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四瑜伽、五道的开示
在十一到十二世纪的藏地,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热罗多吉扎上师,他最先把大威德金刚密法从印度求取回来,并且通过实修获得了十地菩萨的真实证量,显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和神通,他的事迹与成就在藏区广为流传。
当我有缘看到热罗多吉扎上师的传记《大威德之光》的时候,深有感触。在其广大事业当中,他的道歌令人记忆犹新,对于任何修行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其中,特别是大师关于四瑜伽和五道的开示,显得尤为精要,系统而简明地阐述了修行成佛的过程。
现摘录并结合念经等实修法门,介绍如下:
所谓“瑜伽”,是“契合”和“相应”的意思。也就是修行人与法、与上师,乃至于与三世诸佛之心,逐渐相契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所谓的:
一、一心瑜伽;
二、无为瑜伽;
三、无分别瑜伽;
四、非思议瑜伽。
所谓“五道”,是指修行人修行菩提道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一、资粮道;
二、加行道;
三、见道;
四、修道;
五、无修道。
四瑜伽和五道是相互对应的,它们是对于成佛过程的两种不同方式的描述,本质并无差别。以下将分别予以介绍。
先介绍四瑜伽:
一、关于一心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初修一心瑜伽时,心绪犹如流水涌,
心思散乱难入定;中期犹如恒河潮,
时起时伏无定时;末期犹如静湖水,
平静无波息散乱。”
一心瑜伽是指最初的禅修,无论所修行的是那种法门,都以降伏粗重的分别烦恼,得到一心不乱为最初目标,所以叫做一心瑜伽。它又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一心瑜伽的初期,也就是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修行人的心绪必然是妄念纷飞的,难以入定,或者根本无法集中精神。
——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窍门可言,只有坚持,不断地坚持学习和修行实践。
对于如今的许多学佛人来说,也许一生都在这样的阶段当中度过——这是多么地遗憾啊!他们甚至从来没有体会过修行的好处,从来不曾经历过哪怕是片刻的心灵安宁。
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在这个阶段,有文化的人最好是选择念经闻思修。因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有文化的汉族人,特别善于分别,直接去禅修非常困难。即使能够修下去,如果没有善知识在旁边指引的话,也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而念经闻思修则不同,经是佛语,有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其实就是极为善巧的引导。佛陀以他圆满的智慧,洞察了一切众生之心,深知一切众生内心当中散乱的根源——无非是种种执着和牵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种种习惯性。正是它们,使一切众生的心绪被搅得杂乱不堪,没有片刻的安宁。
于是,佛陀以他的大悲心,从圆满心性当中自然流露出了智慧而有序的言语开示——经过了口头结集、书面结集,以及历代高僧的翻译和流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它依然大体保留了佛陀祥和而有序的智慧原貌。
——当我们放下了手头的事物,静坐下来,有条不紊地念诵经文的时候,佛陀的智慧就会顺着文字和语言,流淌到我们的心念当中。渐渐地,我们杂乱不堪的心绪就会趋于平静祥和。当然,这种祥和,最初只会发生在念经的过程当中,一旦离开了念经,杂乱的心绪又依然如故了。
——这是正常的。
当我们在念经当中,时而能够体会到平静祥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一心瑜伽初期的修学,可以进入中期了。
在一心瑜伽的中期,修行人对于所修学的法门,已经开始上路了。他们已经度过了最为苦闷的初期——这是他们坚持不懈换来的果实,他们已经开始体会到了法的喜悦。
在这个阶段,以念经闻思修为例,修行者的心绪涌动犹如潮水,时而奔涌,时而平静,没有一定的规律——这是粗重分别习气与佛经当中的祥和智慧,直接交战所导致的结果。当粗重习气占据上风的时候,修行人就表现为思绪涌动如潮,处处执着,苦不堪言;而当佛经给予的智慧占据上风的时候,修行人就会表现为心绪平静,似乎不太有什么执着,相对轻松自在。
相对应的是,当粗重习气袭来的时候,修行人几乎连念经都无法进行——于是,他们非常苦闷,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对自己失望极了。
而只要他们调整一下,哪怕娱乐放纵一下,或者耐心等待几天,然后,继续念经闻思修——他们就会发现,还是念经好,念经使他们的心绪又回复到了平静当中。在这种平静当中,经文的法义也会愈加明了,他们的智慧也将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在这种不断交错的反复当中,只要持之以恒,修行人的心绪宁静与智慧明了就会越来越占据上风。无论在念经过程当中,还是在念经之外的生活当中,绝大部分时间都会心绪平稳了——这时,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一心瑜伽中期的修学,开始进入后期了。
在一心瑜伽的后期,修行人的心绪越来越平静安详,就好像清晨起来,没有风的时候,那平静无痕的湖水表面一样。杂乱妄想减少了很多,粗重的执着和感情牵挂通常是没有的,只是偶尔才泛起。
如果是专门禅修的人,从这里开始,就将会进入相似的禅定,比如欲界定、未到地定等等。
——但这必须是在相当清净单纯的环境当中才行,在繁华都市是不行的,因为杂缘太多的缘故。
而对于念经闻思修的人来说,在一心瑜伽的后期,通常并不会真地得到禅定,只是在念经过程当中,注意力自然会非常集中,心念完全随着经文在缓缓徜徉,经文的法义变得异常清晰——差不多可以叫做一心不乱了。
如果我们念经修行到了这样的地步,虽然还没有得到禅定,但是由于静心的缘故,宿世的智慧,以及佛经的加持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效益。我们会觉得,似乎一切法义都懂了,佛经上的道理再也难不倒自己了——啊,我真是太了不起啦!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开悟”吧!
