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畢竟就是苦,它本質是苦,是不能改變的。那麼求生淨土,在一個淨土宗的法門就是要感應道交。你的心要跟諸佛的心要能夠感應!那麼感應的方法,就是要不斷地去憶念、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就是我們說的這個今天的主題,正示念佛止觀方法,就是站在一個念佛的角度,來探討修止、修觀的方法。
好!我們看今天的講義,那麼分成二科,第一科先做一個總標,第二科做一個別名。
好,先看那個總標。那麼當然,這個淨土宗的止觀的傳承很多啦,不過講得最詳細的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的五念法門。所以我們這個止觀呢,就以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來說明這個止觀。那麼,身爲一個淨土宗的學者,我們說過我們整個修行的重點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成就往生的功德。那麼往生的功德呢,天親菩薩認爲,我們一個人要往生啊,必須要具足五個主題:第一個、禮拜,第二個、贊歎,第叁個、做願,第四個、觀察,第五個、回向。那麼透過這五個法門的修行,就能夠使令我們一個業障的凡夫,跟彌陀的大功德海感應道交!
那麼這五個法門,我們可以做一個分類。就是呢,禮拜、贊歎、做願是一種成就止的功德,就是禅定的功德。那麼在止觀的時候,我們昨天說過,止觀的第一個基礎,一定要先修止。因爲你心中有太粗重的妄想,你根本就不能去觀察任何的真理,不可能!因爲你的心已經沒有堪能性,你的心已經被你心中的妄想啊耗損掉所有的精神體力。就是妄想所纏縛、所纏繞,你的心已經沒有功能再去思惟佛陀的真理。所以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個觀念,你修止觀,第一個,你到佛堂去,一定先修止,把心先做一個調整。
那麼在淨土宗的修止有叁[C1]個法門,第一個、禮拜,身業的禮拜。你應該有一個阿彌陀佛的聖像,那麼以皈依的心情、忏悔的心情來禮拜阿彌陀佛。第二個、贊歎,那麼前面的禮拜是一種身業的皈依,那麼這個贊歎是口業。那麼贊歎呢,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說啊,主要是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因爲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無量壽,他本身就是代表彌陀的功德。因爲無量光就表示一種無量的智慧,那麼無量壽是一種無量的福德,就是這個聖號它本身就是一種功德的一個法界,這是我們這一念心啊,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伏。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功德,但是這個佛號進入到我們的心中以後,它就可以把它的功德啊,把它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所以呢,我們可以贊歎!贊歎就是念,你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就是在贊歎!這表示一種無量光、無量壽。當然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從本質上來說是彌陀的功德,但是當我們在憶念他的時候,這無量光、無量壽也是轉成我們內心的功德。那麼第二個是贊歎彌陀聖號的功德。第叁個、做願。你心中在禮拜、贊歎的時候,心中要有一個希望,你有一種要求生極樂世界的希望。那麼這個時候,因爲你在禮拜、贊歎、做願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是一種無分別住的。我們知道,止是不能分別的,不能起任何的名言,不能起任何的思想。身禮拜、口業稱念、心中的目標是清楚的,我念佛要幹什麼?要求生淨土,不是要求感應神通,不求人間福報,是爲了臨終的時候往生淨土。那麼這個時候的心情是無分別住的。無分別住是成就禅定的功德。那麼,第四個是觀察。那麼當我們心靜下來以後,我們可以撥一點時間來觀察觀察,因爲你那個時候心寂靜。寂靜的時候在造的業啊,你不管觀察什麼,印象特別深刻,造業力強。那麼我們可以觀察娑婆世界苦惱的相貌,觀察極樂世界安樂的相貌,那麼成就我們一種能夠去對生命的一個抉擇。我們知道什麼是應該放棄的,什麼是應該追求的。那麼這就是一種智慧的抉擇,這是一種觀。那麼前面的禅定跟智慧呢,基本上我們的心情都是扣著自己的生命,我自己透過止觀,我能離開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但是呢,站在大乘的角度,這樣是不夠的。因爲在叁界的流轉當中,不是我們在流轉,還有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都在流轉。所以我們應該也要對這些跟我們一起流轉生死的衆生啊,釋放我們的善意、釋放我們對他們的關懷!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回向。我在彌陀的功德當中,透過禮拜、贊歎、做願、觀察,我累積了一些功德。但是我不想把這些功德自己受用,我願意把我的功德回向給衆生,都能夠仰仗這個功德,大家同生淨土。這樣子就把我們的心量擴大了,也就把我們前面所積集的功德就轉爲更加地殊勝。那麼當然這樣一種廣大的胸量,就容易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
