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四瑜伽、五道的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刹那间,我们长久以来的相续妄想被瞬间截断——

  这时,不仅第六意识的粗妄想被截断了,而是连第七识当中较细的相续分别念也被截断了——所以,心性的本来面目得以短暂地呈现。

  ——它极其冷静而明了,长久以来的思维和烦恼从来不曾令它有所扰动;而且,一切思维妄想都源自于它,它就是一切本质的本质,一切源头的源头,一切万法的法性;它从来没有生过,或者死过;它就是金刚不坏身,它从未离开过我们。

  ——与此同时,一切关于心性的传说,诸多经典上的种种描述等等,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这就是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的“心境心性与法性,融为一体是觉悟。”

  ——这就是最初的开悟佛性,菩萨从此将开始踏上转凡成圣的修证之旅。经过努力,不久将可以证得菩萨的“初住位”。

  然而,对于普通的大乘悟道者来说,本来心性的呈现,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妄想习气的乌云又将它重新遮盖了。

  ——所以,只能叫做“相似的见性”或者“相似的见道”。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粗重习气不会一下子除去的缘故,也是由于缺少三昧定力的缘故,这是正常的。

  这是通常意义上的悟道,不同于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坐禅时的悟道——那其实是“证道”;也不同于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的悟道——那其实是超越了修证的“圆满觉道”。

  ——当我们通过以上的修行,初步觉悟法性以后,我们就完成了无为瑜伽的修行,开始进入无分别瑜伽了。

  三、关于无分别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第三无分别瑜伽,又分初中后三期。

  初期身境意三者,有时与心合为一,

  有时各自相分离,产生心境对立见;

  中期对立已消灭,身境与意三合一,

  偶尔习心生分别;末期分别心全无。”

  无分别瑜伽就是悟道以后,修证的过程。大约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无分别瑜伽的初期,修行者刚刚觉悟自性,心量还比较狭小,心性和法性还不能够完全融为一体,心和境界之间还会时常出现对立分别——这就是无始习气的力量。

  而且,即使是已经真正觉悟自性的人,刚刚进入后文将要介绍的五道当中的“见道位”之时,也会对于自己的悟境不敢肯定,产生怀疑。热罗多吉扎大师称之为:

  “见道之时生疑心,需学经论增见识。”

  ——显然,这并非是经文上所说的初地菩萨之见道,而是初住位菩萨的相似见道。

  这时,我们应当通过进一步闻思修经教,尤其是一些祖师菩萨直指心性的开示,帮助自己确认、巩固和增广悟境。如果有条件的话,参访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当我们对于自己的悟境,依据佛经或者善知识的印证,确认其完全如法的话,我们就会对于本然觉性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修行的基石得以确立。

  此时千万不可得少而足,而应当随缘起修——从这里,正式进入无分别瑜伽的初期。

  在无分别瑜伽的初期,修行人的悟境并不稳固,清净心时而现前,时而被分别念掩盖。

  当清净心现前的时候,我们对于身体、境界和心念没有刻意的分别——此时,它们与心性是自然融为一体的,不存在心和境界、你和我、好和坏等等对待差别。

  当分别习气涌来的时候,就不同了,觉性的明了已然不再,我们又回到了往日的分别习惯当中——此时,身体是身体,境界是境界,想法是想法,它们根本无法融为一体,而是对立和不协调的。

  ——这时该怎么办呢?

  ——根本无须担心,作为一个曾经了悟自性的人,粗重执着的根基早已如幻不实,开始逐渐瓦解了。这时,只要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悟境,不会太困难,它就会再次现前了。

  ——热罗多吉扎大师称之为:

  “第三无分别瑜伽,以悟心去发悟心。”

  ——非常准确。

  当我们如此坚持不懈地反复熏修,用所开悟的本来觉性照了一切,消融一切对待差别之心——这样无分别地,在闲静处专注修行的话——粗重的分别对立就会逐渐瓦解,而很少产生执着了。

  ——此时,我们就完成了无分别瑜伽初期的修行,开始进入中期了。

  在无分别瑜伽的中期,分别习气趋于消亡,这是修行者勤奋不懈换来的。

  ——必须要说的是,无论在无分别瑜伽的初期、中期或者后期,我们都还不具备“浪迹红尘”的资格。

  有的人以为,既然已经悟道了,那又何妨“潇洒人间,对镜炼心”呢!

