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熱羅多吉紮大師關于四瑜伽、五道的開示

  熱羅多吉紮大師關于四瑜伽、五道的開示

  在十一到十二世紀的藏地,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熱羅多吉紮上師,他最先把大威德金剛密法從印度求取回來,並且通過實修獲得了十地菩薩的真實證量,顯現出了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和神通,他的事迹與成就在藏區廣爲流傳。

  當我有緣看到熱羅多吉紮上師的傳記《大威德之光》的時候,深有感觸。在其廣大事業當中,他的道歌令人記憶猶新,對于任何修行人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指導意義。其中,特別是大師關于四瑜伽和五道的開示,顯得尤爲精要,系統而簡明地闡述了修行成佛的過程。

  現摘錄並結合念經等實修法門,介紹如下:

  所謂“瑜伽”,是“契合”和“相應”的意思。也就是修行人與法、與上師,乃至于與叁世諸佛之心,逐漸相契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分爲四個階段,所謂的:

  一、一心瑜伽;

  二、無爲瑜伽;

  叁、無分別瑜伽;

  四、非思議瑜伽。

  所謂“五道”,是指修行人修行菩提道的五個階段,分別是:

  一、資糧道;

  二、加行道;

  叁、見道;

  四、修道;

  五、無修道。

  四瑜伽和五道是相互對應的,它們是對于成佛過程的兩種不同方式的描述,本質並無差別。以下將分別予以介紹。

  先介紹四瑜伽:

  一、關于一心瑜伽,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開示:

  “初修一心瑜伽時,心緒猶如流水湧,

  心思散亂難入定;中期猶如恒河潮,

  時起時伏無定時;末期猶如靜湖水,

  平靜無波息散亂。”

  一心瑜伽是指最初的禅修,無論所修行的是那種法門,都以降伏粗重的分別煩惱,得到一心不亂爲最初目標,所以叫做一心瑜伽。它又可以分爲初期、中期和後期叁個階段。

  在一心瑜伽的初期,也就是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修行人的心緒必然是妄念紛飛的,難以入定,或者根本無法集中精神。

  ——在這個階段沒有什麼竅門可言,只有堅持,不斷地堅持學習和修行實踐。

  對于如今的許多學佛人來說,也許一生都在這樣的階段當中度過——這是多麼地遺憾啊!他們甚至從來沒有體會過修行的好處,從來不曾經曆過哪怕是片刻的心靈安甯。

  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在這個階段,有文化的人最好是選擇念經聞思修。因爲有文化的人,尤其是有文化的漢族人,特別善于分別,直接去禅修非常困難。即使能夠修下去,如果沒有善知識在旁邊指引的話,也非常容易出現偏差。

  而念經聞思修則不同,經是佛語,有著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其實就是極爲善巧的引導。佛陀以他圓滿的智慧,洞察了一切衆生之心,深知一切衆生內心當中散亂的根源——無非是種種執著和牽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種種習慣性。正是它們,使一切衆生的心緒被攪得雜亂不堪,沒有片刻的安甯。

  于是,佛陀以他的大悲心,從圓滿心性當中自然流露出了智慧而有序的言語開示——經過了口頭結集、書面結集,以及曆代高僧的翻譯和流傳,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它依然大體保留了佛陀祥和而有序的智慧原貌。

  ——當我們放下了手頭的事物,靜坐下來,有條不紊地念誦經文的時候,佛陀的智慧就會順著文字和語言,流淌到我們的心念當中。漸漸地,我們雜亂不堪的心緒就會趨于平靜祥和。當然,這種祥和,最初只會發生在念經的過程當中,一旦離開了念經,雜亂的心緒又依然如故了。

  ——這是正常的。

  當我們在念經當中,時而能夠體會到平靜祥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完成了一心瑜伽初期的修學,可以進入中期了。

  在一心瑜伽的中期,修行人對于所修學的法門,已經開始上路了。他們已經度過了最爲苦悶的初期——這是他們堅持不懈換來的果實,他們已經開始體會到了法的喜悅。

  在這個階段,以念經聞思修爲例,修行者的心緒湧動猶如潮水,時而奔湧,時而平靜,沒有一定的規律——這是粗重分別習氣與佛經當中的祥和智慧,直接交戰所導致的結果。當粗重習氣占據上風的時候,修行人就表現爲思緒湧動如潮,處處執著,苦不堪言;而當佛經給予的智慧占據上風的時候,修行人就會表現爲心緒平靜,似乎不太有什麼執著,相對輕松自在。

  相對應的是,當粗重習氣襲來的時候,修行人幾乎連念經都無法進行——于是,他們非常苦悶,不明白這到底是爲什麼。他們對自己失望極了。

  而只要他們調整一下,哪怕娛樂放縱一下,或者耐心等待幾天,然後,繼續念經聞思修——他們就會發現,還是念經好,念經使他們的心緒又回複到了平靜當中。在這種平靜當中,經文的法義也會愈加明了,他們的智慧也將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在這種不斷交錯的反複當中,只要持之以恒,修行人的心緒甯靜與智慧明了就會越來越占據上風。無論在念經過程當中,還是在念經之外的生活當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會心緒平穩了——這時,我們就已經完成了一心瑜伽中期的修學,開始進入後期了。