那麼這個是大綱的說明,就是我們在修止觀啊,我們根據天親菩薩的傳承,天親菩薩《往生論》的傳承,是有五個次第來完成我們的一個往生淨土的功德。
現在我們就看丙二的別名。那麼在五念法門當中主要是成就叁個內涵:第一個是禅定,第二個是智慧,第叁個是大悲。
那麼我先講這個禅定的功德要怎麼成就,就是我們一個散亂的心情,如何先成就禅定的功德。那麼這以下有印光大師一段簡單的開示,那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爲督攝六根。督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完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叁昧。
那麼在淨土宗的修行這個止啊,那麼印光大師的《文鈔》是很強調用《楞嚴經》的督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那麼我們看這個第九面,印祖他開展出一種所謂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法門,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加以說明。好,看第九面。
那麼這個我們在修習念佛的時候,不管你是禮拜或者是所謂的贊歎,那麼我們內心當中對佛號要産生兩種力量:第一種是專注力,第二個是相續力。那麼專注力呢,就是督攝六根,那麼相續呢,就是淨念相繼。那麼在印光大師的《文鈔》當中,所謂的督攝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在佛號當中産生一種點狀的力量,那麼經過這樣的力量的相續啊,把這個力量變成一種擴充成一種片狀的,十句成片叁叁四。
我們簡單地做一個說明。那麼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所皈依的境界是什麼?說是我今天是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理論上,阿彌陀佛的技術,他本身的能力是沒有障礙,他可以只是一個形狀的方式表達出來,他也可以用光明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可以以聲音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功德。那麼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在所有的彌陀所表達的方式,觀想、觀像、持名當中呢,以憶念彌陀的聲音爲最爲簡單、最爲穩當。所以,我們念佛人一定要知道,你在皈依彌陀的時候,其實是以阿彌陀佛的聲音,這個就是你的皈依境。阿彌陀佛在哪裏?“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出現,他就在那個地方。
好,那麼這樣子講,我對佛號的專注、皈依應該怎麼達到呢?那麼印光大師提出有叁個次第:第一個、念:念從心起。這個佛號的最初的根源,應該從你內心的皈依的心生起。當然這個時候沒有聲音,還沒有聲響。就是第一個——你內心想要念佛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號不是從內心生起,就是嘴巴念佛,心打妄想。哈!他的佛號是從嘴巴生起。這樣子不能構成皈依。因爲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那麼這個佛號的起源只是從嘴巴出來,那麼這個佛號不是從內心的一種皈依的心生起的,這個佛號就不能構成所謂的相應,這個佛號對你就産生不了一種救拔的力量。不是佛陀有問題,是你這個方法操作錯誤。所以第一個,我們佛號的生起一定要從念從心起,這個佛號一定從你內心的作意,一種皈依的心生起。第二個、誦,聲從口出。那麼因爲你當初剛開始念從心起的時候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你就不能去捕捉、不能去取這個所緣境。我們凡夫一定要在六塵的境界。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靠著嘴巴的振動,或者你念六字或念四字,靠著嘴巴的振動創造出一個聲像出來,一個聲音,你才能夠去憶念。所以第二個次第,聲從口出。你應該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種聲音,不必要很大聲,但起碼你自己要聽得到。第叁個次第、音從耳入。你要把你創造的聲音再聽回去。那麼當你一個佛號的操作,透過你一種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那麼我們說,你跟彌陀已經有一念的相應。一念的相應一念佛,念念的相應念念佛!你的心已經跟彌陀的廣大的本願功德接觸了,換句話說,彌陀的功德已經在加持我們了!
那麼這個地方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我…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