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淺釋(叁)

  華嚴念佛叁昧論淺釋(叁)

  【又雲: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沒有一個衆生沒有如來的智慧,《具有》,表示已經有了,在座的人,每一個人,都具如來佛性,這是佛說的。佛成佛時所證明的事實。成佛就是因爲證到了這種境界,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要精進,要慚愧,我們有如來智慧,可是我們就墮落成這個樣子。爲什麼我們墮落成這個樣子呢?因爲無明,煩惱、分別、執著,不能承當自己的佛性。如果放下我們的顛倒執著,就能證到自己本來的自性智慧。假設我們離開了妄想,你的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你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得來的,我們每個衆生都具有如來的智慧,不需要修證。什麼叫修道呢?改習氣、去毛病、去執著、去分別,放下這些本來智慧自得現前。有人啓求佛菩薩加被我們,讓我開發智慧,加持我。佛菩薩不是不加持,而是加持不上,智慧是自己開發出來的,不是別人給的。比方密宗講灌頂,給你灌了頂,送個別號,你是他的弟子了,灌頂雖然殊勝,一刹那的功夫很殊勝。但是不解決根本問題,還有靠自己開發本來智慧,不靠自己怎能開發智慧呢?自修自得,不修不得,別的人修出的智慧,不能代替我們的。

  別的師傅有修行開了智慧,有了神通,是他的不是我們的,還需要自己放下身心世界,放下顛倒執著開發自己本來智慧。不向外求。過去古人講:愚人求佛,智者求心。有智慧的人,他不求佛,他求自己的心清淨,自然具足,所以我們要明白自心,求自己心清淨。自然具足智慧。如果我們放下執著心、分別心、我慢心、嫉妒心、通通放下,這幾種心都像毒蛇一樣,障住我們的本來智慧,佛在經上講過,慢心一起,由如一座大山把我們的自性光明都障住了,永遠不能開發智慧,我們現在的人,慢心太大,都需要放下,自然智,一切智、無礙智自然現前。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主要覺查自己,我們每一天做的事,覺查自己有沒有錯,如果錯了,馬上慚愧要改掉。

  我們的念佛法門是非常殊勝的,念佛法門是一切總歸處,不論禅、不論密、唯實、天臺,通通包括。念佛叁昧是叁昧中之王,所以包括一切。念佛叁昧尤如如意寶珠,能出生一切珠寶,念佛法門能出生一切叁昧門,爲什麼說呢?念佛法身能包一切經教,所以過去古人講,一句佛號,全攝無礙包括叁藏十二部,這裏講的念佛法身,不是你能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包括,那是事上念佛,不是理上念法身佛,這樣理解是錯誤的,你必須明白什麼是念法身佛?你才能具足一切叁昧門。

  念佛法身爲什麼這樣殊勝呢?華嚴經講的是事事無礙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你念佛的法身,你的心量托開,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大。你這一句佛號念出來,你看是不是全都念到了,每個衆生的自性佛,也全都念到了,一切經教都從法界流出,還歸于法界,一切行門全歸于法界,一切宗派也沒有離開法界。比方說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沒有造作,沒有階次,以心印心。過去的禅師傳法的時候,舉舉手,揚揚眉你能懂這是什麼意思嗎?如果你回答不上,這個法你就沒有得到。禅宗就是這個樣子,不和你細說細講。這就是禅宗的方法。過去的古人智慧高超,我們現在的人不行了,細說細講還不明白,你不說就更不明白了,過去古人一點就參透了,就是叫你承擔當下的佛性,讓你認識佛性,認取他、承當他,你就悟到了禅宗的道理,這樣就和我們念佛是一樣的,我們爲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就是不讓我們有個造作的心,有啓用的心,如果你有啓用的心,就是生滅法,就是心意識。我們自性本來清淨光明。比方說我們念佛時,你要和本性相應,就必須達到無念無作,無修,不去啓用心意識,應該用無用的用,無念的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佛在經上講過,什麼叫叁昧呢?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能念所念俱滅。念而不著念相,無念還在念,這爲真念,寂照現前,寂而照之,照而寂之,桓寂桓照,雙脫雙泯,桓爲一心。這就是叁昧的境界。

  如果我們著相念佛,邊念邊踩著點,步子要走的整整齊齊的,別走錯了,這就是著相了,這是讓外邊人看,修的非常好不明自心,本來心是無用的,清淨本然,要和你的本心相應。

  什麼是佛呢?放下就是,狂心一歇,即見菩提。當下就是,就是把身體歇下來,把心歇下來,不去用它,就在當下承當,所以禅宗告訴我們,照顧話頭,什麼是話頭呢?就是這句話沒說之前,如果一動念,就是話尾了,前念以去,後念沒有生的當處,那就是話頭,照顧話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照顧我們的自性的法身佛,念佛法門也就是照顧空性,一句佛號,和空性相應,就是照顧話頭。也就是一念沒生的當下。空空蕩蕩的大空鏡,就照顧它。它就是佛性,當念佛時一句佛號,和空性相應,是同時的,不是一句佛號放下才去觀照,而是一體的,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這樣念佛,時時消業障,時時開智慧,六根門頭,海印放光。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從心地上啓用,才能消除業障煩惱,開智慧,臨終才能往生上品,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首先要認識本心,才能見性,見性成佛,不明自心,就等于盲修瞎練。沒有眼睛閉著眼睛走路一樣。

