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大約對應于一心瑜伽的中期。這個時期,修行者的心行已經比較安靜了。
在加行道的最後,被稱爲“暖位”、“頂位”、“忍位”和“世第一位”的修行當中,大約對應于一心瑜伽的後期。此時,修行者的心境已經相當平靜了,爲開悟覺性做好了充足的准備。
叁、關于“五道”當中的“見道”,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說:
“自然放松觀自心,生滅動靜細察尋,
發現法性真面貌,叫做見性入見道。”
所謂的“見道”,在這裏指的是相似見到法性,而並非是指大乘經典當中所說的,初地菩薩的真實見道。
如果想要見到法性,應當知道,法性就是覺性,覺性就是心性,是叁無差別。
對于心性的觀察,訣竅就是自然放松。在此基礎上,仔細而又輕松地觀察心念的生、住、異、滅,同時,應當時常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以及見性成佛的大願——這就是我們能夠見性的力量源泉。
當我們這樣自然放松,而又不間斷地對心念進行觀察,機緣成熟的時候,忽然之間,分別心念停息了——不生滅的心體當下顯現——它就是法性和心性的真面貌,它就是本然的覺性。
雖然,其中仍然還有著我們暫時無法發覺的極微細的心念流動——所以,嚴格來說,我們所觀察到的還不是真實心性。但是,它們已經很接近了,所以不妨暫時稱之爲“見道”。
按照熱羅多吉紮大師所說,見道位,大約對應于無爲瑜伽。這個時期,修行者已經發現了本來法性,已經初步悟道,在對于悟境確認無誤以後,就可以開始悟後起修了——于是,就進入了“修道”。
四、關于“五道”當中的“修道”,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說:
“生成道與圓滿道,緊密結合菩提心,
激發樂空大智慧,這就叫做習修道。”
所謂的修道,就是在見道以後,時常能夠讓自己的心安住于所見的本然覺性,而不要再陷入到分別念當中。其實也就是消盡分別習氣的過程。
——在禅宗,把這叫做“騎牛回家”。見到覺性,就如同牧童找到了“牛”一樣,只要騎上牛,無需刻意造作,只要順其自然,不讓“牛”偷懶和貪吃,“牛”自然就會把牧童送回家——只要長期安然于如空而自明的覺性,它自然就會把修行人送到佛地。
而在藏傳佛教當中,見道以後,就可以在金剛上師的指導下修學密乘了。例如,可以修學觀察“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等等,也叫做“生成道”和“圓滿道”。其大約內容,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把自己觀想成爲本尊,乃至于觀想成爲整個法界壇城。
無論哪一宗見道後的修行,都必須要緊密地結合菩提心——它就是大乘修行者的力量源泉,沒有它,就不可能獲得圓滿成就。
在這樣修道的過程當中,由于分別念的逐漸消融,法爾的妙樂自然會生起——同時伴隨著如幻不實的空性智慧,這樂與空不二的智慧非常殊勝與廣大——它就是法性本來的功德。
按照熱羅多吉紮大師所說,修道位,大約對應于無分別瑜伽。在這個時期,修行者的心行逐漸趨向于“無所住”。而一旦他們心中的分別和執著完全消融——他們就進入了修行的最終果實——“無修道”。
五、關于“五道”當中的“無修道”,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說:
“修煉終究結碩果,入世出世交界處,
獲得無生圓成位,至此無破也無悟,
便稱佛地無修道。”
所謂的“無修道”,就是指圓滿法身已經現前,報身和化身也隨之自然具備——這叁身只是本來如此的碩果,而並非從某處得來。
依據《華嚴》等諸大乘經典,初地菩薩就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功德。對于他們來說,根本就沒有生死輪回可出,也沒有寂靜涅槃可入——那就是“入世出世交界處”,也叫做“大般涅槃”。
對于這些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诃薩們來說,他們已經完全消融了分別執著,他們已經實證了萬法如幻。乃至于,根本就沒有無明可破,也沒有佛性可悟。他們洞達了法法無生——就在法法無生之處,圓滿覺性之位不動不搖,遠離一切修爲造作,法爾天成。
——這就叫做“佛地無修道”。
所謂的“佛地”,應當善巧地理解爲“佛法界”,而並非僅指圓滿的佛陀。如同龍樹菩薩之類的初地菩薩們,顯然已經證入了此“佛地”。
雖然,依據諸大乘經典,初地菩薩叫做真實之“見道”,初地至七地菩薩叫做真實之“修道”,八地以上菩薩叫做真實之“無修道”,而佛陀則稱之爲“圓滿道”。
——顯而易見,這與熱羅多吉紮大師關于“五道”的判教並非是同一個體系。有識者當善思維之,切不可雜亂混淆。莫執其名,當解其意。
按照熱羅多吉紮大師所說,無修道位,大約對應于非思議瑜伽。至此,修行者已經完全明見心性的空、明不二,心不離法性妙樂,觀一切萬物境界都無非是佛陀法身。任何顛倒錯亂的認知都已如同風吹雲散一般,了無蹤影。修行者自身的成就趨于圓滿,其廣利衆生的事業,也由于遠離造作的緣故,而自然如意。
——沒有什麼如意、不如意的,心若圓滿,還有什麼不如意的呢!
