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心意識,所以生死是由于第八識來投生。第七識,第六識,是接觸外面事事物物的境界,才産生了第六識。第七識,所以我們要想解決生死的問題,必須對外面的境界不分別,不執著。第六識第七識就不起作用了,到第八識,就不産生生死的種子。
妄念怎麼斷除呢?接觸外面的境界以後,馬上啓發般若智慧,到第七識上,觀照無我,沒有我,誰受輪回。當我們念佛與靜坐時,阿賴耶識的種子,翻出來以後,這爲妄念,妄念出來以後,不要理采它,也不要隨它,它出來就出來,讓它自己跑掉,所以《圓覺經》上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作方便,沒有漸次,當妄念一出來時,離開也就沒有了,就覺了,不要作方便,什麼爲方便呢?妄念真煩人啊。這就是作方便,沒有漸次,離開已經就覺悟了,和佛性相應了,所以沒有漸次,這個方便又多了一個妄念,所以離開就行了。在我們念佛時妄念出來不要管它,出來越多越好,不要管他。這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開發出來的,出來以後,它就沒有了。
什麼叫妄想呢?就是阿賴耶識裏沒有存放過的種子,那是獨頭意識,在那裏想至非非,想掙大錢啊?發財啊?做官啊?吃好吃的東西啊?這都是獨頭意識。這個獨頭意識非常厲害,它到阿賴耶識裏面,又成了新的種子,又成了輪回的根本。所以妄念不要管它,妄想不能要它,必須在六七識上用般若智慧,時時掃掉。所以佛在經上講六七因上轉,八五果上圓。到第八識上,就成爲了大圓鏡智,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
其實八識都是虛幻的,對境而生的,如果我們念佛時,當時觀空掉,一切都是空的,四智也變成一智,一智也沒有,都是假名。
何爲觀照呢?這引證華嚴經的《如來叁谛》、《圓覺經》講的叁覺性。何爲叁谛?
比方說萬法的本體,都是空的,萬法是緣起法,緣起法本來性空,沒有自性,它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沒有實質的本性,是緣起緣滅的,比方一座大樓,它是鋼筋,水泥、磚瓦、木料等。而聚積到一起成爲大樓。所以說它是因緣和合而生,到若幹年以後,它倒塌了它就因緣和合而滅了,它是緣生緣滅的本無自性,也包括我們的身體,臭皮囊也是假的,萬法本來是空的,這就是萬法的本性,所以這稱爲真谛。
我們一念之心,是俗谛。俗谛是心的作用。是從真谛起的妙用,萬德齊張。何爲中谛呢?不取空,不著有,中道了義,中道也不立。這是諸法實相。這是一切諸法的本來空性,爲諸法實相。也就是佛的清淨法身,這爲如來叁谛。我們的自性本體,是清淨本然的,光明朗照一物沒有。我們念佛的一念爲用,這是從自性清淨法身體上,起的一念的妙用,回光返照本來自性,這爲觀照。念念回歸法身自性,當下就是佛,一切妄想煩惱,當下消除,念念清淨,念念佛,妄想就沒有了。
當念佛時,你心在想佛的法身,當下我們就在作佛、心作心是。《華嚴經》有句子:“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句子說明了,一切諸佛是從衆生心想生,叁世一切諸佛,都是心想而生,法界性就是佛的清淨法身。一切唯心造,就是心在想法身佛。就是我們當前的一念心,法本無法,一切法本來沒有,空寂的對境而生,如果心裏無念,外面無境,哪有法可生呢?如果悟道的人,就一法不立,本來沒有一法可得,也沒有一法可滅,沒有生哪裏有滅呢?一切法仗境而生,無境哪有法生,所以說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所變,一切唯心所現,如果我們要明白了一切都是唯心的,佛也是唯心所造的。什麼是回光返照呢?觀就是觀想,想就是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觀想是妙用,我們一念的普光明智,照著外面諸境,了了常知,一念的普光明智爲般若德。對著空空蕩蕩的空境爲法身德。一念的普光明智和空空蕩蕩的空境,成爲一體的時候爲解脫德。這是如來叁德密藏。
什麼叫叁身佛?佛有清淨法身,還有報身、化身。法身就是一念不生空空蕩蕩的空境爲法身。從空空蕩蕩的空境中起一念的普光明智爲報身。對一切境界而顯現的妙用爲化身。這爲佛叁身。叁身也就是一身,當我們念佛時,因爲我們念佛的精神集中,外邊的聲音聽不進來,內裏的心聲也就活躍起來了,外邊聲是聲塵,所以我們要開發自心裏邊的心聲。當我們念佛時聽到外邊轟轟的像車一樣響,這就是成片的預兆。到這種境界,繼續加功念佛,念著念著就能聽到佛號聲,越來越大,這爲成片的境界。在這個境界的基礎上繼續加緊念佛,佛號就越來越清楚。所以在這種境界當中,就不要用有念的念去念了,專用耳聞,聞空中的佛號聲。佛號不要放到心窩上,也不要放在身上,任何一個部位,把佛號要放在空中聽出來,也不要隨它念,專用耳聞就行了,然後在加緊念佛,聽的佛號聲越來越大,就像泉湧一樣,聲音越來越大,功夫到這種境界時,佛號聽著聽著突然就斷了,這樣的境界久而久之出現,功夫到這種情況下,已離叁昧還有一箭之地。離叁昧就不遠了,要加緊念佛,這是事上一心的境界。然後再加緊念佛,體究念佛,向一句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越提越親,就是當念佛時,念上叁句五句,停下來參究,看這一句佛號是從那裏來的?它又落到何處去了,來回體究。然後體究看舉底這一念又是誰?反複體究,因緣到時,能念所念突然脫落。證到念而無念的境界,這是理上一心。這也是禅宗講的桶底脫落,大地平沈,虛空粉碎,打開本來,見自本性。過去古人講,悟後空空無大千,大地也沒有了,大千世界也不存在了,圓托托的一大光明藏,這就是見自本性。過去古人修行的過程,見性的經過。給大家學學,我也沒有證道。
《華嚴念佛叁昧論淺釋(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