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接下来,他略说了律宗、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和净土宗等十宗的大概。最后,他强调指出: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这里说得很清楚,佛法的不同法门乃是应病与药的方便,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
正因为此,所以弘一法师虽然提倡弥陀净土,但并没有门户之见,他曾从佛法圆融的角度提出往生西方或往生东方“宜任其自然”,他在《致上海佛学书局》的书信中说:“余自信佛以来,专宗弥陀净土,但亦尝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于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惟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则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在《净土问辨》中,他在回答“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时也说:
不尽然也。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在接下来回答“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时,他又说: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这就是说,法相宗学者也是“不妨求生西方”的,他并以慈恩大师窥基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为例,说明慈恩大师也是“普劝众生同归极乐”的。
正因为此,弘一法师在提倡念佛的同时,并不要求废除对经论的诵读,相反,他多次提到了在念佛之外的诵读佛经。例如他在谈到学律诸道侣改正不善习惯时曾提到七条,供大家参考,其中第四条云:
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钞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
其中第五条又说:
今诸道侣,……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干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显然,在这里,持名念佛与诵读佛经是并列在一起的。
弘一法师非但不反对经论,他自己还曾依据经论来说明“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的道理。他在回答“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时明确指出:
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这里,不仅强调了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必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而且广引经论对此作了说明,表明了弘一法师本人对经教的重视。
在《净土法门大意》中,弘一法师还专门提到了修净土法门者的读诵大乘经典的问题,他说:“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弘一法师甚至还曾建议学佛者购置佛书,随时阅览,他说:“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以上都充分说明,弘一法师是从契机的角度提倡念佛的,并不反对经教与其他佛教宗派,这体现了弘一法师对佛法圆融一味的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弘一法师关于念佛“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的思想。弘一法师在有人问“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其信然欤”时回答说:
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弘一法师这种针对现代人的生活,使士农工商念佛修净土而又各安其业的思想,显然具有现代意义,这种对念佛的提倡对当代佛教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弘一法师还在解释印光法师提倡的精进念佛时,申说了念佛的现生利益及“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他说: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就是说,念佛与经论所言是一致的,但由于一般人对经教“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为了使“人人皆可实行”,故才大力提倡“专修净土法门”。显然,这里对净土念佛的提倡,也是从应化施教、方便接机的角度提出来的。
既然“念佛”既契当时之机,又最为方便,所以弘一法师不仅自己“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一生念佛,而且还不断劝人修习净土,“一心念佛”他说:“初学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号。起初不必求长,半小时、一小时都好。惟须专意,不可游心于他事,要练习专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计算,以每五句为一单位,凡念满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满五句,摘念珠一颗。如此则心不暇他顾,而可专意于念佛了。初学者以这步工夫为要紧。又念佛时不妨省去“南无”二字,而略称“阿弥陀佛”。”为了帮助初念者专心念佛,他还发明了听钟念佛法,他说:“初学念佛,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时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时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扰其耳也。”即使是日常俗务繁忙,他也劝人能抽专门的时间念佛:“虽商业多忙,亦可觅暇念佛,每日应有定课”,以便“将来裟婆缘尽,往生西方”。
如前所说,弘一法师提倡的念佛,也体现了他的圆融思想。他并不要求人们只限于念阿弥陀佛,而是认为可以同时念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他在强调“改过自新”不易而提倡念佛时曾说:
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
他在提倡“药师法门”时也说:“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此类。……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弘一法师提倡的念佛,决不是为了成就一己之私的利益,而是始终抱着“救济众生之宏愿”,甚至有“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的舍己度人之大无畏气慨。他在《净土法门大意》中专门提到了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事项。他说:
修净土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他又说: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
“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一切世界之众生”之苦,甚至要“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多么大的慈悲心!正是有这样的利生慈悲之心,在抗日战争时期,弘一法师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爱国爱教爱众生,令人钦佩,令人起敬!
根据自己对修习净土宗应注意事项的理解,弘一法师积极鼓励专修念佛之人多做慈善事业,他说:“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这种将修习念佛法门与从事慈善事业结合起来的思想,体现的完全是大乘慈悲的精神。
在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长的当今之世,在人们追求外在的财富而常常忘却自身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的时候,在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暴力盛行、精神空虚等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弘一法师提倡的念佛对净化人心有积极的意义。
《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