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乘根性人如何觀修法報化叁身——再讀《壇經》有感▪P2

  ..續本文上一頁和禅宗異曲同工,簡直渾然天成。

  以至于,後世禅師們的很多稀奇做略,都可以在寶志禅師這裏找到原型,就連那位無人不知的濟公活佛——他的很多事迹,也原本出自于寶志禅師。

  那麼,寶志禅師是怎樣幫助我們觀察明了“清淨法身佛”的呢?

  禅師在其著名的《十二時頌》末尾,最後一段關于“醜時”的開示是:

  ——“雞鳴醜,一顆圓光明已久,內外接尋覓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不見頭,又無手,世界壞時渠(它)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

  頌也好,偈也好,開示也好,經文也好,都是需要反複讀念的。就在您讀念寶志禅師這段頌文的時候,如果您還沒有明白法身佛在哪裏的話,那麼,請您仔細念這最後一句話:

  ——就在此時,到底是“誰”在動口說話呢?

  這個地方需要反複地“參”,反複地“找”,只要功夫用下去,早晚會有雲開霧散,陽光初露之時。

  這實際上就是參話頭,而且參的是“誰”,寶志禅師可謂是開了中國佛教參話頭之先河也。

  如果有人自己回答,說,誰動口?就是我呀!

  ——那麼,請您再仔細觀察,到底是您的身體在動口,還是您的心在動口呢?

  ——如果是您的身體在動口,剛剛死去的時候,身體還沒有腐爛,爲什麼不會動口了呢?在深度睡眠當中,爲什麼也不會動口了呢?

  ——如果是您的心在動口,心到底在哪裏呢?哪個才是自己的心呢?

  ——到這裏,“參”就演化成爲了“觀心”,實際上,它們本來就是一樣的,是完全相通的法門。在佛經裏面,佛陀到處都在贊歎觀心法門的殊勝,不勝枚舉。

  ——那麼,心,或者說心性,到底在哪裏呢?

  ——倓虛大師說得好:“魚鼈興波尋靜水,蛟龍乘霧覓晴天”。

  ——用這樣的思維念頭,它就是心中的波瀾,用它去尋找沒有波瀾的本來心性,怎麼可能找得到呢!

  ——有智慧的人,到了這裏,就自然會放下思維念頭,在心念平息之際,稍微地往回一看——不要太刻意,輕輕地一看——自然就會明白了。

  ——您就這樣訓練自己,反複地放下雜念,反複地輕輕地往回觀察,功夫到了,心念真地平息了,就那麼輕輕一看,蓦然回首

  ——本來心性,從平日的胡思亂想當中,從以往的概念執著當中,忽地一下子——赤裸裸地“站”了出來,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是,它太清楚了,你絲毫也不會再懷疑它的來曆。

  ——不會再有什麼東西,比它更真實了。雖然,它沒有形相,但是,就如同一家人無意中在大街上碰面了一樣,怎麼可能不認識呢!

  ——它就是清淨法身佛,不會動搖,不會生死,不會失去本然的明了,它自覺、自明、自空、自圓滿,包容一切,而又絲毫也不會被一切所影響。因爲,它就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妙體妙性。

  必須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一次性地,觀察地如此全面與透徹。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第一次當下現量地觀察成功,只是局部地明了,通常,是只明了它的“空面”,或者只明了它的“明面”,甚至連一部分的明了都很含糊,還沒有來得及深入明了,就被重新湧起的妄想雜念覆蓋了。

  ——這種情形,不是徹底的開悟,只是小悟,能夠增長智慧與受用,卻不能夠從根本上斷惑。必須繼續用功,也可以學習一下經論,接受佛菩薩智慧的教導,然後,再繼續用功觀察。

  ——只要堅持不懈,小悟終將變成大悟,大悟終將成就聖果,聖果終將圓滿無上菩提。

  ——或許不是一生可以全部成就的,但是,成佛的大道,已然展現;福德與智慧,自然會不斷增長。

  二、如何觀察明了圓滿報身佛

  六祖大師說道:“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所謂實性,就是前文所觀察明了的清淨法身佛,就是我們的心性,它沒有生死變動,超越因緣,從這個角度把它叫做實性。

  明了了清淨法身佛以後,漸漸地,能夠隨時隨地做到不失去這種明了,嚴格說來,這個明了是不可能失去的,但是,如果妄想分別的念頭一起來,就會把這個本來的明了掩藏起來,讓它無法顯現,這就是所謂的失去。