  殊不知,那是后面非思议瑜伽圣者们的事情,并非无分别瑜伽行者所能胜任。

  如果没有真实成就者的随时指导,我们就应当依据佛经祖论,随时随地观察抉择自己的心行——倘若还有丝毫的分别念和不自然、不自在之处,就仍然还是一个“因地行者”,绝不可妄自尊大,以凡滥圣。

  还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最为粗重的习气之一——淫欲心,通常来讲,在大乘行者悟道的时候,也就是无为瑜伽当中,淫欲心只是比较淡薄而已,并没有被断除。彻底超越淫欲心——需要经历无分别瑜伽的修习,到达非思议瑜伽之时,才能做到。

  有的人虽然学习大乘佛法,却只把修行的重点用来断除淫欲心——这将事倍而功半。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没有抓住重点。

  倘若不从开悟觉性入手的话,怎么可能彻底断除淫欲心呢?就算将来的将来,从事上做到了,也只是成就四果罗汉而已,甚至连开悟大乘觉性的智慧都还不具备——这也是大乘修行者应当避免的歧途之一。

  当我们在无分别瑜伽的中期,通过时常安住于清净觉性,放弃一切分别和对立,让一切实有的认知在无分别当中自然消亡,分别心只是偶尔才出现的话——我们就完成了无分别瑜伽中期的修行,开始进入后期了。

  在无分别瑜伽的后期,修行者完全没有了对立分别之心,我们的确做到无所住了。如果当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瑜伽行者”——也叫做“相应行行者”了。

  此时,我们已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凡夫,我们的心,时常自然地安住在三昧正定当中——应当知道,三昧正定是三世诸佛之母,无数的成就者,都于其中成就正觉。

  例如,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的时候,就是在第四禅当中安住,观察因缘及法性而成佛的。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是在初禅当中结夏安居,观察法华妙义,最终证得法华三昧而成就的,并且显现出了淋雨不湿、履泥无痕等等不可思议的功德。

  无分别瑜伽的后期,就是转凡入圣的分水岭。修行者在这个阶段安住的时间长短不一,随着各自因缘道力的不同,一旦彻底消尽分别念头,就会证入法身,显现出无有边际的朗然大觉——这时,修行者就结束了无分别瑜伽的修行,开始进入非思议瑜伽了。

  四、关于非思议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第四非思议瑜伽,作意二见均断灭,

  获得自然自在位,昼夜永照光明慧,

  犹如幻化自在脱。”

  非思议瑜伽,就是初地以上大乘圣位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这些菩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身大士,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刻意造作的念头,他们获得了无边法性身——并非从哪里得到,而是本然的果位而已。

  对于获得了不思议解脱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的睡眠——代之以昼夜不间断的觉悟明了,那就是报身如来的光明智慧,它自然而不间断地朗照着。

  在这自然的光明朗照当中,一切都如同幻化,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因此,一切的一切,都无非是自在解脱之妙法、妙境。同时,各种实证的不思议神通功德,也将会逐步现前。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都应当发愿并精进修学,但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入这样了不起的非思议瑜伽。

  再来介绍“五道”。

  一、关于“五道”当中的“资粮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开头观想死无常,曼扎祈祷诵百字,

  这是修福修慧法,也称第一资粮道。”

  所谓的资粮道,也就是我们刚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必须要培植“福”和“慧”两种成佛的必备资粮。

  在藏传佛教当中,通常是先观察人生无常,乃至于一切无常,从而发起出离心。再观察一切众生都无非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从而发起广大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然后,按照上师的指导,勤奋地礼拜佛陀,并且供养“曼扎盘”,以及念诵大量数量的“金刚萨埵百字明”等等咒语,以便消除宿业,培植福德。

  在汉传佛教当中,虽然法无定法,大体也是这样的。同样要观察无常,观察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方法也类似。乃至于拜佛、念佛、持咒、念经、为常住劳作等等,都是在培植福慧两种资粮。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资粮道,大约对应于一心瑜伽的初期。这个时期,修行者的心行是比较散乱的。

  二、关于“五道”当中的“加行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按照毗卢七法坐,沉思入世出世因,

  这是进入正禅门,也称悟前加行道。”

  所谓的加行道,就是修行者在资粮道的基础上,加功用行,力求入道的修行过程。

  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端坐禅修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念佛或者念经,也是在禅坐当中效果最好。而禅坐的姿势,则以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为最佳——其实就是双盘腿(双跏趺坐)的一种。

  双跏趺坐对于很多人来说有难度,能坐最好,实在不能,也不必勉强。即使是散盘,也同样能够禅修的。

  无论那种姿势的禅坐,都必须左右对称,自然平衡而放松,臀部尽量往后坐,腰部往前自然弯曲才好。如果腰坐不直,可以在臀部下面铺设三寸左右厚的垫子,就容易放松腰身了。

  在禅坐当中,什么都不想,并非修行的正路。依据佛教各宗派的经典,都要求修行者,应当进行适当的观想和思维。而观想的内容,是由所修学的法门决定的。对于念经闻思修的人来说,随文入观最好。

  在加行道当中,禅修者可能进入禅定,也可能得到一心不乱,或者能够非常专注地修法。这就为开悟觉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加行…

《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四瑜伽、五道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