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

  11、“如今时代,应当怎样学佛呢?”

  答:“无论哪个时代,学佛都是要“向佛陀学习”,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中所说的那样,要“常随佛学”。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学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前去听佛陀讲经说法。虔诚地听佛说法,而化解心中的执着与烦恼,智慧逐渐开明,最终悟道、证果等等。

  如今,佛陀早已灭度,我们又该怎样“常随佛学”呢?只有“依教奉行”了。

  佛陀虽然已经灭度,佛陀的教法仍然在世,也就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合称为三藏教典,它就是我们学佛的依据。历代祖师菩萨们,也都以身作则地为我们示范,只有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因此,在如今时代,学习大乘佛法,应当从学习佛经入手。只有通过深入学习佛经,才能够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应当怎样修行,等等。才不会陷入道听途说的迷信和误传当中,才能够真正找到解脱成佛的大道。”

  

  12、“可是佛经太多了,有些内容也太深奥了,要从哪里入手呢?”

  答:“学习佛经,学习佛法,不同于学校里学习知识。深入经藏,并不等于要把所有的佛经都学完——通常,这很难做到,也不是非常必要。

  所谓深入学习佛经,是说要选择几部自己喜欢的经文,长期坚持读、念,进行闻、思、修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收敛了自己散乱的心神,在经文法义和佛陀慈悲智慧的引导下,我们的心逐渐变得明朗、安详而有力——它逐渐回归了自己的本来,它越来越接近佛陀了。

  所以,长期念经闻、思、修,或者说坚持深入学习几部佛经,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在浩瀚的佛经当中,就汉传佛教来说,有三部很精辟的经典,每一位佛弟子都应当学习。历代祖师们特意把它们集在一起,合称为《遗教三经》,意思是说,这三部佛经,代表了佛陀给予我们大家的遗嘱。这三部佛经是:

  一、《四十二章经》

  它是最早翻译成汉语的一部佛经,其内容是佛陀的四十二段语录,由印度的圣者辑录在一起,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在东汉初年带来东土,并译成汉语。行文朴实无华,简明扼要,文字不算难懂,其中的法义却非常深广。从小乘声闻教法,到大乘菩萨教法,乃至于无上乘的秘密教法,都含摄其中。

  可以这样说,《四十二章经》对于汉传佛教来讲,就如同《论语》对于儒家,有如此的重要性,不学的话,就太可惜了。

  二、《佛遗教经》

  就是佛陀临涅槃那一天,给予弟子们的最后教导,也就是遗嘱。主要是说给出家弟子们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清清楚楚。同样也适用于在家学佛者,只是,有关戒律的内容带过就好了。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汉语,行文自然流畅,法义清晰明了。

  三、《八大人觉经》

  最短的佛经之一,是佛陀对于大乘佛弟子们,最根本的开示。其八条内容,都是佛菩萨们所觉悟的,成佛之路上不可缺少的观察方法。由安世高禅师译成汉语,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13、“既然学佛离不开佛经,就请介绍一下学习佛经的方法吧。”

  答:“学习佛经的方法,也来自于佛经,那就是佛陀在经中常说的“读、诵、受、持”。

  所谓“读”,就是看着经本念出声音;而“诵”就是不用看经本,背诵出声音。这两种方法选一种就可以,不要勉强。值得注意的是,读经和诵经都需要发出声音,而不是默念,其中是有深意的。因为,在《楞严经》等诸多大乘经典当中,佛陀反复强调,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伶俐,通过声音来修行,比较容易入道。

  所谓“受”,就是接受,相信而接受。所谓“持”,就是运用,用到自己的心行当中,去落实所学的法义。

  显然,读经和诵经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理解并相信经文的法义,就会接受。接受了以后,自然就会照着去做,去运用,在身心活动当中去运用——这已经就是修行了,它自然会转变我们的凡夫心境,持之以恒,我们的心早晚会转变成佛菩萨之心。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两样。”

  

  14、“这样看来,念经就很重要了。那么,念经具体应当用什么方法呢?”

  答:“念经的方法,就是对于“读、诵、受、持”的具体实践,在佛教当中,称之为“闻、思、修”,是学佛者契入法义和证入三昧的最佳方法之一。

  通常,佛教把戒、定、慧,称之为“三无漏学”,意思就是三种到达无烦恼彼岸的必学之法。其中的戒学,由受戒、学戒和持戒组成,主要是通过止恶行善,来保护和增长修行人的善根;其中的定学,主要是指禅修,制心一处,降伏散乱心念;其中的慧学,是解脱烦恼轮回的关键,通常就是指闻、思、修——它可以迅速成就“般若波罗蜜”,翻译过来叫做:大智慧到彼岸。

