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P13

  ..续本文上一页广大的财富。这个这个就麻烦,就是他很难从这个快乐的因缘当中解脱出来。佛陀告诉我们,思惟死殁无常,就是思惟死亡,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就是这个快乐不是持久的,你迟早要失掉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死亡到来的时候,会把我们所有的快乐都破坏掉。好,所以这个地方呢,就是我们经常思惟无常的死亡到来,来对治今生的安乐。那么今生的安乐很多啦,如果今天要检查也是可以,比如说你啊,你可以思惟假设你现在要死亡,你内心当中还有什么放不下的?那个就是你的问题!哈哈,那个就是你的问题了。就是当你想到死的时候,你心中的念头是,什么东西是你最挂碍的、最舍不得放下的,那就是你要对治的,那就是你的一个根源。然后你把这个病找出来以后,你经常用无常的观来观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持久的,它是虚妄相,那只是一种暂时的虚妄相,就像你做一场梦,梦醒了以后,那个梦境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从无常的观察当中,可以对治对今生的爱取。

  

第二个,有些人对今生已经没有期待,但是他对来生有期待。他希望来生做做国王,做大户长者。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思惟生死的过患。就是说,虽然你可以因为今生的善业而招感来生安乐的果报,但是,在受用安乐的果报,你很容易造罪业,又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等刀山油锅的果报。就是这个来生的安乐啊,会有过失。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比丘。两个是兄弟,都出家了。那么他哥哥是欢喜修学圣道,修禅定,修四念处;这个弟弟喜欢修福报。哥哥就经常教训他说啊,你不要老是修善业。弟弟说:我这个今生活得很贫穷,我想来生做做大户长者,是什么滋味啊!让我享受一下大户长者的味道,我才心甘情愿到涅槃去啊!那么哥哥说,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个弟弟不听、不听话。不听话的这个弟弟后来就在一个意外当中就死亡了。死亡因为他持戒跟修善的关系,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大户长者的家宅,这个大户长者比国王还富有。那么这个小孩子当然就有很多人照顾他啦,有人照顾他洗衣服、洗澡,有些人照顾他吃饭,有些照顾他睡觉等等。他在小的时候,他的保姆在抱他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楼梯里面摔下来,就摔死了。摔死的时候,他临终生起嗔心,就堕落到地狱去。

  

就是说呢,当你对来生有所期待的时候,你要先想一想,也就是说,你今生积集的善业,但是我们无量劫在阿赖耶识当中,可有很多的罪业没得果报。你要不小心触动了它啊,它就麻烦了。所以你今生造的善业,但是你不能考虑今生啊!过去也造了很多罪业。这个生命的流转,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这个谁也靠不住的。所以你不要有一种对来生期待的看法。因为你没办法想象,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多少个罪业还没有受完。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的观察,对治对今生的爱取。透过这个观察三恶道的过患,来对治来生的爱取。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思惟,那么既然三界都不是皈依处,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呢?欣求极乐思惟极乐世界提供我们依报、正报的庄严。依报,身处的庄严,莲花的庄严,住处的宫殿庄严,还有宝树楼阁的庄严;那么正报呢,有三十二相、五种神通的庄严,那么成就安乐的果报。第二个,在净土当中,有这个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能够成就我们一种清净的功德。

  

这个修观的重点,就是在把我们对三界的爱取转成对净土的皈依,也可以说是对净土的爱取。在《大智度论》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居士,这个居士是做一个马夫,替有钱人驾车的。那这个居士都是念佛呢。他有一天就问佛陀说,佛陀啊!我是为我主人驾车,我平常的时候,就是一心要求生净土,也念佛很虔诚。但是,我驾车的时候,我就不能念佛,我要专心驾车啊!万一我在驾车的时候,发生车祸死掉了那怎么办?你看我会投生到哪里去啊?佛陀说:你看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棵树,看到没有?他说:看到了。它这个树干是往西方发展的。那佛陀说:如果你今天把这棵树砍断,这棵树会往哪个方向倒下去?居士说:当然是往西方倒下去,平常的方向是往这个地方啊。佛陀说:你也是这样子。你平常的心情就是一心一意地要求生净土,那么即使你突然死亡,那你这个生命也到净土去。