  ——如同烏雲來了以後,就會掩藏起太陽一樣。我們會說,哎呀,太陽消失了。

  ——因此,只有“不染善惡”,也就是不陷入是非、你我、好壞等等分別當中,不被名詞概念所迷惑,也不被境界所迷惑,才可以做到不失去心性本來的明了。

  ——顯然,這並不容易。

  除了極個別的頓悟頓證根器之外,大多數人在明見佛性以後,還需要長期的實修,逐漸消融自己的分別習氣。最終,將會證悟自性本具的圓滿報身佛。

  ——對于我們大家來說,它也並不遙遠,它就是我們每個人妄念平息之際的,那一點兒沒有汙染的光明。

  ——千萬不要理解爲像陽光一樣的光明,那還屬于境界,屬于“相”,真正的報身光明是無相的。只是,它可以隨著衆生的心念,顯現出有相的光明而已。

  ——而“顯現”,其實已經屬于化身佛了。

  叁、如何觀察明了千百億化身佛

  六祖大師說道:“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本具的法身已然明了,這個明了不失,就叫做“念念自性自見”,這就是報身佛。

  在這裏,報身佛的特質是:念念都是回光返照的,不曾染汙境界,而光明常在,它沒有生和滅。這裏的念念,不是指生滅不停的念頭,而是指本覺自然的明了之念。

  ——這是勝義的報身佛,在《金光明最勝王經》當中,把它叫做“自受用身”,直接劃入法身的範疇,而不再設立報身的名字。在法相宗當中,則把它叫做“自受用心”,屬于報身之一。它與我們所理解的,那些常見的淨土當中的報身佛之間,具有微妙的關系。

  比如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報身佛,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光明相好,現在正在說法,廣度無邊有情。

  ——但是,阿彌陀佛雖然叫做“無量壽”和“無量光”,它卻終究有一天,會進入涅槃,會滅度。而後,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示現成佛,世界轉名“安樂世界”,與極樂世界同樣地美妙莊嚴,不可思議。

  猶如《圓覺經》所說:“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不僅僅是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十方無量的佛土都是如此,都是有生滅的,好像我們眼睛生病了,所看到的虛空裏面的狂花一樣,隨著佛陀的願力以及種種因緣,而起滅不定,終究不是實有。

  ——有智慧的人,到了這裏,就會明白,六祖大師所說的“念念自性自見”的報身佛,才是究竟的圓滿報身佛,它就是法身佛的根本屬性之一,超越了生死變動。

  在天臺宗以及相關的經典當中,把報身佛分爲兩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即自受內證法樂之身,是沒有生滅變動的,與法身同在;另一種是“他受用報身”,是在淨土當中,爲菩薩們示現的殊勝果報身,是有生滅的,由佛陀的廣大願力所成就。這兩種報身佛互爲表裏,不一不異。

  ——顯然,六祖大師所說的報身佛,是指自受用報身,而阿彌陀佛,則屬于他受用報身。此二者不一不異,互爲表裏。因此,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和無量光,是指自受用報身的功德;而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相好,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利益衆生的種種事業,以及將來的滅度,等等,則是指他受用報身的功德。

  對于我們大家來說,自受用報身,是我們自性本來具有的,我們可以觀察明了它,可以覺悟它,如六祖大師所說,需要在明了心性(清淨法身佛)的基礎上,“念念自性自見”。

  ——而我們大家的他受用報身呢?

  ——目前我們還不具備。這需要我們發起廣大的菩薩願,實踐自度度他的廣大菩薩行,以此爲因緣,將來,我們都會成就猶如阿彌陀佛一般的,殊勝莊嚴的報身佛,利益無邊有情。

  ——或者,如果我們發起猶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一般的,在汙穢國土成佛度衆生的大願,那麼,將來,我們就會和世尊一樣,在叁千大千世界裏面,示現千百億應身佛,以八相成道,廣度惡世衆生。

  同時,我們也將會成就,猶如盧舍那佛一般光明遍照的圓滿報身佛,示現于色究竟天,受用無邊法性妙樂。

  報身盧舍那佛與千百億應身釋迦佛不一不異,它們之間的關系像什麼呢?就好像無雲夜空當中的中秋明月,與千百條江河裏面的月影之間的關系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水月各不同”,既不同,也不異。報身是根本,應身是應現,應衆生種種因緣而顯現。另外,應身佛,也可以叫做化身佛,兩者合稱爲“應化身佛”。

