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根性人如何觀修法報化叁身
——再讀《壇經》有感
禅宗一法,自從達摩祖師西來,直指佛心,當下就是衆生心,更無其它。《血脈論》說得很清楚:
“即心是佛,亦複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雲:見本性爲禅,若不見本性,即非禅也……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
像這樣的法門,堪稱最真實的法門,所謂實相之法,了義之法。不是每一個學佛者,都可以接受得了的,而是專門爲上乘根性的人所講說。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當中明確開示:
“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什麼是上根人?或者說,上乘根性的人呢?
——發願作佛的人。
深信一切衆生都有佛性,自己更不例外,自己心中本來就具有佛性,不需要向外追求。因此,發廣大願,願意成佛,願意成就本來佛,願意廣度衆生,同成佛果。
——像這樣的人,就是上根人,如同盧惠能一樣。
——也叫做“佛乘人”。不論他(她)的習氣如何,煩惱如何,只要有這樣的真切信願,就已經在成佛的大道上面了。
時隔一年左右,再讀《六祖法寶壇經》,受益良多。佛經祖論就是這樣地不可思議,只要自己的心能夠安靜下來,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和啓迪,哪怕第一千遍,乃至于第一萬遍也是如此。
怪不得,馬祖大師悟道以後,主持道場的時候,平時不讓弟子們看經,而他自己,卻每每捧著《妙法蓮華經》,讀得哈哈大笑了。
我念經,是典型的蝸牛爬,一部《壇經》需要七個上午,才可以念得完一遍。而且,只要心裏有事情,有牽挂,有問題要處理的時候,就不念經,就去把事情辦好。完了以後,再安心念經。因爲,多年以來的實踐告訴我,只要有一點兒牽挂,念經效果就非常差,注意力不集中,法不入心哪!
如今念經,經文當中的每一個字,我都不肯讓它輕易地滑過去,不敢說字字明達其意,總要大體了解才行啊。念經不解意,豈不就像《壇經》裏的法達法師一樣,不明意趣與宗旨,被六祖所呵斥嗎!
這次讀念《壇經》,對于禅宗見性成佛之法,又有了更爲系統的認識。常聽某些人說,禅宗見性成佛,只是成就了法身,而沒有成就報身和化身。密宗就不同了,是在一生當中,成就法報化叁身,所以,更加殊勝。
——這種說法極爲常見,實則是不懂禅宗之人的信口胡言。
在《壇經》忏悔品第六當中,六祖大師先爲大家傳授了“自性五分法身香”,把通常的“五分法身香”,落實到了自心的實修當中,非常具體與明白,可操作性也很強。
每每聽到有人說,漢傳佛教當中,缺少具體的修法。可是在我看來,每一部大乘經典裏面,到處都是實修的方法,到處都是“口訣”和“竅訣”,可操作性也是不錯的。也許是我太迷信漢傳佛教,太迷信佛經了吧!要麼,就是有些人過于淺薄,太目空一切,眼高手低了。
——一個粗心而著相的人,想要讀懂大乘經典,的確也是太爲難他啦!還是多要求自己,少關注別人吧。
猶如天臺宗東土初祖,北齊慧文禅師,在讀《大智度論》之時,悟入“一心叁智”,發明“一心叁觀”的修法一樣,曆代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往往從佛經祖論當中深獲其益。所以,漢傳佛教的傳統是“法傳人”,雖然也有“人傳人”,但是,卻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爲什麼呢?
——因爲,罕有可傳之人哪!
漢傳佛教的大德們出世,似乎更像是西遊記裏的孫猴子一樣,是從石頭縫裏面蹦出來的——這是一個比喻,是說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往往沒有師承,尤其是在唐朝以後。以明末四大高僧爲例,蓮池大師、憨山大師、紫柏大師和蕅益大師,幾乎都沒有師承,個個都是無師自悟。當然,這幾位大師個個都精通教典,都是“依法爲師”的典範。
至于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也是如此,是自修、自悟、自證的典範,雖然也曾參學過不少高僧大德,得到過不少指點,但是,卻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傳法師承。有人說,也許是有的,只是虛雲老和尚沒有說出來而已——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有,而不表明,就是輕師慢法,說是欺師滅祖也不算過分哪!虛老哪裏會做這樣的事情呢!
結合自己的修行經驗,虛雲老和尚特別提倡咱們末法時代的修行人,與其到處參訪善知識,不如老老實實地,依止一部《楞嚴經》,類似的話,老和尚說過不止一遍,《年譜》裏面可以查到。
這也並不是虛雲老和尚的獨創,實際上,早在唐代,馬祖大師那個時期以後,逐漸就有了“抱本參禅”之說,抱著什麼本呢?