關于“四瑜伽”和“五道”,以及修行過程當中的注意事項,熱羅多吉紮大師還有如下開示,簡明而精要:
一、關于“五道”當中的破除障礙,糾正偏見之法,大師說道:
“破障糾偏法須知,資糧道中生八欲,
破除要修厭世觀;加行道中生虛無,
破除要修二邊根;見道之時生疑心,
需學經論增見識;修道之時易停步,
需要堅持精進行;無修之時易松懈,
勿忘利衆責任感。”
在“資糧道”當中,修行者容易産生八種欲望,即:欲得利益,不欲失利;欲得美名,不欲得壞名;欲聞贊歎,不欲聞辱罵;欲享樂,不欲受苦。——而對治的方法,就是觀察世間無常,發起厭離俗世的出離心。
在“加行道”當中,修行者由于禅修不當的緣故,容易産生否定一切的虛無之心,它屬于造作出來的“頑空”——而對治的方法,就是要觀察“空”、“有”兩邊的妙法之妙,其中蘊含著無窮妙用,怎麼能夠一味地予以舍棄呢!當知“清淨理地不染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在“見道”當中,修行者容易産生懷疑之心:難道它就是本來心性嗎?——所以說,熱羅大師所說的“見道”並非經典上所說初地菩薩之真實見道,而是初住位菩薩的相似見道。初地菩薩是不會有此等懷疑的。——而對治的方法,就是依據佛經祖論進行聞思修,以便確認和增廣悟境。
在“修道”當中,修行者容易得少而足,不思進取——這也顯然不是大乘經典所說初地到七地菩薩真實修道的境界,初地菩薩早已遠離如此過失。這裏的“修道”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叁賢位菩薩的修道境界,他們有可能會不思進取——而對治的方法,只能是廣發大願,爲圓滿自他功德而精進修行。
在“無修道”當中,修行者還有可能偶爾會松懈,不思廣利衆生——這怎麼可能是圓滿的佛陀呢!它顯然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們——而只要他們不忘失度盡一切衆生的本來大願,他們終究會在“無修道”的盡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
二、關于“四瑜伽”當中的扶正激勵法,熱羅多吉紮大師說道:
“再說扶正激勵法,第一一心瑜伽時,
以體驗感激體驗;第二無爲瑜伽時,
以體驗去發悟心;第叁無分別瑜伽,
以悟心去發悟心;第四非思議瑜伽,
事實不離利衆行。”
在一心瑜伽當中,修行者會産生各種覺受的體驗,而順其自然地激發覺受,增長覺受,同時並不執著于覺受,就是適當的激勵修行之法。
在無爲瑜伽當中,修行者不應當滿足于覺受之體驗,而應當學習在體驗的基礎上,于心念消融之處觀察覺性——那將會幫助修行者開發悟心,也就是開悟心性。
在無分別瑜伽當中,修行者已經開悟心性。但是,無始以來的分別妄念之烏雲力量很大,經常會遮蔽心性的顯現。而激勵的方法,就是回觀自己開悟心性的情景,于是,不會很費力,心性又將會得以顯現——這就叫做“以悟心去發悟心”。
在非思議瑜伽當中,修行者已經到達了無修無證之地,本然覺性之自然朗照不會再動搖了——自利已經相對圓滿,然而,不應忘卻的,就是普利一切衆生的廣大菩薩行。也只有如此,非思議瑜伽的菩薩們才能夠最終圓滿無上正覺,最終成爲究竟的佛陀。
如果能夠這樣實修的話,在非思議瑜伽當中,修行者將會逐步顯現十地功德,並最終成就佛果。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開示:
“按此程序去修煉,十地功德自圓滿。
定境明快樂融融,便是第一歡喜地;
煩惱修斷無余垢,便是第二無垢地;
定中心發明亮光,便是第叁發光地;
無生無滅性純淨,便是第四焰光地;
破除難破諸習性,便是第五難破地;
無爲境界現眼前,便是第六顯現地;
動念之心已遠離,便是第七遠離地;
境心對立念不生,便是第八不動地;
善德智慧俱圓滿,便是第九善慧地;
無意自然降法雨,便是第十法雲地。
空明無執生成法,成就相好色形身,
圓滿修成精氣脈,達到法身終極點,
如此修煉在此生,四身果位事圓滿。”
無需任何解釋,我們需要的,只是按照熱羅多吉紮大師的開示,腳踏實地地去不斷修學。
對于末法時代的修行,熱羅多吉紮大師在紮麻隆傳法時,特意以道歌開示說:
“濁世說好話的少,聽好話的人更少,
你若真心聽良言,就請牢記這些話:
追求享樂是墮因,世間諸事如夢幻,
如想永遠享福樂,放眼長遠修善德。
惡劣環境染惡習,隱居深山修善心,
胡思亂想出魔障,善惡念頭都放棄。
無德親屬增煩惱,結交壞人會墮落,
做作多就是非多,慎重從事別輕率。
話多必然惹是非,少說廢話多念經,
今世來世都安樂,一切功德從此生。”
——就把這首道歌,作爲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天的本篇博文的結尾吧。
願有識者,都能夠牢記熱羅多吉紮大師的善巧開示,少說廢話多念經,今世來世都安樂,一切功德從此生。
《熱羅多吉紮大師關于四瑜伽、五道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