踐等許多方面。[4] 例如中國佛教改變印度佛教托化緣的乞食製度而把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結合到自己的修行生活中來,提倡“農禅並重”;隋唐佛教各宗派模仿世俗封建宗法製度而建立了各自的傳法世系以維護自己的宗教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産,等等。就佛教中國化的途徑與方法而言,也可以從佛典的翻譯、注疏和佛教經論的講習等不同的方面來理解。[5] 同時,由于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習俗等,因此,“印度佛教傳

  頁305

  入中國後,形成了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傣族等地區佛教叁大支,佛教的中國化,一定意義上也可說就是佛教的漢化、藏化和傣化”。[6] 本文則主要想就漢地佛教與漢文化交融的角度談一下佛教思想理論的中國化問題。我們認爲,如果從思想理論的層面上看,漢地佛教的中國化大致可以概括爲方術靈神化、儒學化和老莊玄學化等叁個方面。這叁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並存並進的,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思想體系中又各有側重。外來佛教與傳統宗教觀念及儒道思想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構成了漢以後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

  方術靈神化主要是說佛教對中土黃老神仙方術的依附和對靈魂不死、鬼神崇拜等宗教觀念和迷信思想的融合吸收。佛教的方術靈神化既與佛教本身的特點相聯,也與佛教傳入中土後所面對的文化環境相關。佛教作爲一種宗教,本有其獨特的宗教信仰、理論學說和修行方式,而中國的鬼神崇拜和方術迷信也可謂源遠流長。雖然佛教的解脫理想以及實現解脫的途徑與方法等,與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念和神仙方術等有很大的不同,但佛教傳入後就不斷地依附並融合吸收中國傳統的東西,從而才逐漸演化爲中國民族化的宗教。

  從曆史上看,佛教來華之時,正值中土社會上各種方術迷信盛行之際。天帝、鬼神、祖先的崇拜和祭祀、蔔筮、占星、望氣、風角等種種方術,在當時社會上都非常流行,特別是黃老神仙方術更是盛極一時。到東漢末年,隨著先秦道家思想的活躍,奉老子爲教主、熔陰陽五行與鬼神方術于一爐的道教也逐漸形成。道教的宗教理想是通過各種道術的修行以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其呼吸吐納等許多修道方法,都與佛教的禅定等修習有某些相似之處。而且早期道教以符箓治病、煉丹延命爲主,其教義學說比較簡單,儀軌戒條也不很完備,像佛教這樣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的宗教的傳入,對道教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借鑒意義的,因而道教最初往往將佛教引爲同道。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初傳的佛教也就被中土人士理解爲是黃老道術的一種,人們往往把黃老與浮屠並提。社會上還出現了所謂的“老子化胡說”,客觀上把佛與道納入了同一個華夏文化系統之中。[7] 而佛教也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和條件,有意地對此加以迎合,以求在異國他鄉更好地生存發展。

  印度佛教中雖然也有神通等內容,但一向不占重要地位,因爲信奉佛法、勵志修

  頁307

  行是爲了解脫,若以神通爲追求的目標,那屬于佛教所斥的外道。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卻往往有意識地將這一方面的內容突現出來,借以迎合並依附中土的種種神仙方術,而中國人也往往對佛教的這部分內容特別地感興趣。因此,在傳爲中土第一部漢譯佛典的《四十二章經》中,就出現了把佛陀描繪爲“輕舉能飛”的“神人”,把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描繪爲“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的做法。中國佛教徒編的最早介紹佛教的著作《理惑論》中也以道家神仙家之言來解釋佛陀,認爲“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

《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