于是,我们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健谈,乐于讲法——美其名曰“度众生”。或者喜好不停地吟诗作对,习文交友,卖弄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开悟”以后的智慧。
——必须要避免这个误区。
在这个阶段,也许我们的确具有了相当了不起的智慧,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都是佛经的加持,以及自己宿世的善根发现而已。
这充其量只是自心与佛法最初的相应和共鸣。
而粗重的烦恼之根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不安。只是,在自我执着和自我炫耀的伪饰之下,我们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罢了。
这时,只要我们回过头来,放下那些自我炫耀的缘分,放下面子,继续安住,老老实实地念经闻、思、修。我们很快就会获得突破,很快就会找到内心不安的根源——无始以来对于“自我”的执着。
——这时,我们就完成了一心瑜伽的修学,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无为瑜伽了。
二、关于无为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第二无为瑜伽时,习性体验与觉悟,
心境生住与息灭,均不着意任自然,
便是悟得无为义;意中一切空无相,
心境心性与法性,融为一体是觉悟。”
无为瑜伽是入道的关键,也就是在一心瑜伽的基础上,开悟觉性的过程。
如上所说念经闻思修的修行人,由于开始放下自我炫耀,开始放下面子的缘故,在更深入的安住修学当中,就会获得突破——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了“自我执着”是烦恼的根源!
——这就好办了,我们只需要随时把这个“自我执着”找到,然后,放下它就好了。
放下,自然松坦地放下一切,让一切都顺其自然——这就是无为瑜伽的修持特色。
放下什么呢?
先放下“习性”,也就是放下自己的一切烦恼习气,即使它们时时袭来,常常发作,也毫不在意,全都视之如空,一旦过去就不再纠缠——这样就丝毫不会再怀疑自己的善根了,心也就与道逐渐相应了。这其实也就是在修行大乘空观。
再放下“体验”,也就是放下修学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喜、禅悦等等——它们都是觉受,与觉悟相应的感受而已,属于生灭法,不能当真。
甚至还要放下“觉悟”,也就是放下那些时而出现的小的悟境,不透彻的悟境等等——这是非常困难的。
当这些悟境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了某种成就的话——那就必须学会放下。应当知道,开悟佛法,终究是无所得的。
如果我们并不在意它们,并不痴迷于它们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放下的了,我们就是在行持无为瑜伽。
乃至于心境当中的一切心念,无论如何产生和变化,都应当不予理睬,也不追随,丝毫不在意它,让心尽量回复它最自然的状态。
——倘若能够这样的话,就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悟入无为了。
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修行,仍然会有误区。
比如,有的人就安住于所悟入的无为瑜伽当中,执着越来越少,烦恼也开始从根本上销落——似乎不再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了——我都已经悟得无为了,一切都不生不灭了,哪里还有什么好修行的呢?
——这充其量是小乘人的“法眼净”智慧而已,虽然可以算作开悟,但并非是大乘菩萨初步明了法性的觉悟。
这时,我们需要发愿。
时常发起源自内心深处的,成佛渡众生的菩萨大愿——千万不要喊口号!而是要如实发自内心才行。
然后,发愿要见性成佛——发愿要亲自见到佛性!并且祈祷三宝上师加持,祈祷护法善神护持。
对于念经闻思修的人来说,这时,应当暂时放下佛经,转向专注的禅修——专门参究:
哪里是我的佛性呢?
它到底在哪里呢?
——这和参话头是一样的,和观心也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此时的我们,在前面闻思修的基础上,悟道的根机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我们这样在无为瑜伽当中,深入参究的话,不会用太长的时间,在某个因缘的触动下,或者是眼根的惊鸿一瞥,或者是耳根的砰然绝响,也或者是身根的凛然一惊——…
《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四瑜伽、五道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