  明白了報身佛的含義,以此爲基礎,才可以觀察明了千百億化身佛。

  如六祖大師所說:“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當我們明見了心性,也就覺悟了清淨法身佛;做到了“念念自性自見”,不失去本來的明了,就覺悟了圓滿報身佛;在本來明了的基礎上,我們一旦起心動念,自然都是不染汙境界的清淨念,自然都是妙用,自然都與善法相應,自然會發起自他兩利的種種慈悲善行——這就是千百億化身佛。

  達摩祖師《悟性論》當中,也有著相似的開示:“衆生常做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爲,即法身。”

  ——“現覺無爲”,就是當下覺悟無爲的心性,也就是覺悟清淨法身佛;“現修智慧”,就是當下覺悟心性的光明,智慧就是光明,所以是覺悟圓滿報身佛;“常做善”,就是從智慧光明中發起妙用,利益一切有情,其中必然以“善念”爲樞紐,這就是示現千百億化身佛。

  ——傳佛心印的禅宗一脈,依如是法而覺悟叁身如來,觀察明了就是覺悟,就是成就,而不需要另外去修成個什麼東西。叁身佛,只是一心中本來具有的屬性而已,一切衆生都不缺少。

  ——並非只有禅宗如此,無上密乘大圓滿當中,也有著近乎相同的開示。

  蓮花生大師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此論由劉立千先生翻譯,由布楚活佛倡印,是一部允許公開學習的著作。蓮花生大師曾經發願,使未來有緣者能遭遇此法)裏,關于叁身如來,明確地說道:“在一覺性之中,叁身無別而完具。因它什麼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它的空性本光明亮,是報身;因它能無礙顯現一切,是化身。叁身是圓具于一心中之體性。”

  ——對于法身的描述,達摩祖師稱之爲“現覺無爲即法身”,而蓮花生大師稱之爲“什麼也不生,是空性法身”,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因爲,什麼也不生就是無爲,無爲也就是空性,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對于報身的描述,達摩祖師稱之爲“現修智慧”,而蓮花生大師稱之爲“它的空性本光明亮”,意思仍然完全一致。因爲,無爲法身當中,本來具有無相光明,它也就是明了的智慧,光明與智慧,無二無別。

  ——對于化身的描述,達摩祖師稱之爲“衆生常做善時,即化身”,而蓮花生大師稱之爲“因它能無礙顯現一切,是化身”,兩者是從不同角度來描述的,其本質仍然一致。它們的相通之處,就是六祖大師所描述的“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實際上,衆生從報身思量,也就是生起念頭,才會發起種種善行;同樣,衆生從報身一旦生起念頭,就會沒有障礙地顯現出一切境界。在這裏,善行與一切境界,都因爲思量念頭而顯現,都源自于法身和報身。

  如果完全沒有念頭,一切境界就不會顯現,一切善行也不會發起——對此有疑問的人,請仔細學習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自然會明白。

  綜上所述,上乘根性的修行人,依止傳佛心印的禅宗一法,即生就可以覺悟並成就叁身如來。所謂法報化叁身,就在我們的心性之中,與我們的色身不即不離,不一不異。

  如何依止並修學禅宗一法呢?

  六祖大師說得清楚:“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這是六祖大師給我們大家的授記,所謂“得吾法者”,不應當僅僅理解爲:得到禅宗傳承的人,因爲,六祖大師之法,盡在一部《壇經》,它也就是達摩祖師所授記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那個“果”。當然,《壇經》是這個“果”裏的法,而依照《壇經》修行獲得成就的人,就是這個“果”裏的人。人法兩全,才是禅門妙果啊!

  ——如果我們能夠受持《壇經》,完全可以叫做“得吾法者”,我們就是得到六祖大師正法指引的受益者。

  ——如果我們能夠常發大願,受持這千古難得的禅門一法,只要終身不退,依照六祖大師的授記,一定會悟入聖位,何愁道果不成呢!

  ——但願大家都能夠依六祖大師之教奉行,都能夠入聖位,成爲禅門妙果中人。

  如此,方才不虛此生也。

  

  

《上乘根性人如何觀修法報化叁身——再讀《壇經》有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