  所以念佛法身,就是無上的深妙禅,也是無上的密法,它包括一切行門,無不在其中,你啓用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心量放開象虛空法界那麼大,整個虛空法界被我所念,這一句佛號還回歸法界,你看是不是全啓用了,是不是包括一切禅。一切密法,一切禅密行門沒有離開法身(自性)。

  爲什麼包括一切密法呢?密法也分很多宗派,紅教、白教、黑教,密宗也很殊勝,最終也修法身佛,從法身上啓用。比方說紅教的大圓滿。黃教的大手印。這都是修的法身佛,從法身上啓用,但是密宗分次第,黃教的菩提道次,就是有階次的,開始讓你灌頂,修出離心,在修菩提心,菩提心修完了。在修資糧道,什麼是資糧道呢?叫你磕十萬大頭,念四十萬遍百字大明咒,來消業障,這叫資糧道。修幾年以後,在告訴你修加行道,什麼叫加行呢?就要再多磕頭,多持咒,這叫加行。加行修完了以後,再修身。首先打開經絡,修成金剛不壞身,然後再告訴你從心地上下功夫。從心地上持咒觀相,密宗離不開觀照。從心地上修到位了,然後上師再告訴你,從性上下功夫,才爲紅教的大圓滿,黃教的大手印。這些次第最少加起來,少說也得修二叁十年左右。

  一開始修你連心地邊都摸不著,什麼心啊?什麼性啊。根本不懂,沒有人告訴你,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淨土法門,是從心地上下功夫,直接告訴你,從心性啓用,念法身佛,所以說一句佛號,具足法身。一切禅密都從法性中流出,所以一句佛號包括一切行門。是殊勝的殊勝,直截了當,圓頓的圓頓,就是從本性上下手,連心都不用。如果你念佛成片的人,當下安住在法身體上,安住在佛的大圓滿光明果海中,在念這句佛號,就具足了佛的自性光明。馬上就和佛相應了,這就是果地上啓修,從如來果地上用功,立地成佛,當生成就,不用第二世。如果你能念法身佛,這一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花開見佛,見佛以後,佛給我們摩頂授記,那就到了八地菩薩以上。八地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修行,需要二個阿僧祗劫,一個阿僧祗劫就是無量劫。無量大劫多麼漫長啊。淨土法門是非常殊勝的,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去修行,就成佛了,所以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說,勸華藏世界法身大士,你們都應該念西方極樂世界安樂國阿彌陀佛,成佛快矣。所以說這個念佛法門非常殊勝,千萬要認識這種念佛的方法不能錯過,這是了生死的最佳出路。

  雲何離于妄想。須知一切衆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

  怎麼離妄想呢?底下的話,大家要注意,是彭居士論述的重點,無論是淨土宗、禅宗、還是密宗都是登峰造極的話,從密宗看,今天能聽到這個話,等于毗盧遮那如來給大家做大圓滿灌頂。

  怎麼去這個妄想?妄想有二種:一種是妄想,一種叫妄念。什麼是妄念呢?我們過去時,接觸的人和物,而留下的影相,在阿賴耶識裏存放的種子爲妄念。當我們念佛時,出來的妄念,這是過去的阿賴耶識裏存放的種子顯發出來了。也就是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根塵相對,一分別就産生了影相,然後進入阿賴耶識裏面,成爲業習種子。六根是心法,眼耳鼻舌身意爲六根。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接觸六塵以後,然後一分別,這是六識的作用。六根、六塵、六識,這爲十八界。然後第六意識,分別以後傳送到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是執著我相的識別心。然後又送入到阿賴耶識裏面去,成爲生死的種子。所以我們要想解決生死的問題,必須從六識七識上來解決問題。六識好比采購員,采集外面善惡的種子。第七識,是執著我相,第六識采集種子以後,第七識接受第六識種子以後,執著我相好的就想取著,不好的就想舍掉,所以把這善惡的種子就送到阿賴耶識裏面去,成爲輪回的種子。

  我們要想解決生死的妄念,就必須從第六識、第七識上轉識成智,怎樣轉呢?佛在經上講過,六七因上轉,八五果上圓,從第六七識上,就開始轉,這爲轉識成智,當我們接觸外面的事物以後,有人謗我們,罵我們、汙辱我們,當時會執著我,罵的是我,誹謗的是我,當時就有了我相,所以起煩惱妄想。妄想煩惱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們要六七識上馬上轉識成智,啓發般若智慧,當下觀照無我、就把善惡的種子,一刀斬斷,不留後患。第七識空無我,到第八識就變成了大圓鏡智,所以說這是解決生死的根本方法。

  阿賴耶識是藏識,是存放善惡種子的倉庫,能收藏一切善惡的種子,但是佛性也在阿賴耶識裏面,被善惡的種子覆蓋住了,不能顯現,八識爲心意識的心王,心王是心鎖,通攝…

《華嚴念佛叁昧論淺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