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禅宗的分化與四川禅系的禅法特點
南京大學哲學系 洪修平
中國禅宗始成于道信和弘忍的“東山法門”,發展于惠能和神秀爲代表的兩大禅系,至惠能門下而大盛。惠能本是弘忍衆多的弟子之一,由于他倡導一種“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簡便法門,並保持了道信以來山林佛教的特色,因而使禅宗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在以後的發展中,惠能門下又分化演變出江西馬祖和湖南石頭兩大禅脈乃至五家七宗,在全國形成巨大規模,以至于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惠能禅也就成爲中國禅宗的主流。
惠能禅主要流傳于中國南方,惠能的弟子神會又以菩提達摩“南天竺一乘宗”自诩,而不許神秀一系“妄稱南宗”,因此,惠能禅系獲得了“南宗”的稱號,而與之相對的主要流傳于中國北方的神秀一系則被稱之爲“北宗”。南北禅宗是中國禅宗的兩大基本派別。
五祖弘忍在日,“廣開法門,接引群品”,“一生教人無數”,故門下大師輩出,各爲一方人物。弘忍去世後,其門下“堪爲人師”者皆分頭弘化,將禅的種子遍布大江南北。特別是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一系的禅法,盛行于北方嵩洛地區,聲勢顯赫。神秀本人也被推爲“兩京法主,叁帝國師”,受到王公士庶極大的禮遇和尊崇。但唐中期以後,惠能一系蔚爲大宗,勢力大,範圍廣,完全取代了神秀北宗的地位。宋代以來大量出現的禅史燈錄,皆依南宗而作,擡高惠能,贊譽南宗;特別是廣泛記載了唐五代時興起的五家七宗之禅,而曾經盛行于秦洛的神秀北宗禅史則幾近湮沒,弘忍門下分頭傳禅的史實亦被歪曲,以至于長期以來,人們只能從通行本《壇經》等對神秀北宗禅的批評中略知北宗禅法一二,而無從窺其全貌,更無法了解南能北秀之外的禅宗流派的發展與特點。
20世紀初,敦煌新發現了《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和《曆代法寶記》等大量唐代寫本的禅宗資料。這些多出于弘忍弟子或再傳弟子之手的作品,雖不乏門戶之見,但卻爲我們了解弘忍以後的禅宗發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如果結合有關的金石資料與考古的新發現,再參考唐代宗密的一些記載,我們就有可能對弘忍門下各派的分化及其禅法特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從現有的資料看,弘忍不僅初創禅門,確立傳法世系,而且“法門大啓,根機不擇”③,廣接天下學人,他的傳授並不如後來神會所說的“一代只許一人”,而是多人並傳的。據敦煌本《楞伽師資記》引玄赜的《楞伽人法志》記載,弘忍在臨終時自己說過:
如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我與神秀,論《楞伽經》,玄
理通快,必多利益。資州智诜,白松山劉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隨州玄約,憶不見
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揚州高麗僧智德,此並堪爲人師,但一
方人物。越州義方,乃便講說。又語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愛。吾涅槃後,汝與神
秀,當以佛日再晖,心燈重照。
這裏,連玄赜在內,一共列出了弘忍的十一位大弟子。宗密的《禅門師資承襲圖》與《圓覺經大疏鈔》等所列人物與此雖有不同,但記弘忍門下有十余人“升堂人室”則是相同的。弘忍以後,其衆多的弟子在把東山法門傳向全國的同時,禅宗內部也醞釀著分化,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系。其中影響較大而現今又可考者有法如系(在安徽、河南)、神秀系(由荊州而人兩京)、惠能系(在廣東曹溪)、智诜系(在四川)等。最初,不同的派系只是由于因人因地的施化設教之不同而在禅法與禅風上略顯差異,各派之間雖然都標榜真傳,但門戶之見並不很深,法統之爭亦未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即使是日後形同水火的南北宗之間,也沒有相互攻擊和排斥,情況也許正好相反,據《曹溪大師別傳》和《宋高僧傳》卷八等記載,神秀還曾多次向武則天和唐中宗舉薦過惠能。這種各系相互並存的情況直到神會于唐開元(713—741)年間北上人洛盛弘惠能的頓教禅法並向神秀北宗發起挑戰才發生根本的變化。通過對弘忍門下衆多派系撣法特點的考察,將有助于對禅宗最初的分化及各系相互並存情況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全面把握中國禅宗的演變與發展。下面,我們依據有關材料,對在四川流傳的智诜系禅法特點略作些分析和探討。
出自弘忍門下在四川弘化的資州智诜系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但該系的存在至少表明,當時弘忍門下分化形成的衆多派系,是不能簡單地依南能北秀兩大系來加以概括的,因爲根據智诜系禅法的特點,無論將其劃入神秀北宗還是惠能南宗都並不是十分妥當的。
據《曆代法寶記》載,智诜禅師,
俗姓周,汝南人也。隨祖官至蜀。年十歲常好釋教,不食薰莘,志操高標,不爲童
