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他常怀慈悲、宽容的话,他的心境感受,将如在天堂。
对于讲经说法的人来说,他不可能用粗重的贪、嗔、痴心来说法,因为,那样的心境与佛法完全不相应,根本没有办法讲下去。即使讲错了,也是学问知识,或者慧解能力的不足,通常并不是故意的,虽然有一些过失,也绝不可能因此而堕落地狱。相反,只要是好心说法,这个好心自然会感召来无量的福德。
有没有故意讲错,或者故意乱讲佛法的人呢?有,那就是诽谤佛法的人。通常,他们为了维护或者得到某种利益,才故意把佛法讲错,故意进行歪曲,惑乱人心。
诽谤佛法的人,因为他诽谤佛法之时的那种极大嗔恨心,而将会堕入地狱。未来的地狱,是由他的恶心种子变化出来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佛陀只是以慈悲心,把真实的状况告诉大家,而不是在诅咒或者吓唬谁。
有一些不学佛的人,道听途说地听了几句佛法,听说诽谤、诋毁佛法会落入地狱,他就非常不满,认为是佛陀和佛教徒对他们的恐吓——这只能说明他的无知,他甚至连佛陀在经文当中是怎么说的,都不愿意亲自去了解一下,连实际情况都不清楚,就匆忙得出了结论,无知而自以为是到了相当的程度,这又能怪谁呢!
——诽谤佛法为什么会堕落地狱?
如果我们诽谤别的什么,一定会堕落地狱吗?不一定。但是,诽谤佛法或者诽谤佛陀就不一样了。因为,佛陀与佛法,就好像一面无穷广大,而又清净无暇的镜子,代表着法性本来的清净,可以把一切事物照出原形,尤其是我们的心。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叹佛陀、赞叹佛法的时候,法性之镜照出了我们的善良、纯真与欢喜之心,把它遍布于整个法界。于是,我们的欢喜将无穷无尽,福慧难量,直到圆满成佛。
当我们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以嗔恨心诽谤佛陀、诋毁佛法的时候,法性之镜照出了我们的狭隘、阴险与恶毒之心,把它遍布于整个法界。于是,我们的罪恶之苦将难以穷尽——恶毒之心变现出了刀山、火海等等,那就是地狱。
佛陀从未在经文当中说,一定要开悟自性以后,才能够讲经说法。恰恰相反,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提倡“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并非仅仅《金刚经》这样说,差不多每一部佛经当中,都有类似的内容。而且,佛陀反复宣明,能够对于大乘经典“读诵受持,为人演说”的人,其福无量,“其福胜彼”——胜过那些用无数的金银财宝,进行布施的人。
在《圆觉经》当中,佛陀说的更加彻底:“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教导数不清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那功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这个功德,还不如为大家讲解《圆觉经》当中的半个偈语。由此可见,宣说大乘佛法,是多么地殊胜与难得了。
对于讲经说法的人来说,即使还没有开悟自性,也并非是在自作主张,而是在“依教奉行”——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行。倘若能够在“读诵受持”的基础上,随着自己的慧解能力,“为人演说”的话,自然会具有无量的福德。”
17、“那么,应当怎样讲经说法呢?”
答:“还是要遵照佛陀的教导,《金刚经》说的很清楚:“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当怎样为别人讲说佛法呢?我们的心需要放下对于法相的执着,放下对于文字相的执着,放下对于自我相的执着,放下对于名利相的执着,等等。这样的话,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如如不动,自然就会与法相应,就可以轻松自在地讲经说法了。这样说法,能够真实地自利利他。
显然,对于大多数学佛人来说,要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非常困难。因此,一方面,讲经说法具有无量的功德;另一方面,讲经说法也需要长期学习和修行的积累,并不容易。
出家人当中,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句话:“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是的,这是出家僧众所应当践行的本分事。作为一个出家人,倘若不能够如此发愿与承当的话,难免会空过此生,遗憾将来,愧为沙门一场。
对于发起了如此宏愿的出家人来说,乃至于发起了如此宏愿的大德居士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本着“教学相长”的谦虚态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讲经说法。
关于讲经,智者大师提倡按照三个步骤,对于经文逐层深入进行讲解。这三个步骤是:
(一)消文
首先,要消化经文的文字内容,说法人应当把重要的字、词读音以及含义都讲解清楚,在此基础上,把每一个句子,其中的基本文义讲解清楚。
(二)释义
其次,说法人在经文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把其中所蕴含的法义开显出来。消文是讲解字面意思,释义是挖掘内里的法义。
(三)观心
最后,对于重要的法义,说法人还应当讲解其实修的方法,而一切实修,无非都是观心而已。就是在学习佛经的过程当中,具体怎样按照经文进行观察,也就是所谓“随文入观”的实修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逐层深入地讲解佛经,实际上,就在讲经、听经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就在一步步地深入佛心,随着佛陀的引导,而渐入佳境。这样讲经说法,毫无疑问,能够真实地自他两利。”
18、“除了念经和讲经以外,还有那些学佛修行的方法呢?”
