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念佛禅”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接下來,他略說了律宗、俱舍宗、成實宗、叁論宗、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禅宗、密宗和淨土宗等十宗的大概。最後,他強調指出: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衆生以方便建立。因衆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爲善矣。

  這裏說得很清楚,佛法的不同法門乃是應病與藥的方便,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

  正因爲此,所以弘一法師雖然提倡彌陀淨土,但並沒有門戶之見,他曾從佛法圓融的角度提出往生西方或往生東方“宜任其自然”,他在《致上海佛學書局》的書信中說:“余自信佛以來,專宗彌陀淨土,但亦嘗講《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今者佛學書局諸賢,欲弘揚藥師聖典,提倡求生于東方,勝願大心,甚可欽佩。但依拙見,惟可普勸衆生誦經、持名。至于求生何處,宜任其自然。則昔日求生極樂或求生兜率者,亦可發心誦《藥師經》並持名號,而與本願無違。”在《淨土問辨》中,他在回答“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時也說:

  不盡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又《阿彌陀經》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爲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叁卷及疏一卷,普勸衆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

  在接下來回答“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難欤”時,他又說: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雲: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這就是說,法相宗學者也是“不妨求生西方”的,他並以慈恩大師窺基撰《阿彌陀經通贊》叁卷及疏一卷爲例,說明慈恩大師也是“普勸衆生同歸極樂”的。

  正因爲此,弘一法師在提倡念佛的同時,並不要求廢除對經論的誦讀,相反,他多次提到了在念佛之外的誦讀佛經。例如他在談到學律諸道侶改正不善習慣時曾提到七條,供大家參考,其中第四條雲:

  別修禮誦等課程。每日除聽講、研究、鈔寫及隨寺衆課誦外,皆別自立禮誦等課程,盡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讀《法華經》者,或有讀《華嚴經》者,或有讀《金剛經》者,或每日念佛一萬以上者。

  其中第五條又說:

  今諸道侶,……每于食後,或傍晚、休息之時,皆于樹幹檐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顯然,在這裏,持名念佛與誦讀佛經是並列在一起的。

  弘一法師非但不反對經論,他自己還曾依據經論來說明“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的道理。他在回答“前雲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抛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時明確指出:

  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這裏,不僅強調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必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而且廣引經論對此作了說明,表明了弘一法師本人對經教的重視。

  在《淨土法門大意》中,弘一法師還專門提到了修淨土法門者的讀誦大乘經典的問題,他說:“至于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淨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回向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爲適宜也。”

  弘一法師甚至還曾建議學佛者購置佛書,隨時閱覽,他說:“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爲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爲余所厚望焉。”

  以上都充分說明,弘一法師是從契機的角度提倡念佛的,並不反對經教與其他佛教宗派,這體現了弘一法師對佛法圓融一味的理解。下面我們再來看弘一法師關于念佛“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的思想。弘一法師在有人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抛棄世緣,其信然欤”時回答說:

  若修禅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于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又于人事善利群衆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爲生西資糧,何可雲抛棄耶!

  弘一法師這種針對現代人的生活,使士農工商念佛修淨土而又各安其業的思想,顯然具有現代意義,這種對念佛的提倡對當代佛教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弘一法師還在解釋印光法師提倡的精進念佛時,申說了念佛的現生利益及“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他說:

  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再詳言,應分爲空假中叁觀,複有次第一心之別。但吾人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即勉強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師勸人專修淨土法門也。因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故勸諸君須深信淨土法門。又須于印光法師前所說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薩名號,不必憂懼也。

  就是說,念佛與經論所言是一致的,但由于一般人對經教“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爲了使“人人皆可實行”,故才大力提倡“專修淨土法門”。顯然,這裏對淨土念佛的提倡,也是從應化施教、方便接機的角度提出來的。

  既然“念佛”既契當時之機,又最爲方便,所以弘一法師不僅自己“專宗彌陀淨土法門”,一生念佛,而且還不斷勸人修習淨土,“一心念佛”他說:“初學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號。起初不必求長,半小時、一小時都好。惟須專意,不可遊心于他事,要練習專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計算,以每五句爲一單位,凡念滿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滿五句,摘念珠一顆。如此則心不暇他顧,而可專意于念佛了。初學者以這步工夫爲要緊。又念佛時不妨省去“南無”二字,而略稱“阿彌陀佛”。”爲了幫助初念者專心念佛,他還發明了聽鍾念佛法,他說:“初學念佛,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時鍾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鍾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攝心念佛,殊爲不易。今以時鍾置于身旁,用耳專聽鍾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擾其耳也。”即使是日常俗務繁忙,他也勸人能抽專門的時間念佛:“雖商業多忙,亦可覓暇念佛,每日應有定課”,以便“將來裟婆緣盡,往生西方”。

  如前所說,弘一法師提倡的念佛,也體現了他的圓融思想。他並不要求人們只限于念阿彌陀佛,而是認爲可以同時念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他在強調“改過自新”不易而提倡念佛時曾說:

  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致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忏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

  他在提倡“藥師法門”時也說:“若藥師法門,不但對于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甯,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爲饒益”等,皆屬此類。……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並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淨,不至再墮落在叁惡道中。……但修淨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依《藥師經》說:“若有衆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于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衆寶蓮花之中。”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弘一法師提倡的念佛,決不是爲了成就一己之私的利益,而是始終抱著“救濟衆生之宏願”,甚至有“以身爲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衆生”的舍己度人之大無畏氣慨。他在《淨土法門大意》中專門提到了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事項。他說:

  修淨土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叁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爲體故。……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衆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衆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衆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衆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他又說: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于叁惡道中,以身爲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衆生。衆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

  “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一切世界之衆生”之苦,甚至要“以身爲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衆生”,這是多麼大的胸懷,多麼大的慈悲心!正是有這樣的利生慈悲之心,在抗日戰爭時期,弘一法師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愛國愛教愛衆生,令人欽佩,令人起敬!

  根據自己對修習淨土宗應注意事項的理解,弘一法師積極鼓勵專修念佛之人多做慈善事業,他說:“至于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爲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爲生西之資糧也。”這種將修習念佛法門與從事慈善事業結合起來的思想,體現的完全是大乘慈悲的精神。

  在物質財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長的當今之世,在人們追求外在的財富而常常忘卻自身內在價值和“人”的生活的時候,在環境汙染、毒品泛濫、暴力盛行、精神空虛等各種社會和人生問題層出不窮的時候,弘一法師提倡的念佛對淨化人心有積極的意義。

  

《從“念佛禅”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