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學佛入門百問》之二
11、“如今時代,應當怎樣學佛呢?”
答:“無論哪個時代,學佛都是要“向佛陀學習”,也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當中所說的那樣,要“常隨佛學”。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弟子們學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前去聽佛陀講經說法。虔誠地聽佛說法,而化解心中的執著與煩惱,智慧逐漸開明,最終悟道、證果等等。
如今,佛陀早已滅度,我們又該怎樣“常隨佛學”呢?只有“依教奉行”了。
佛陀雖然已經滅度,佛陀的教法仍然在世,也就是經藏、律藏和論藏,合稱爲叁藏教典,它就是我們學佛的依據。曆代祖師菩薩們,也都以身作則地爲我們示範,只有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因此,在如今時代,學習大乘佛法,應當從學習佛經入手。只有通過深入學習佛經,才能夠明白佛法是怎麼回事,應當怎樣修行,等等。才不會陷入道聽途說的迷信和誤傳當中,才能夠真正找到解脫成佛的大道。”
12、“可是佛經太多了,有些內容也太深奧了,要從哪裏入手呢?”
答:“學習佛經,學習佛法,不同于學校裏學習知識。深入經藏,並不等于要把所有的佛經都學完——通常,這很難做到,也不是非常必要。
所謂深入學習佛經,是說要選擇幾部自己喜歡的經文,長期堅持讀、念,進行聞、思、修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收斂了自己散亂的心神,在經文法義和佛陀慈悲智慧的引導下,我們的心逐漸變得明朗、安詳而有力——它逐漸回歸了自己的本來,它越來越接近佛陀了。
所以,長期念經聞、思、修,或者說堅持深入學習幾部佛經,就是一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在浩瀚的佛經當中,就漢傳佛教來說,有叁部很精辟的經典,每一位佛弟子都應當學習。曆代祖師們特意把它們集在一起,合稱爲《遺教叁經》,意思是說,這叁部佛經,代表了佛陀給予我們大家的遺囑。這叁部佛經是:
一、《四十二章經》
它是最早翻譯成漢語的一部佛經,其內容是佛陀的四十二段語錄,由印度的聖者輯錄在一起,由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尊者在東漢初年帶來東土,並譯成漢語。行文樸實無華,簡明扼要,文字不算難懂,其中的法義卻非常深廣。從小乘聲聞教法,到大乘菩薩教法,乃至于無上乘的秘密教法,都含攝其中。
可以這樣說,《四十二章經》對于漢傳佛教來講,就如同《論語》對于儒家,有如此的重要性,不學的話,就太可惜了。
二、《佛遺教經》
就是佛陀臨涅槃那一天,給予弟子們的最後教導,也就是遺囑。主要是說給出家弟子們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清清楚楚。同樣也適用于在家學佛者,只是,有關戒律的內容帶過就好了。由鸠摩羅什大師翻譯成漢語,行文自然流暢,法義清晰明了。
叁、《八大人覺經》
最短的佛經之一,是佛陀對于大乘佛弟子們,最根本的開示。其八條內容,都是佛菩薩們所覺悟的,成佛之路上不可缺少的觀察方法。由安世高禅師譯成漢語,簡明易懂,深入淺出。”
13、“既然學佛離不開佛經,就請介紹一下學習佛經的方法吧。”
答:“學習佛經的方法,也來自于佛經,那就是佛陀在經中常說的“讀、誦、受、持”。
所謂“讀”,就是看著經本念出聲音;而“誦”就是不用看經本,背誦出聲音。這兩種方法選一種就可以,不要勉強。值得注意的是,讀經和誦經都需要發出聲音,而不是默念,其中是有深意的。因爲,在《楞嚴經》等諸多大乘經典當中,佛陀反複強調,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伶俐,通過聲音來修行,比較容易入道。
所謂“受”,就是接受,相信而接受。所謂“持”,就是運用,用到自己的心行當中,去落實所學的法義。
顯然,讀經和誦經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能夠理解並相信經文的法義,就會接受。接受了以後,自然就會照著去做,去運用,在身心活動當中去運用——這已經就是修行了,它自然會轉變我們的凡夫心境,持之以恒,我們的心早晚會轉變成佛菩薩之心。因爲,它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兩樣。”
14、“這樣看來,念經就很重要了。那麼,念經具體應當用什麼方法呢?”