戲。年十叁,辭親入道場,初事玄奘法師學經論,後聞雙峰山忍大師,便辭去玄奘法師,
舍經論。遂于憑茂山投忍大師。師雲:當兼有文性。後歸資州德純寺,化道衆生。曾應請赴西京,
後因疾進奏表,卻歸德純寺,首尾叁十余年。據說曾作《虛融觀》叁卷、《緣起》一卷和《般若心[經]疏》一卷等。
智诜是否作有《般若心經疏》等,現難以詳考,但從智诜系的禅法來看,其思想傾向確實有偏重于般若無所得思想的特色。該系的傳承主要有:智诜(609—702)傳處寂(648—734,一作665—732),處寂門下有淨衆寺無相(680—756,一作684—762),無相以下又有保唐寺無住(714—774)。無相淨衆系和無住保唐系都是當時影響較大的禅宗流派,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中述禅家“七家”義時,曾分別將它們列爲第二、第叁家。關于他們的禅法,宗密也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載,現更有出自智诜門下的敦煌本《曆代法寶記》可資參考。綜合起來看,“無憶無念莫妄”叁句語代表了他們的禅要,時人稱此爲“頓教法”。
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中記載說:
有叁句用心爲戒定慧者,第二家也。根元是五祖下分出,名爲智诜,即十人中之一
也。本是資州人,後卻歸本州德純寺開化。弟子處寂,俗姓唐,承後。唐生四子,成都府
淨衆寺金和尚,法名無相,是其一也。大和(弘
)此教。言叁句者,無憶無念莫忘也。意
令勿追憶已過之境,勿預念慮未來榮枯等事,常與此智相應,不昏不錯,名莫忘也。或不
憶外境,不念內心修然無寄。戒定慧者,次配叁句也。雖開宗演說,方便多端,而宗旨所這裏的“奠忘”,《曆代法寶記》引無相禅師叁句語作“莫妄”。從“常與智相應,不昏不錯”、“鯈然無寄”等解說來看,“忘”應作“妄”。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中曾說,保唐寺無住“亦傳金和上叁句言教,但改忘字爲妄字,雲諸同學錯預(領
)先師言旨。意謂無憶無念即真,憶念即妄。;不許憶念,故雲莫妄”。無住的說法是符合其師無相之原意的。“無憶無念莫妄”實際上也就是《壇經》中六祖惠能所說的“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中的“無念無相無住”。“莫妄”就是“無相”。《金剛經》雲:“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無相當然就是無妄了。神會也曾說過:“一切衆生心本無相,所言相者,並是妄心。”他並據此批評了北宗的住心看淨:“何者是妄
所作意住心、取空、取淨,乃至起心求證菩提涅槃,並屬虛妄。”這都說明“莫妄”即“無相”。“無憶”則與“無住”相當。《壇經。定慧品》中說:“無住者……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這與“勿追憶已過之境”的說法顯然是完全一致的。剩下來,“無念”的提法相同。
淨衆寺無相禅師又以“無憶無念莫妄”叁句與戒定慧相配。《曆代法寶記》對這種相配作了具體的解釋:“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同時,無相禅師又以“無念”來統攝叁句語和戒定慧:
我達摩祖師所傳,此叁句語是總持門。念不起是戒門,念不起是定門,念不起[是]
慧門,無念即是戒定慧具足。
對照一下荷澤神會所說,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不僅禅法思想相近,甚至連語言也是極爲相似的。神會說:
何者是叁學等
戒定慧是。妄心不起名爲戒,無妄心名爲定,知心無妄名爲慧。是
名叁學等。
立無念爲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學一時齊等,萬行俱
備,即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定。以能見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慧。
但值得注意的是,《曆代法寶記》中卻說神會在荊府時曾對無相的弟子說:诜禅師、唐禅師(處寂)、金禅師(無相)均“不說了教”,而“雖然不說了教,佛法只在彼處”。同時又引無相禅師語:“我此叁句語,是達摩祖師本傳教法,不言是诜和上、唐和上所說。……緣诜、唐二和尚不說了教,曲承信衣。”無相是新羅人,據《曆代法寶記》載,曾從智诜的弟子唐和尚(處寂)處得傳禅法並達摩袈裟:
無相禅師,俗姓金,新羅王之族,家代海東。昔在本國,有季妹,初聞禮娉,授刀割
面,誓志歸真。和上見而歎曰:女子柔弱,猶聞雅操;丈夫剛強,我豈無心
遂削發辭親,
浮海西渡,乃至唐國。尋師訪道,周遊涉曆,乃到資州德純寺,禮唐和上。……留左右二
年,後居天谷山。卻至德純寺,唐和上遣家人王徨,密付袈裟信衣:此衣是達摩祖師傳
衣,則天賜與诜和上,诜和上與吾,吾今付囑汝。金和上得付法及信衣,遂居谷山石岩
下,草衣節食。後章仇大夫請開禅法,居淨衆寺,化導衆生,經二十余年。
無相來華人洛時間是開元十六年(728),不久以後便人蜀。其時惠能、神會的禅法尚未盛行北土,而神會北上與神秀門下爭正統的鬥爭卻正處在激烈之中。以上诜禅師、唐禅師“不說了教”等說法表明,智诜系當時也在神會的排斥之中,或者說,智诜門下的禅法雖與神會相近,但並…
《略論禅宗的分化與四川禅系的禅法特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