——《楞嚴經》或者《法華經》,這兩大經本。
雖然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至于,獨標“教外別傳”一法,而實際上,禅宗從來就不曾否定或者離開過教典。
從達摩祖師以《楞伽經》叁卷,幫助弟子印證心地,到了後來,五祖宏忍大師以及六祖惠能大師,改用《金剛經》印心,所謂: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也正因爲如此,我自己向來格外重視經典的讀念和聞思修,除此以外,在漢傳佛教當中,我實在找不出更好的修學方法了。
在《壇經》忏悔品第六裏面,六祖大師先爲大家傳授了“自性五分法身香”,明確告訴並引導大家,從自心裏面來觀察法身。而後授予“無相忏悔”,實際上是在告訴大家,與其忏悔罪業,不如忏悔種種虛妄心念;與其向外攀緣,去外面找衆生來度,不如老老實實地,廣度心內衆生——也就是那些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等等不良心念。
六祖還爲大家傳授了“無相叁皈依戒”,將佛法僧叁寶,歸結爲內心的“覺”、“正”、“淨”無相叁寶。徹底粉碎了弟子們的向外攀緣之心以後,便直指人心,講說了“一體叁身自性佛”的妙法,讓大家念念回光,自悟自性叁身佛陀。
其中,就有著簡明、易學、易用的一個修法儀軌,讓我們大家不離色身而皈依叁身佛陀。如大師所說:
“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如果我們把這段經文,依據大師後文的解釋,補充並整理成爲白話,就會更加清楚:
“請大家一起跟隨我,時常這樣祈願:
一、但願我能夠不離開自己的色身,就在色身當中,歸依清淨法身佛;
二、但願我能夠不離開自己的色身,就在色身當中,歸依圓滿報身佛;
叁、但願我能夠不離開自己的色身,就在色身當中,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很明顯,這就是一個簡要而精辟的,即生成就叁身佛的禅宗修法儀軌。
——也是一個精妙的發願文,意思是,讓我今生,不舍棄色身,就能夠圓滿成就法、報、化叁身佛。
歸依,並不僅僅是歸依,也是一種真實的成就,就是“回歸本來”的意思。
——這並非我個人的臆測,六祖大師說得很清楚: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
法、報、化叁身佛,就在我們的色身當中,在心性當中。只要能夠如實明了心性,叁身如來,自然成就。而且,並不需要破壞色身,也不需要離開色身。
——因爲,心性與色身,從究竟實相來說,並不是兩個東西,它們密不可分。猶如虛雲老和尚得道之時,已經親證“山河大地是如來”一樣,證道者的妙覺當中,一切法,一切事物,無不是佛,無不是心,更何況自己的色身呢!
那麼,作爲已經聽聞如此妙法的,上乘根性的人來說,我們應該怎樣觀察和明了那個不離色身的,自性本有的叁身如來呢?
一、如何觀察明了清淨法身佛
六祖大師說道:“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什麼叫做“清淨法身佛”呢?這世上的一切人哪,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一切萬法,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從大家的自性當中生起的。
——言外之意,這個所謂的自性,就是清淨法身佛。
自性也就是心性,就是佛性,就是覺性,就是法性(一切萬法之性,也是一切萬物之性),經雲:“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
——明白這個道理很重要,但是,僅僅明白道理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是修行人,還要將道理,運用到修行實踐當中去,必須要不加思索地觀察到這個“性”才可以。
——那時,就叫做“見性成佛”,見“清淨法身佛”。
如何才能夠觀察明了“清淨法身佛”呢?它到底在哪裏呢?
——它就在您問這個問題時,那個起心動念之處。
——它就在您內心的明了,與外境顯現的交界處。
——請反複不斷地,如實觀察,功到自然明。
您的念頭未動之際,那個本來的明明了了。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除它之外,別無佛性可見。
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當中,蓮花生大師把它直指爲:“實際就是當下的那一點靈知而已”。
——在此,無上密乘大圓滿與禅宗同一鼻孔出氣,無二無別。
——恰恰彰顯了,它們都是如來正法,不懂的人,千萬不要擅自誹謗,以免自招惡果。
就算不曾得到禅宗祖師的指點,也有人能夠見性成佛,最典型的,當屬南北朝時期,與傅大士和達摩祖師同時代的寶志禅師。
寶志禅師生平事迹比較簡略,他是一個孤兒,出家後跟隨一些禅師(不是禅宗的禅師,而是禅定法門的禅師)們學習禅觀,並進行了多年的實修,最終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奇妙的是,他的證悟與開示,雖不源自于禅宗,卻…
《上乘根性人如何觀修法報化叁身——再讀《壇經》有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