答:“念經的方法,就是對于“讀、誦、受、持”的具體實踐,在佛教當中,稱之爲“聞、思、修”,是學佛者契入法義和證入叁昧的最佳方法之一。
通常,佛教把戒、定、慧,稱之爲“叁無漏學”,意思就是叁種到達無煩惱彼岸的必學之法。其中的戒學,由受戒、學戒和持戒組成,主要是通過止惡行善,來保護和增長修行人的善根;其中的定學,主要是指禅修,製心一處,降伏散亂心念;其中的慧學,是解脫煩惱輪回的關鍵,通常就是指聞、思、修——它可以迅速成就“般若波羅蜜”,翻譯過來叫做:大智慧到彼岸。
在叁學當中,戒、定二學是基礎,而慧學則是目標,就是要成就般若波羅蜜,才能夠超越一切煩惱生死。所以,般若波羅蜜,也被尊爲“第一波羅蜜”——就是最殊勝的解脫法門。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具體如何念經聞、思、修:
首先,我們需要把經文當中的生字、疑難詞彙等查閱並記錄在本子上,隨時參照。如果需要標記在經文旁邊的話,應當用小字整齊地寫好,以示對法的恭敬。
其次,需要做好念經修行的准備工作。比如:
(1)盡量選擇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念經,例如早晨,或者午睡起來,等等;
(2)選擇一間相對安靜的房間,安排好一段專門的時間,盡量避免別人打擾,哪怕是半個小時也好;
(3)飲食不可過飽,平時適當運動和勞動,要調整到身心舒暢的程度;
(4)念經時,盡量采用盤坐的姿勢,身體端正而放松,在面前的桌子上擺放經架,使自己可以輕松地翻閱經文;
(5)念經修行的人,應當盡量簡化並規律自己的生活,這樣才容易靜心,容易與法相應;
(6)需要發起持之以恒的心,只有反複熏習,才能夠逐漸體會到念經的好處,才能夠真實受益。
有了前面的准備工作,我們就可以正式進行念經聞、思、修了。
在念經的時候,應當學會腹式呼吸,把呼吸的節奏和念經的聲音協調起來——這也許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練習,總之,要逐漸做到聲音舒緩自然、吐字清晰才好。這樣的話,我們念經的心,也就隨之松弛了,自然會不急不躁,坦然自如。坦然自如的心境,自然會契入佛心。
以下簡要介紹念經聞、思、修的基本內容:
(1)聞
“聞”就是聽,念經的時候,嘴巴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明白,就是聞。關鍵在于,注意力要集中,只看經文,只聽自己念經的聲音,其它一概不管。
(2)思
“思”就是“思維觀察”,相當于禅修“靜慮”當中的“慮”,也是“止觀”當中的“觀”——一切修行在此相通,無論修學那種法門,都離不開適度的“思維觀察”。
在念經的時候,念得清楚,聽得明白,“聞”就具備了。同時,我們還需要思維觀察經文的內容,不僅要從聲音上明白,還需要從法義上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明白。“願解如來真實義”嘛。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思維觀察必須適度,不可過多,否則,反而輾轉成了妄想——那將會離經文越來越遠。
“思”是需要基礎的,那就是所謂的“文字般若”。反過來也是一樣,通過“思”,也能夠到達“文字般若”。它們共同的起點,就是明白字和詞的基本含義。要想做到這一點,除了勤奮查閱,別無它法。
(3)修
“修”就是修行,它是在我們思維觀察法義的同時,自然發生的。當我們通過思維觀察,明白法義的當下,心就會與法相應,就會産生佛經上常說的“信解”——由理解而相信,由相信而加深了理解。在這樣的良性循環當中,“信解”將得以升華,而成爲“受持”——接受並運用,它就是修行,就是“修”。
因爲在這樣的“受持”過程當中,我們的凡夫心將會隨順著法而轉變,最終,我們的心將會漸入佛境,漸入覺悟之境,回歸本來。此時,我們將會成就般若波羅蜜,所以,把它叫做修行。
綜上所述,聞、思、修就是念經的具體方法,它也是我們成就般若波羅蜜,乃至于圓滿佛果的一種善巧方便。”
15、“念經也能夠得到禅定或者證入叁昧嗎?”
答:“是的,毫無疑問。念經和念佛、持咒一樣,都可以到達一心不亂,得到禅定,也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甚深叁昧。在漢傳佛教的曆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天臺智者大師,因爲讀誦《妙法蓮華經》而“豁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並且證得了法華叁昧的“前方便”,也就是法華叁昧的預備階段。
民國時期,谛閑大師在講經的時候,也曾經寂然入定,出定之後,慧辯無窮。虛雲老和尚在泰國爲皇室講經,同樣也是忽然入定,長達九天,轟動了整個泰國上下。
講經和念經都屬于“音聲佛事”,前者屬于共修,後者屬于自修,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佛陀時常提倡的修行方法,都具有無量的功德。所以《金剛經》上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其中的“受持讀誦”就是念經聞思修,而“廣爲人說”就是講經說法,屬于同一類的法門。佛陀在各部大乘經典當中,處處提倡,不勝枚舉。”
16、“念經好像沒問題,如果尚未開悟的話,可以講經說法嗎?不是說講錯了要墮落地獄的嗎?”
答:“學習佛法,絕不可道聽途說,而應當依教奉行,依如來聖教而行。佛陀在經中只說過誹謗佛法會墮落地獄,從未說過講經講錯了就要墮落地獄。因爲什麼?因爲地獄不是佛陀造出來的,佛陀也不會把誰打入十八層地獄。地獄本來並非實有,而是由衆生的粗重貪、嗔、癡心所感召,所化現。即使一個人尚且在世的時候,如果他陷入了粗重貪、嗔、癡心的話,他的心境感受,將如同地獄。反過來,如…
《《大乘學佛入門百問》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