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學佛入門百問》之二▪P2

  ..續本文上一頁果他常懷慈悲、寬容的話,他的心境感受,將如在天堂。

  對于講經說法的人來說,他不可能用粗重的貪、嗔、癡心來說法,因爲,那樣的心境與佛法完全不相應,根本沒有辦法講下去。即使講錯了,也是學問知識,或者慧解能力的不足,通常並不是故意的,雖然有一些過失,也絕不可能因此而墮落地獄。相反,只要是好心說法,這個好心自然會感召來無量的福德。

  有沒有故意講錯,或者故意亂講佛法的人呢?有,那就是誹謗佛法的人。通常,他們爲了維護或者得到某種利益,才故意把佛法講錯,故意進行歪曲,惑亂人心。

  誹謗佛法的人,因爲他誹謗佛法之時的那種極大嗔恨心,而將會墮入地獄。未來的地獄,是由他的惡心種子變化出來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佛陀只是以慈悲心,把真實的狀況告訴大家,而不是在詛咒或者嚇唬誰。

  有一些不學佛的人,道聽途說地聽了幾句佛法,聽說誹謗、诋毀佛法會落入地獄,他就非常不滿,認爲是佛陀和佛教徒對他們的恐嚇——這只能說明他的無知,他甚至連佛陀在經文當中是怎麼說的,都不願意親自去了解一下,連實際情況都不清楚,就匆忙得出了結論,無知而自以爲是到了相當的程度,這又能怪誰呢!

  

  ——誹謗佛法爲什麼會墮落地獄?

  如果我們誹謗別的什麼,一定會墮落地獄嗎?不一定。但是,誹謗佛法或者誹謗佛陀就不一樣了。因爲,佛陀與佛法,就好像一面無窮廣大,而又清淨無暇的鏡子,代表著法性本來的清淨,可以把一切事物照出原形,尤其是我們的心。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贊歎佛陀、贊歎佛法的時候,法性之鏡照出了我們的善良、純真與歡喜之心,把它遍布于整個法界。于是,我們的歡喜將無窮無盡,福慧難量,直到圓滿成佛。

  當我們爲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以嗔恨心誹謗佛陀、诋毀佛法的時候,法性之鏡照出了我們的狹隘、陰險與惡毒之心,把它遍布于整個法界。于是,我們的罪惡之苦將難以窮盡——惡毒之心變現出了刀山、火海等等,那就是地獄。

  

  佛陀從未在經文當中說,一定要開悟自性以後,才能夠講經說法。恰恰相反,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處處提倡“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並非僅僅《金剛經》這樣說,差不多每一部佛經當中,都有類似的內容。而且,佛陀反複宣明,能夠對于大乘經典“讀誦受持,爲人演說”的人,其福無量,“其福勝彼”——勝過那些用無數的金銀財寶,進行布施的人。

  在《圓覺經》當中,佛陀說的更加徹底:“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教導數不清的衆生證得阿羅漢果——那功德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但是,這個功德,還不如爲大家講解《圓覺經》當中的半個偈語。由此可見,宣說大乘佛法,是多麼地殊勝與難得了。

  對于講經說法的人來說,即使還沒有開悟自性,也並非是在自作主張,而是在“依教奉行”——依照佛陀的教導而行。倘若能夠在“讀誦受持”的基礎上,隨著自己的慧解能力,“爲人演說”的話,自然會具有無量的福德。”

  

  17、“那麼,應當怎樣講經說法呢?”

  答:“還是要遵照佛陀的教導,《金剛經》說的很清楚:“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應當怎樣爲別人講說佛法呢?我們的心需要放下對于法相的執著,放下對于文字相的執著,放下對于自我相的執著,放下對于名利相的執著,等等。這樣的話,我們的心自然就會如如不動,自然就會與法相應,就可以輕松自在地講經說法了。這樣說法,能夠真實地自利利他。

  顯然,對于大多數學佛人來說,要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非常困難。因此,一方面,講經說法具有無量的功德;另一方面,講經說法也需要長期學習和修行的積累,並不容易。

  出家人當中,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句話:“以弘法爲家務,以利生爲事業”。是的,這是出家僧衆所應當踐行的本分事。作爲一個出家人,倘若不能夠如此發願與承當的話,難免會空過此生,遺憾將來,愧爲沙門一場。

  對于發起了如此宏願的出家人來說,乃至于發起了如此宏願的大德居士來說,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本著“教學相長”的謙虛態度,循序漸進地學習講經說法。

  關于講經,智者大師提倡按照叁個步驟,對于經文逐層深入進行講解。這叁個步驟是:

  (一)消文

  首先,要消化經文的文字內容,說法人應當把重要的字、詞讀音以及含義都講解清楚,在此基礎上,把每一個句子,其中的基本文義講解清楚。

  (二)釋義

  其次,說法人在經文字、詞、句含義的基礎上,應當進一步把其中所蘊含的法義開顯出來。消文是講解字面意思,釋義是挖掘內裏的法義。

  (叁)觀心

  最後,對于重要的法義,說法人還應當講解其實修的方法,而一切實修,無非都是觀心而已。就是在學習佛經的過程當中,具體怎樣按照經文進行觀察,也就是所謂“隨文入觀”的實修方法。

  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樣的方法,逐層深入地講解佛經,實際上,就在講經、聽經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心就在一步步地深入佛心,隨著佛陀的引導,而漸入佳境。這樣講經說法,毫無疑問,能夠真實地自他兩利。”

  

  18、“除了念經和講經以外,還有那些學佛修行的方法呢?”

