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大的財富。這個這個就麻煩,就是他很難從這個快樂的因緣當中解脫出來。佛陀告訴我們,思惟死殁無常,就是思惟死亡,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就是這個快樂不是持久的,你遲早要失掉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死亡到來的時候,會把我們所有的快樂都破壞掉。好,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我們經常思惟無常的死亡到來,來對治今生的安樂。那麼今生的安樂很多啦,如果今天要檢查也是可以,比如說你啊,你可以思惟假設你現在要死亡,你內心當中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那個就是你的問題!哈哈,那個就是你的問題了。就是當你想到死的時候,你心中的念頭是,什麼東西是你最挂礙的、最舍不得放下的,那就是你要對治的,那就是你的一個根源。然後你把這個病找出來以後,你經常用無常的觀來觀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持久的,它是虛妄相,那只是一種暫時的虛妄相,就像你做一場夢,夢醒了以後,那個夢境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我們從無常的觀察當中,可以對治對今生的愛取。
第二個,有些人對今生已經沒有期待,但是他對來生有期待。他希望來生做做國王,做大戶長者。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思惟生死的過患。就是說,雖然你可以因爲今生的善業而招感來生安樂的果報,但是,在受用安樂的果報,你很容易造罪業,又會招感地獄、餓鬼、畜生等刀山油鍋的果報。就是這個來生的安樂啊,會有過失。
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個比丘。兩個是兄弟,都出家了。那麼他哥哥是歡喜修學聖道,修禅定,修四念處;這個弟弟喜歡修福報。哥哥就經常教訓他說啊,你不要老是修善業。弟弟說:我這個今生活得很貧窮,我想來生做做大戶長者,是什麼滋味啊!讓我享受一下大戶長者的味道,我才心甘情願到涅槃去啊!那麼哥哥說,你這個想法是不對的。但是這個弟弟不聽、不聽話。不聽話的這個弟弟後來就在一個意外當中就死亡了。死亡因爲他持戒跟修善的關系,就生長在一個非常富有的大戶長者的家宅,這個大戶長者比國王還富有。那麼這個小孩子當然就有很多人照顧他啦,有人照顧他洗衣服、洗澡,有些人照顧他吃飯,有些照顧他睡覺等等。他在小的時候,他的保姆在抱他的時候,一不小心從樓梯裏面摔下來,就摔死了。摔死的時候,他臨終生起嗔心,就墮落到地獄去。
就是說呢,當你對來生有所期待的時候,你要先想一想,也就是說,你今生積集的善業,但是我們無量劫在阿賴耶識當中,可有很多的罪業沒得果報。你要不小心觸動了它啊,它就麻煩了。所以你今生造的善業,但是你不能考慮今生啊!過去也造了很多罪業。這個生命的流轉,譬如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這個誰也靠不住的。所以你不要有一種對來生期待的看法。因爲你沒辦法想象,我們阿賴耶識當中有多少個罪業還沒有受完。
所以我們透過無常的觀察,對治對今生的愛取。透過這個觀察叁惡道的過患,來對治來生的愛取。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思惟,那麼既然叁界都不是皈依處,那麼我們應該去哪裏呢?欣求極樂!思惟極樂世界提供我們依報、正報的莊嚴。依報,身處的莊嚴,蓮花的莊嚴,住處的宮殿莊嚴,還有寶樹樓閣的莊嚴;那麼正報呢,有叁十二相、五種神通的莊嚴,那麼成就安樂的果報。第二個,在淨土當中,有這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能夠成就我們一種清淨的功德。
這個修觀的重點,就是在把我們對叁界的愛取轉成對淨土的皈依,也可以說是對淨土的愛取。在《大智度論》當中,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居士,這個居士是做一個馬夫,替有錢人駕車的。那這個居士都是念佛呢。他有一天就問佛陀說,佛陀啊!我是爲我主人駕車,我平常的時候,就是一心要求生淨土,也念佛很虔誠。但是,我駕車的時候,我就不能念佛,我要專心駕車啊!萬一我在駕車的時候,發生車禍死掉了那怎麼辦?你看我會投生到哪裏去啊?佛陀說:你看到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棵樹,看到沒有?他說:看到了。它這個樹幹是往西方發展的。那佛陀說:如果你今天把這棵樹砍斷,這棵樹會往哪個方向倒下去?居士說:當然是往西方倒下去,平常的方向是往這個地方啊。佛陀說:你也是這樣子。你平常的心情就是一心一意地要求生淨土,那麼即使你突然死亡,那你這個生命也到淨土去。