  在三学当中,戒、定二学是基础,而慧学则是目标,就是要成就般若波罗蜜,才能够超越一切烦恼生死。所以,般若波罗蜜,也被尊为“第一波罗蜜”——就是最殊胜的解脱法门。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具体如何念经闻、思、修:

  首先,我们需要把经文当中的生字、疑难词汇等查阅并记录在本子上,随时参照。如果需要标记在经文旁边的话,应当用小字整齐地写好,以示对法的恭敬。

  其次,需要做好念经修行的准备工作。比如:

  (1)尽量选择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念经,例如早晨,或者午睡起来,等等;

  (2)选择一间相对安静的房间,安排好一段专门的时间,尽量避免别人打扰,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好;

  (3)饮食不可过饱,平时适当运动和劳动,要调整到身心舒畅的程度;

  (4)念经时,尽量采用盘坐的姿势,身体端正而放松,在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经架,使自己可以轻松地翻阅经文;

  (5)念经修行的人,应当尽量简化并规律自己的生活,这样才容易静心,容易与法相应;

   (6)需要发起持之以恒的心,只有反复熏习,才能够逐渐体会到念经的好处,才能够真实受益。

  

  有了前面的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正式进行念经闻、思、修了。

  在念经的时候,应当学会腹式呼吸,把呼吸的节奏和念经的声音协调起来——这也许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练习,总之,要逐渐做到声音舒缓自然、吐字清晰才好。这样的话,我们念经的心,也就随之松弛了,自然会不急不躁,坦然自如。坦然自如的心境,自然会契入佛心。

  以下简要介绍念经闻、思、修的基本内容:

  (1)闻

  “闻”就是听,念经的时候,嘴巴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明白,就是闻。关键在于,注意力要集中,只看经文,只听自己念经的声音,其它一概不管。

  (2)思

  “思”就是“思维观察”,相当于禅修“静虑”当中的“虑”,也是“止观”当中的“观”——一切修行在此相通,无论修学那种法门,都离不开适度的“思维观察”。

  在念经的时候,念得清楚,听得明白,“闻”就具备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思维观察经文的内容,不仅要从声音上明白,还需要从法义上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明白。“愿解如来真实义”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思维观察必须适度,不可过多,否则,反而辗转成了妄想——那将会离经文越来越远。

  “思”是需要基础的,那就是所谓的“文字般若”。反过来也是一样,通过“思”,也能够到达“文字般若”。它们共同的起点,就是明白字和词的基本含义。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勤奋查阅,别无它法。

  (3)修

  “修”就是修行,它是在我们思维观察法义的同时,自然发生的。当我们通过思维观察,明白法义的当下,心就会与法相应,就会产生佛经上常说的“信解”——由理解而相信,由相信而加深了理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当中,“信解”将得以升华,而成为“受持”——接受并运用,它就是修行,就是“修”。

  因为在这样的“受持”过程当中,我们的凡夫心将会随顺着法而转变,最终,我们的心将会渐入佛境,渐入觉悟之境,回归本来。此时,我们将会成就般若波罗蜜,所以,把它叫做修行。

  综上所述,闻、思、修就是念经的具体方法,它也是我们成就般若波罗蜜,乃至于圆满佛果的一种善巧方便。”

  

  15、“念经也能够得到禅定或者证入三昧吗?”

  答:“是的,毫无疑问。念经和念佛、持咒一样,都可以到达一心不乱,得到禅定,也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甚深三昧。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天台智者大师,因为读诵《妙法莲华经》而“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并且证得了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也就是法华三昧的预备阶段。

  民国时期,谛闲大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曾经寂然入定,出定之后,慧辩无穷。虚云老和尚在泰国为皇室讲经,同样也是忽然入定,长达九天,轰动了整个泰国上下。

  讲经和念经都属于“音声佛事”,前者属于共修,后者属于自修,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佛陀时常提倡的修行方法,都具有无量的功德。所以《金刚经》上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其中的“受持读诵”就是念经闻思修,而“广为人说”就是讲经说法,属于同一类的法门。佛陀在各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提倡,不胜枚举。”

  

  16、“念经好像没问题,如果尚未开悟的话,可以讲经说法吗?不是说讲错了要堕落地狱的吗?”

  答:“学习佛法,绝不可道听途说,而应当依教奉行,依如来圣教而行。佛陀在经中只说过诽谤佛法会堕落地狱,从未说过讲经讲错了就要堕落地狱。因为什么?因为地狱不是佛陀造出来的,佛陀也不会把谁打入十八层地狱。地狱本来并非实有,而是由众生的粗重贪、嗔、痴心所感召,所化现。即使一个人尚且在世的时候,如果他陷入了粗重贪、嗔、痴心的话,他的心境感受,将如同地狱。反过来,如…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