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毕竟就是苦,它本质是苦,是不能改变的。那么求生净土,在一个净土宗的法门就是要感应道交。你的心要跟诸佛的心要能够感应!那么感应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去忆念、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就是我们说的这个今天的主题,正示念佛止观方法,就是站在一个念佛的角度,来探讨修止、修观的方法。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那么分成二科,第一科先做一个总标,第二科做一个别名。
好,先看那个总标。那么当然,这个净土宗的止观的传承很多啦,不过讲得最详细的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的五念法门。所以我们这个止观呢,就以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来说明这个止观。那么,身为一个净土宗的学者,我们说过我们整个修行的重点是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成就往生的功德。那么往生的功德呢,天亲菩萨认为,我们一个人要往生啊,必须要具足五个主题:第一个、礼拜,第二个、赞叹,第三个、做愿,第四个、观察,第五个、回向。那么透过这五个法门的修行,就能够使令我们一个业障的凡夫,跟弥陀的大功德海感应道交!
那么这五个法门,我们可以做一个分类。就是呢,礼拜、赞叹、做愿是一种成就止的功德,就是禅定的功德。那么在止观的时候,我们昨天说过,止观的第一个基础,一定要先修止。因为你心中有太粗重的妄想,你根本就不能去观察任何的真理,不可能!因为你的心已经没有堪能性,你的心已经被你心中的妄想啊耗损掉所有的精神体力。就是妄想所缠缚、所缠绕,你的心已经没有功能再去思惟佛陀的真理。所以我们永远要记住一个观念,你修止观,第一个,你到佛堂去,一定先修止,把心先做一个调整。
那么在净土宗的修止有三[C1]个法门,第一个、礼拜,身业的礼拜。你应该有一个阿弥陀佛的圣像,那么以皈依的心情、忏悔的心情来礼拜阿弥陀佛。第二个、赞叹,那么前面的礼拜是一种身业的皈依,那么这个赞叹是口业。那么赞叹呢,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说啊,主要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他本身就是代表弥陀的功德。因为无量光就表示一种无量的智慧,那么无量寿是一种无量的福德,就是这个圣号它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的一个法界,这是我们这一念心啊,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伏。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功德,但是这个佛号进入到我们的心中以后,它就可以把它的功德啊,把它转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所以呢,我们可以赞叹!赞叹就是念,你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在赞叹!这表示一种无量光、无量寿。当然这个无量光、无量寿从本质上来说是弥陀的功德,但是当我们在忆念他的时候,这无量光、无量寿也是转成我们内心的功德。那么第二个是赞叹弥陀圣号的功德。第三个、做愿。你心中在礼拜、赞叹的时候,心中要有一个希望,你有一种要求生极乐世界的希望。那么这个时候,因为你在礼拜、赞叹、做愿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是一种无分别住的。我们知道,止是不能分别的,不能起任何的名言,不能起任何的思想。身礼拜、口业称念、心中的目标是清楚的,我念佛要干什么?要求生净土,不是要求感应神通,不求人间福报,是为了临终的时候往生净土。那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无分别住的。无分别住是成就禅定的功德。那么,第四个是观察。那么当我们心静下来以后,我们可以拨一点时间来观察观察,因为你那个时候心寂静。寂静的时候在造的业啊,你不管观察什么,印象特别深刻,造业力强。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娑婆世界苦恼的相貌,观察极乐世界安乐的相貌,那么成就我们一种能够去对生命的一个抉择。我们知道什么是应该放弃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那么这就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是一种观。那么前面的禅定跟智慧呢,基本上我们的心情都是扣着自己的生命,我自己透过止观,我能离开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但是呢,站在大乘的角度,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在三界的流转当中,不是我们在流转,还有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都在流转。所以我们应该也要对这些跟我们一起流转生死的众生啊,释放我们的善意、释放我们对他们的关怀!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回向。我在弥陀的功德当中,透过礼拜、赞叹、做愿、观察,我累积了一些功德。但是我不想把这些功德自己受用,我愿意把我的功德回向给众生,都能够仰仗这个功德,大家同生净土。这样子就把我们的心量扩大了,也就把我们前面所积集的功德就转为更加地殊胜。那么当然这样一种广大的胸量,就容易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
那么这个是大纲的说明,就是我们在修止观啊,我们根据天亲菩萨的传承,天亲菩萨《往生论》的传承,是有五个次第来完成我们的一个往生净土的功德。
现在我们就看丙二的别名。那么在五念法门当中主要是成就三个内涵:第一个是禅定,第二个是智慧,第三个是大悲。
那么我先讲这个禅定的功德要怎么成就,就是我们一个散乱的心情,如何先成就禅定的功德。那么这以下有印光大师一段简单的开示,那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督摄六根。督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完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那么在净土宗的修行这个止啊,那么印光大师的《文钞》是很强调用《楞严经》的督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那么我们看这个第九面,印祖他开展出一种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法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加以说明。好,看第九面。
那么这个我们在修习念佛的时候,不管你是礼拜或者是所谓的赞叹,那么我们内心当中对佛号要产生两种力量:第一种是专注力,第二个是相续力。那么专注力呢,就是督摄六根,那么相续呢,就是净念相继。那么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当中,所谓的督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在佛号当中产生一种点状的力量,那么经过这样的力量的相续啊,把这个力量变成一种扩充成一种片状的,十句成片三三四。
我们简单地做一个说明。那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所皈依的境界是什么?说是我今天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谁代表阿弥陀佛呢?理论上,阿弥陀佛的技术,他本身的能力是没有障碍,他可以只是一个形状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也可以用光明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以声音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功德。那么我们前面也说过了,在所有的弥陀所表达的方式,观想、观像、持名当中呢,以忆念弥陀的声音为最为简单、最为稳当。所以,我们念佛人一定要知道,你在皈依弥陀的时候,其实是以阿弥陀佛的声音,这个就是你的皈依境。阿弥陀佛在哪里?“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出现,他就在那个地方。
好,那么这样子讲,我对佛号的专注、皈依应该怎么达到呢?那么印光大师提出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念:念从心起。这个佛号的最初的根源,应该从你内心的皈依的心生起。当然这个时候没有声音,还没有声响。就是第一个——你内心想要念佛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号不是从内心生起,就是嘴巴念佛,心打妄想。哈!他的佛号是从嘴巴生起。这样子不能构成皈依。因为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那么这个佛号的起源只是从嘴巴出来,那么这个佛号不是从内心的一种皈依的心生起的,这个佛号就不能构成所谓的相应,这个佛号对你就产生不了一种救拔的力量。不是佛陀有问题,是你这个方法操作错误。所以第一个,我们佛号的生起一定要从念从心起,这个佛号一定从你内心的作意,一种皈依的心生起。第二个、诵,声从口出。那么因为你当初刚开始念从心起的时候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你就不能去捕捉、不能去取这个所缘境。我们凡夫一定要在六尘的境界。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靠着嘴巴的振动,或者你念六字或念四字,靠着嘴巴的振动创造出一个声像出来,一个声音,你才能够去忆念。所以第二个次第,声从口出。你应该靠嘴巴的振动创造一种声音,不必要很大声,但起码你自己要听得到。第三个次第、音从耳入。你要把你创造的声音再听回去。那么当你一个佛号的操作,透过你一种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那么我们说,你跟弥陀已经有一念的相应。一念的相应一念佛,念念的相应念念佛!你的心已经跟弥陀的广大的本愿功德接触了,换句话说,弥陀的功德已经在加持我们了!
那么这个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我…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