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痛苦的法尘,这也是意根的布施。
像这样修行布施法门,实际上,已经把六度万行都包含于其中了。心不贪爱六尘境界,就是布施;心不沾染六尘境界,就是持戒;心不拒绝六尘境界,就是忍辱;心不沉迷六尘境界,就是精进;心不追随六尘境界,就是禅定;心能明了六尘境界,就是般若。
所以,当《金刚经》上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时候,并非仅仅指布施,而是告诉我们,对于一切修行,都应当做到心无所住,心无所求。”
20、“请介绍一下持戒的基本内容。”
答:“所谓的戒,梵语叫做“波罗提木叉”,佛陀在《佛遗教经》当中,叮嘱弟子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陀灭度以后,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就是要求弟子们,在佛陀灭度以后,以戒为师。
戒是如此的重要,乃至于出家戒律若能住世,僧团就能住世,佛法就能住世。对于佛陀的四众弟子们来说,戒,是各自不同的。出家戒律属于僧团内部的秘密法,不允许公开讲说,只有受了戒以后,才可以学习。虽然,如今比丘戒本可以轻易地得到,但是,请在家学佛的信众们牢记,不要去学习,否则会犯“盗法之罪”,会影响自己以后的修行。尤其不要在偷学了比丘戒律以后,用它去挑出家人的毛病,这将会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过失。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一点很清楚,而且很尊重。但是,作为皇帝,他又想对于出家人进行适当的管理,既然不能学习戒律,不能用戒律来监督和约束僧人,该用什么呢?
最终,他选择了《佛遗教经》,李世民要求州官以上官员人手一册,一方面研读学习,一方面用它来监督各地僧人,有行为明显不相符合的,就移交僧官查办。
实际上,《佛遗教经》虽然不是戒本,却把僧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说得很清楚。出家人应当认真学习,用它来约束自己。在家居士也应当认真学习,因为它是佛陀给予弟子们的遗嘱,修行的大致内容都在其中了。
就戒律来说,在家居士与出家僧人是不同的。而一切佛弟子都应当持守的最根本戒律,是三皈依。
就是说,皈依(归依)三宝以后,就不应当再归依其它宗教,也不应当归依各类神灵,跟随它们练功、采气等等。这一点非常关键,实际上,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就得用它来衡量。许多人学佛不得力,难以深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归依佛陀的心并不坚定,归依三宝的信念时常会动摇的缘故。
怎样才能够坚守三皈依呢?
——除非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佛经,不断深入地认识到佛陀,以及三宝的可贵,亲身体会到学佛的好处。
我自己就有类似的体验,刚开始,三宝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模糊的概念,空洞而有些遥远。然而,好在我有好奇心,想要了解佛经和佛法,于是,我就在工作之余,坚持念经闻、思、修。久而久之,随着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逐渐深入,自己的心境也就逐渐开朗,智慧逐渐开明,切身体会到了佛法的好处,自然也就生起了越来越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地皈依了三宝。并且,再也不会动摇。
在坚守三皈依的基础上,佛弟子们还可以自愿受戒。受什么戒,就要学习相关戒律条文,并尽力地去遵守。
例如,在家信众经常会受五戒,所谓的: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除了出家戒律之外,一切在家戒律都是公开的,包括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等,无论受戒与否,都可以进行研究和学习。
关于持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我们以五戒为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佛陀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我们约束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减少造业,增长善根的目的。这样的话,就可以保护着我们,一路走向解脱。
其次,戒律并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其中也有着很多灵活的许可——叫做“开缘”,就是可以做,而不犯戒的一些特殊情况。最常见的,例如:方便妄语、必要的用酒治病等等,都属于“开缘”之列。
而且,为了更加广泛地适应信众的根机,对于五戒,佛陀甚至允许逐条分受,就是说,你可以做到哪一条,就单受哪一条,两条、三条、四条都可以,而不必一定要同时受五条戒律。
比如一位屠夫,以屠杀动物为职业,生计所迫,暂时没有办法改变。他皈依了三宝以后,想要受戒,就可以为他受除了“不杀生”以外的,其它四条戒。甚至,如果他只有一条“不邪淫”可以做到的话,为他专门受这一条,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尽可能地包容了芸芸众生,让更多的人能够受持佛戒,种下解脱的善根。因为,即使同样能够做到“不邪淫”、“不妄语”等等,而受戒与否,其功用是大不相同的。不受戒的时候,这些都属于人天善法,只能带来世间福报,不能累积成为解脱生死轮回的力量;而受了五戒以后,能够依戒奉行,就是在随顺佛陀的教导,就会与佛陀的广大愿力相应,在佛力的加持下,迅速解脱轮回苦海。
善巧地持戒,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种解脱妙法。《楞严经》第五卷,二十五位圣者自述圆通,其中优波离尊者就是通过持戒修身,进而持心,最终身得自在,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而成就阿罗汉果的。
持守五戒也是一样,持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持戒使自己的身体言行逐渐规范而清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念得以收摄,不再妄想纷飞——因为,你有一个想要持戒的“正念”,这个“正念”的存在,粉碎了妄想杂念。正所谓:持戒以生定,因定而发慧。
这是非常巧妙的修行方法,表面上看起来,持戒,似乎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实际上,当我们依照佛戒,老老实实去做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就逐渐变得老实了,变得单纯了,变得清净了——正是越来越清净的心念,最终会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佛陀——也就是本来觉性的加持。
关于五戒具体的开、遮、持、犯等内容,教内很多大德都有详尽的开示,无需多说。”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