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苦的法塵,這也是意根的布施。
像這樣修行布施法門,實際上,已經把六度萬行都包含于其中了。心不貪愛六塵境界,就是布施;心不沾染六塵境界,就是持戒;心不拒絕六塵境界,就是忍辱;心不沈迷六塵境界,就是精進;心不追隨六塵境界,就是禅定;心能明了六塵境界,就是般若。
所以,當《金剛經》上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的時候,並非僅僅指布施,而是告訴我們,對于一切修行,都應當做到心無所住,心無所求。”
20、“請介紹一下持戒的基本內容。”
答:“所謂的戒,梵語叫做“波羅提木叉”,佛陀在《佛遺教經》當中,叮囑弟子們,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陀滅度以後,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就是要求弟子們,在佛陀滅度以後,以戒爲師。
戒是如此的重要,乃至于出家戒律若能住世,僧團就能住世,佛法就能住世。對于佛陀的四衆弟子們來說,戒,是各自不同的。出家戒律屬于僧團內部的秘密法,不允許公開講說,只有受了戒以後,才可以學習。雖然,如今比丘戒本可以輕易地得到,但是,請在家學佛的信衆們牢記,不要去學習,否則會犯“盜法之罪”,會影響自己以後的修行。尤其不要在偷學了比丘戒律以後,用它去挑出家人的毛病,這將會爲自己帶來很大的過失。
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對這一點很清楚,而且很尊重。但是,作爲皇帝,他又想對于出家人進行適當的管理,既然不能學習戒律,不能用戒律來監督和約束僧人,該用什麼呢?
最終,他選擇了《佛遺教經》,李世民要求州官以上官員人手一冊,一方面研讀學習,一方面用它來監督各地僧人,有行爲明顯不相符合的,就移交僧官查辦。
實際上,《佛遺教經》雖然不是戒本,卻把僧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說得很清楚。出家人應當認真學習,用它來約束自己。在家居士也應當認真學習,因爲它是佛陀給予弟子們的遺囑,修行的大致內容都在其中了。
就戒律來說,在家居士與出家僧人是不同的。而一切佛弟子都應當持守的最根本戒律,是叁皈依。
就是說,皈依(歸依)叁寶以後,就不應當再歸依其它宗教,也不應當歸依各類神靈,跟隨它們練功、采氣等等。這一點非常關鍵,實際上,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就得用它來衡量。許多人學佛不得力,難以深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歸依佛陀的心並不堅定,歸依叁寶的信念時常會動搖的緣故。
怎樣才能夠堅守叁皈依呢?
——除非我們能夠不斷地學習佛經,不斷深入地認識到佛陀,以及叁寶的可貴,親身體會到學佛的好處。
我自己就有類似的體驗,剛開始,叁寶對于我來說,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模糊的概念,空洞而有些遙遠。然而,好在我有好奇心,想要了解佛經和佛法,于是,我就在工作之余,堅持念經聞、思、修。久而久之,隨著自己對于佛經的理解逐漸深入,自己的心境也就逐漸開朗,智慧逐漸開明,切身體會到了佛法的好處,自然也就生起了越來越堅定的信心,發自內心地皈依了叁寶。並且,再也不會動搖。
在堅守叁皈依的基礎上,佛弟子們還可以自願受戒。受什麼戒,就要學習相關戒律條文,並盡力地去遵守。
例如,在家信衆經常會受五戒,所謂的: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
除了出家戒律之外,一切在家戒律都是公開的,包括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等,無論受戒與否,都可以進行研究和學習。
關于持戒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我們以五戒爲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我們應當知道,佛陀製定戒律,是爲了幫助我們約束自己的身心行爲,達到減少造業,增長善根的目的。這樣的話,就可以保護著我們,一路走向解脫。
其次,戒律並不是死板的條條框框,其中也有著很多靈活的許可——叫做“開緣”,就是可以做,而不犯戒的一些特殊情況。最常見的,例如:方便妄語、必要的用酒治病等等,都屬于“開緣”之列。
而且,爲了更加廣泛地適應信衆的根機,對于五戒,佛陀甚至允許逐條分受,就是說,你可以做到哪一條,就單受哪一條,兩條、叁條、四條都可以,而不必一定要同時受五條戒律。
比如一位屠夫,以屠殺動物爲職業,生計所迫,暫時沒有辦法改變。他皈依了叁寶以後,想要受戒,就可以爲他受除了“不殺生”以外的,其它四條戒。甚至,如果他只有一條“不邪淫”可以做到的話,爲他專門受這一條,也是可以的。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它盡可能地包容了芸芸衆生,讓更多的人能夠受持佛戒,種下解脫的善根。因爲,即使同樣能夠做到“不邪淫”、“不妄語”等等,而受戒與否,其功用是大不相同的。不受戒的時候,這些都屬于人天善法,只能帶來世間福報,不能累積成爲解脫生死輪回的力量;而受了五戒以後,能夠依戒奉行,就是在隨順佛陀的教導,就會與佛陀的廣大願力相應,在佛力的加持下,迅速解脫輪回苦海。
善巧地持戒,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種解脫妙法。《楞嚴經》第五卷,二十五位聖者自述圓通,其中優波離尊者就是通過持戒修身,進而持心,最終身得自在,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而成就阿羅漢果的。
持守五戒也是一樣,持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過持戒使自己的身體言行逐漸規範而清淨,同時,也使自己的心念得以收攝,不再妄想紛飛——因爲,你有一個想要持戒的“正念”,這個“正念”的存在,粉碎了妄想雜念。正所謂:持戒以生定,因定而發慧。
這是非常巧妙的修行方法,表面上看起來,持戒,似乎就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實際上,當我們依照佛戒,老老實實去做的時候,我們的心也就逐漸變得老實了,變得單純了,變得清淨了——正是越來越清淨的心念,最終會引導我們走向解脫。而這一切,都來自于佛陀——也就是本來覺性的加持。
關于五戒具體的開、遮、持、犯等內容,教內很多大德都有詳盡的開示,無需多說。”
《《大乘學佛入門百問》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