最怕就是我們的心不決定,你對來生還沒有真實的規劃。你也可以到淨土去,也可以把今生的善業(回向娑婆),做個大戶長者,享受一下。那這個就有問題了,那這個要靠臨終的助念。就是說,其實我們應該平常就經常給自己心理作個建設,你來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那麼這個地方的止觀當然不完全只是在佛堂,你平常日常生活當中,要思惟娑婆世界的無常、苦谛,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而且你一再告訴你自己,你來生沒有選擇余地,就是到淨土去。這樣子你臨終的時候,助念就容易助念,因爲你心的方向決定了。你可能只是一時的顛倒,那別人稍微開示一下,你那個內心的善根就表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修觀啊,就是你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心當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好!我們再看丙叁、成就大悲的功德。我們先念一遍:
譬如曠野沙矶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這科是說明我們修大悲心的重要,爲什麼我們修大悲心。前面的止觀,事實上我們只是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都是成就一種自利的功德。那麼當然身爲一個凡夫,我們剛開始是先偏重爲自己謀福利,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應該要從這個基礎啊,再把自己的心量擴大。怎麼擴大呢?就是說啊,我們希望得到諸佛菩薩的花果,那你一定要有樹根。這個樹根就是衆生,你離開了衆生,我們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因爲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意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再看<, B>丁二的說明,修大悲的方法。, 那麼在整個大乘當中,一定要有大悲心,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麼如何修大悲心呢?這當中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正修大悲,第一個就是知母。這知母的意思就是說啊,我們平常的心情就是我自己要離苦得樂,別人是不是能夠離苦得樂你內心當中漠不關心,因爲你跟衆生沒有關系。那麼修大悲心的重點,就是你一定要跟衆生——人跟人之間一定要有因緣,有關系,那你才能夠很自然地對他釋放善意——那麼到底我們跟衆生是什麼因緣呢?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去思惟這個問題。
基本上啊要講到因緣,我們不能只是看短暫的今生。佛法的因緣觀是講叁世的,一個無量的生命的觀察。那麼當然我們要強調前生,誰知道有前生呢?怎麼去體會有前生呢?那麼從唯識的角度,就是你觀照你這念心,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我們內心的功能,從今生的經驗來觀察,我們每一種功能的出現,都要經過業力的造作。你要去學那個醫學,你才會看病;你要學工程,你才能夠做工程師。你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功能是不必經過學習就出現的,不可能!就是說,心要業力的熏習,才能夠出現造作。好!那麼我們可以把這樣心的狀態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我們會發覺啊,假設今天是一個孿生的兄弟,那麼孿生的兄弟,他們同樣一個父精母血的一個DNA化解成兩個不同的胞胎。那麼這兩個孿生兄弟一出生的時候,同樣一個DNA,爲什麼這兩個兄弟的個性,一個喜歡寂靜,一個喜歡好動?那這個心的功能,他剛出生的時候,他今生根本沒有任何造作,那麼他的心的功能,一個喜歡寂靜,一個好動,這個功能是哪裏來的呢?
醫學上對生命的看法是錯誤的,它認爲我們之所以有心的功能,是因爲有大腦,因爲他大腦結構比較複雜,就創造比較複雜的心識。這個是因果的顛倒!因爲有心識,才創造這個大腦。所以先有心法,才有色法。好!這個意思就是說,同樣一個DNA發展出兩個不同的孿生兄弟,而剛出生的時候,他們今生什麼事都還沒有做,也沒有接收到外在環境的信息,那他們爲什麼會有差別的功能?這個功能是怎麼來的?那表示有前一個生命。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的累積,所以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心態。如果沒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他爲什麼一出生就有這個功能?所以我們們相信有前生。這種,DL喇嘛說的,他不相信孔夫子是曆史上的偶然,說一個人活在人世間,短短的活八十歲,他怎麼可能累積那麼高的智慧?怎麼可能?!“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你今生不讀更遲。意思就是說呢,你看到世間上一個偉人,你看他的內心啊,講話很有道理。他在分析事情的…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