  答:“學佛人都知道,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夠通往解脫成佛的大道。所謂八萬四千,並不代表具體數字,在古代印度,八萬四千就是很多很多,數不清的意思。因此,學佛修行的方法很多,多的甚至數不清。

  對于我們漢傳大乘佛教來說,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與大家最相應的,除了念經和講經以外,還有以下幾種:

  (一) 布施;

  (二) 持戒;

  (叁) 念佛;

  (四) 禅修;

  (五) 持咒;

  (六) 忏悔、發願與回向。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種修行方法,相互之間並不沖突,而是融通與和諧的。大約說來,布施、持戒、念經,以及忏悔、發願與回向,是屬于每一位佛弟子都應當奉行的共通法門,是學習大乘佛法的基礎。而講經、念佛、禅修與持咒,則屬于可以一門深入的實修法門,不一定大家都要學,可以隨著個人的因緣進行選擇。在前面幾種共通法門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或者兩種,進行深入的學修,持之以恒,終究會有成就。”

  

  19、“請介紹一下布施的修行方法。”

  答:“布施通常指舍棄自己的錢財、物品,以及付出勞動等等,用來幫助別人,或者供養叁寶,捐建寺院、佛像等。雖然,很多人都在這樣做,但是,卻很少有人懂得如何在布施當中修行。

  作爲六度萬行之首,布施,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修行方法。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爲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就其方法來說,需要做到“叁輪體空”。

  財施,就是用錢財、物品或者勞動力做布施;

  法施,就是用所學、所證悟的佛法進行布施,也就是講經、說法,等等。

  無畏施,就是用自己的身體或者生命做布施,在必要的時候,予以舍棄,而拯救他人,或者護持佛法等等。

  所謂的“叁輪體空”,是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對于其中的叁個基本要素絲毫也不執著,都觀想爲“空”——也就是虛假不實。這叁個要素是:

  (一)能布施的我;

  (二)接受布施的對方;

  (叁)所布施的東西。

  把財施、法施、無畏施,與叁輪體空結合起來,而進行隨緣自在的布施,就是大乘佛法殊勝的布施法門。在這樣的布施修行過程當中,我們逐漸學會了放下自我的執著,放下對于別人的執著,放下對于錢財、物品乃至于一切事物的執著——這樣的修行,將會幫助我們,迅速超越分別妄想,而成就菩薩的解脫智慧。同時,還會極大地增長我們的福德,正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反過來,如果用求財、求長壽、求平安、求健康等等心態,來做布施的話,所獲得的福德極爲有限。因爲布施者心量狹小的緣故,所以感召的福報也小。

  

  如果把布施法門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在自修當中的話,它的內容還可以更爲寬廣。比如,倘若我們把布施理解爲“不貪”的話,我們就可以隨時進行布施的修行了,而不僅僅局限于財施、法施、無畏施的具體行爲。

  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當六根遇到六塵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如下的布施修行:

  (一)當我們的眼睛看到美麗色相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眼睛而貪婪美色,這就是眼根的布施;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醜陋色相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眼睛而厭惡醜色,這也是眼根的布施。

  (二)當我們的耳朵聽到動聽聲音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耳朵而貪婪動聽的聲音,這就是耳根的布施;當我們的耳朵聽到噪音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耳朵而厭惡噪音,這也是耳根的布施。

  (叁)當我們的鼻子嗅到香氣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鼻子而貪婪香氣,這就是鼻根的布施;當我們的鼻子嗅到臭氣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鼻子而厭惡臭氣,這也是鼻根的布施。

  (四)當我們的舌頭嘗到美味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舌頭而貪婪美味,這就是舌根的布施;當我們的舌頭嘗到劣味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舌頭而厭惡劣味,這也是舌根的布施。

  (五)當我們的身體,因爲與外界接觸而感到舒適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皮膚而貪婪令人舒適的境界,這就是身根的布施;當我們的身體,因爲與外界接觸而感到不舒適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皮膚而厭惡這種不舒適的境界,這也是身根的布施。

  (六)當我們的意識,由于分別某種法塵內容(例如:道理、概念、回憶、設想等等)而感到愉悅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意識而貪婪令人愉悅的法塵,這就是意根的布施;當我們的意識,由于分別某種法塵內容而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們的心不隨著意識而厭惡令人…

《《大乘學佛入門百問》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