  

最怕就是我们的心不决定,你对来生还没有真实的规划。你也可以到净土去,也可以把今生的善业(回向娑婆),做个大户长者,享受一下。那这个就有问题了,那这个要靠临终的助念。就是说,其实我们应该平常就经常给自己心理作个建设,你来生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那么这个地方的止观当然不完全只是在佛堂,你平常日常生活当中,要思惟娑婆世界的无常、苦谛,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而且你一再告诉你自己,你来生没有选择余地,就是到净土去。这样子你临终的时候,助念就容易助念,因为你心的方向决定了。你可能只是一时的颠倒,那别人稍微开示一下,你那个内心的善根就表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的修观啊,就是你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好!我们再看丙三成就大悲的功德。我们先念一遍:

  

譬如旷野沙矶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科是说明我们修大悲心的重要,为什么我们修大悲心。前面的止观,事实上我们只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都是成就一种自利的功德。那么当然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刚开始是先偏重为自己谋福利,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要从这个基础啊,再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怎么扩大呢?就是说啊,我们希望得到诸佛菩萨的花果,那你一定要有树根。这个树根就是众生,你离开了众生,我们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因为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意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 B>丁二的说明修大悲的方法。, 那么在整个大乘当中,一定要有大悲心,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如何修大悲心呢?这当中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正修大悲第一个就是知母。这知母的意思就是说啊,我们平常的心情就是我自己要离苦得乐,别人是不是能够离苦得乐你内心当中漠不关心,因为你跟众生没有关系。那么修大悲心的重点,就是你一定要跟众生——人跟人之间一定要有因缘,有关系,那你才能够很自然地对他释放善意——那么到底我们跟众生是什么因缘呢?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去思惟这个问题。

  

基本上啊要讲到因缘,我们不能只是看短暂的今生。佛法的因缘观是讲三世的,一个无量的生命的观察。那么当然我们要强调前生,谁知道有前生呢?怎么去体会有前生呢?那么从唯识的角度,就是你观照你这念心,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我们内心的功能,从今生的经验来观察,我们每一种功能的出现,都要经过业力的造作。你要去学那个医学,你才会看病;你要学工程,你才能够做工程师。你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功能是不必经过学习就出现的,不可能!就是说,心要业力的熏习,才能够出现造作。好!那么我们可以把这样心的状态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我们会发觉啊,假设今天是一个孪生的兄弟,那么孪生的兄弟,他们同样一个父精母血的一个DNA化解成两个不同的胞胎。那么这两个孪生兄弟一出生的时候,同样一个DNA,为什么这两个兄弟的个性,一个喜欢寂静,一个喜欢好动?那这个心的功能,他刚出生的时候,他今生根本没有任何造作,那么他的心的功能,一个喜欢寂静,一个好动,这个功能是哪里来的呢?

  

医学上对生命的看法是错误的,它认为我们之所以有心的功能,是因为有大脑,因为他大脑结构比较复杂,就创造比较复杂的心识。这个是因果的颠倒!因为有心识,才创造这个大脑。所以先有心法,才有色法。好!这个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DNA发展出两个不同的孪生兄弟,而刚出生的时候,他们今生什么事都还没有做,也没有接收到外在环境的信息,那他们为什么会有差别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怎么来的?那表示有前一个生命。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的累积,所以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不同的心态。如果没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他为什么一出生就有这个功能?所以我们们相信有前生。这种,DL喇嘛说的,他不相信孔夫子是历史上的偶然,说一个人活在人世间,短短的活八十岁,他怎么可能累积那么高的智慧?怎么可能?!“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你今生不读更迟。意思就是说呢,你看到世间上一个伟人,你看他的内心啊,讲话很有道理。他在分析事情的…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