  在一心瑜伽的後期,修行人的心緒越來越平靜安詳,就好像清晨起來,沒有風的時候,那平靜無痕的湖水表面一樣。雜亂妄想減少了很多,粗重的執著和感情牽挂通常是沒有的,只是偶爾才泛起。

  如果是專門禅修的人,從這裏開始,就將會進入相似的禅定,比如欲界定、未到地定等等。

  ——但這必須是在相當清淨單純的環境當中才行,在繁華都市是不行的,因爲雜緣太多的緣故。

  而對于念經聞思修的人來說,在一心瑜伽的後期,通常並不會真地得到禅定,只是在念經過程當中,注意力自然會非常集中,心念完全隨著經文在緩緩徜徉,經文的法義變得異常清晰——差不多可以叫做一心不亂了。

  如果我們念經修行到了這樣的地步,雖然還沒有得到禅定,但是由于靜心的緣故,宿世的智慧,以及佛經的加持都會表現出明顯的效益。我們會覺得,似乎一切法義都懂了,佛經上的道理再也難不倒自己了——啊,我真是太了不起啦!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開悟”吧!

  于是,我們可能就會變得非常健談,樂于講法——美其名曰“度衆生”。或者喜好不停地吟詩作對,習文交友,賣弄自己曆經“千辛萬苦”才得來的“開悟”以後的智慧。

  ——必須要避免這個誤區。

  在這個階段,也許我們的確具有了相當了不起的智慧,但是,應當知道,這些都是佛經的加持,以及自己宿世的善根發現而已。

  這充其量只是自心與佛法最初的相應和共鳴。

  而粗重的煩惱之根仍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仍然覺得不安。只是,在自我執著和自我炫耀的僞飾之下,我們不願意承認和面對罷了。

  這時,只要我們回過頭來,放下那些自我炫耀的緣分,放下面子,繼續安住,老老實實地念經聞、思、修。我們很快就會獲得突破,很快就會找到內心不安的根源——無始以來對于“自我”的執著。

  ——這時,我們就完成了一心瑜伽的修學,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無爲瑜伽了。

  二、關于無爲瑜伽,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開示:

  “第二無爲瑜伽時,習性體驗與覺悟,

  心境生住與息滅,均不著意任自然,

  便是悟得無爲義;意中一切空無相,

  心境心性與法性,融爲一體是覺悟。”

  無爲瑜伽是入道的關鍵,也就是在一心瑜伽的基礎上,開悟覺性的過程。

  如上所說念經聞思修的修行人,由于開始放下自我炫耀,開始放下面子的緣故,在更深入的安住修學當中,就會獲得突破——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了“自我執著”是煩惱的根源!

  ——這就好辦了,我們只需要隨時把這個“自我執著”找到,然後,放下它就好了。

  放下,自然松坦地放下一切,讓一切都順其自然——這就是無爲瑜伽的修持特色。

  放下什麼呢?

  先放下“習性”,也就是放下自己的一切煩惱習氣,即使它們時時襲來,常常發作,也毫不在意,全都視之如空,一旦過去就不再糾纏——這樣就絲毫不會再懷疑自己的善根了,心也就與道逐漸相應了。這其實也就是在修行大乘空觀。

  再放下“體驗”,也就是放下修學過程當中所産生的各種法喜、禅悅等等——它們都是覺受,與覺悟相應的感受而已,屬于生滅法,不能當真。

  甚至還要放下“覺悟”,也就是放下那些時而出現的小的悟境,不透徹的悟境等等——這是非常困難的。

  當這些悟境出現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它們當作了某種成就的話——那就必須學會放下。應當知道,開悟佛法,終究是無所得的。

  如果我們並不在意它們,並不癡迷于它們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好放下的了,我們就是在行持無爲瑜伽。

  乃至于心境當中的一切心念,無論如何産生和變化,都應當不予理睬,也不追隨,絲毫不在意它,讓心盡量回複它最自然的狀態。

  ——倘若能夠這樣的話,就說明我們已經開始悟入無爲了。

  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修行,仍然會有誤區。

  比如,有的人就安住于所悟入的無爲瑜伽當中,執著越來越少,煩惱也開始從根本上銷落——似乎不再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了——我都已經悟得無爲了,一切都不生不滅了,哪裏還有什麼好修行的呢?

  ——這充其量是小乘人的“法眼淨”智慧而已,雖然可以算作開悟,但並非是大乘菩薩初步明了法性的覺悟。

  這時,我們需要發願。

  時常發起源自內心深處的,成佛渡衆生的菩薩大願——千萬不要喊口號!而是要如實發自內心才行。

  然後,發願要見性成佛——發願要親自見到佛性!並且祈禱叁寶上師加持,祈禱護法善神護持。

  對于念經聞思修的人來說,這時,應當暫時放下佛經,轉向專注的禅修——專門參究:

  哪裏是我的佛性呢?

  它到底在哪裏呢?

  ——這和參話頭是一樣的,和觀心也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是,此時的我們,在前面聞思修的基礎上,悟道的根機已經相當成熟了。

  當我們這樣在無爲瑜伽當中,深入參究的話,不會用太長的時間,在某個因緣的觸動下,或者是眼根的驚鴻一瞥,或者是耳根的砰然絕響,也或者是身根的凜然一驚——…

《熱羅多吉紮大師關于四瑜伽、五道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