答:“学佛人都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够通往解脱成佛的大道。所谓八万四千,并不代表具体数字,在古代印度,八万四千就是很多很多,数不清的意思。因此,学佛修行的方法很多,多的甚至数不清。
对于我们汉传大乘佛教来说,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与大家最相应的,除了念经和讲经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 布施;
(二) 持戒;
(三) 念佛;
(四) 禅修;
(五) 持咒;
(六) 忏悔、发愿与回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种修行方法,相互之间并不冲突,而是融通与和谐的。大约说来,布施、持戒、念经,以及忏悔、发愿与回向,是属于每一位佛弟子都应当奉行的共通法门,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基础。而讲经、念佛、禅修与持咒,则属于可以一门深入的实修法门,不一定大家都要学,可以随着个人的因缘进行选择。在前面几种共通法门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进行深入的学修,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成就。”
19、“请介绍一下布施的修行方法。”
答:“布施通常指舍弃自己的钱财、物品,以及付出劳动等等,用来帮助别人,或者供养三宝,捐建寺院、佛像等。虽然,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但是,却很少有人懂得如何在布施当中修行。
作为六度万行之首,布施,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方法。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就其方法来说,需要做到“三轮体空”。
财施,就是用钱财、物品或者劳动力做布施;
法施,就是用所学、所证悟的佛法进行布施,也就是讲经、说法,等等。
无畏施,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或者生命做布施,在必要的时候,予以舍弃,而拯救他人,或者护持佛法等等。
所谓的“三轮体空”,是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对于其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丝毫也不执着,都观想为“空”——也就是虚假不实。这三个要素是:
(一)能布施的我;
(二)接受布施的对方;
(三)所布施的东西。
把财施、法施、无畏施,与三轮体空结合起来,而进行随缘自在的布施,就是大乘佛法殊胜的布施法门。在这样的布施修行过程当中,我们逐渐学会了放下自我的执着,放下对于别人的执着,放下对于钱财、物品乃至于一切事物的执着——这样的修行,将会帮助我们,迅速超越分别妄想,而成就菩萨的解脱智慧。同时,还会极大地增长我们的福德,正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反过来,如果用求财、求长寿、求平安、求健康等等心态,来做布施的话,所获得的福德极为有限。因为布施者心量狭小的缘故,所以感召的福报也小。
如果把布施法门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在自修当中的话,它的内容还可以更为宽广。比如,倘若我们把布施理解为“不贪”的话,我们就可以随时进行布施的修行了,而不仅仅局限于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具体行为。
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六根遇到六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如下的布施修行:
(一)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美丽色相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眼睛而贪婪美色,这就是眼根的布施;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丑陋色相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眼睛而厌恶丑色,这也是眼根的布施。
(二)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动听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耳朵而贪婪动听的声音,这就是耳根的布施;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噪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耳朵而厌恶噪音,这也是耳根的布施。
(三)当我们的鼻子嗅到香气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鼻子而贪婪香气,这就是鼻根的布施;当我们的鼻子嗅到臭气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鼻子而厌恶臭气,这也是鼻根的布施。
(四)当我们的舌头尝到美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舌头而贪婪美味,这就是舌根的布施;当我们的舌头尝到劣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舌头而厌恶劣味,这也是舌根的布施。
(五)当我们的身体,因为与外界接触而感到舒适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皮肤而贪婪令人舒适的境界,这就是身根的布施;当我们的身体,因为与外界接触而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皮肤而厌恶这种不舒适的境界,这也是身根的布施。
(六)当我们的意识,由于分别某种法尘内容(例如:道理、概念、回忆、设想等等)而感到愉悦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意识而贪婪令人愉悦的法尘,这就是意根的布施;当我们的意识,由于分别某种法尘内容而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意识而厌恶令人…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