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刹那間,我們長久以來的相續妄想被瞬間截斷——
這時,不僅第六意識的粗妄想被截斷了,而是連第七識當中較細的相續分別念也被截斷了——所以,心性的本來面目得以短暫地呈現。
——它極其冷靜而明了,長久以來的思維和煩惱從來不曾令它有所擾動;而且,一切思維妄想都源自于它,它就是一切本質的本質,一切源頭的源頭,一切萬法的法性;它從來沒有生過,或者死過;它就是金剛不壞身,它從未離開過我們。
——與此同時,一切關于心性的傳說,諸多經典上的種種描述等等,都得到了初步的驗證。
——這就是熱羅多吉紮大師所說的“心境心性與法性,融爲一體是覺悟。”
——這就是最初的開悟佛性,菩薩從此將開始踏上轉凡成聖的修證之旅。經過努力,不久將可以證得菩薩的“初住位”。
然而,對于普通的大乘悟道者來說,本來心性的呈現,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很快,妄想習氣的烏雲又將它重新遮蓋了。
——所以,只能叫做“相似的見性”或者“相似的見道”。
——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粗重習氣不會一下子除去的緣故,也是由于缺少叁昧定力的緣故,這是正常的。
這是通常意義上的悟道,不同于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坐禅時的悟道——那其實是“證道”;也不同于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的悟道——那其實是超越了修證的“圓滿覺道”。
——當我們通過以上的修行,初步覺悟法性以後,我們就完成了無爲瑜伽的修行,開始進入無分別瑜伽了。
叁、關于無分別瑜伽,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開示:
“第叁無分別瑜伽,又分初中後叁期。
初期身境意叁者,有時與心合爲一,
有時各自相分離,産生心境對立見;
中期對立已消滅,身境與意叁合一,
偶爾習心生分別;末期分別心全無。”
無分別瑜伽就是悟道以後,修證的過程。大約分爲初期、中期和後期叁個階段。
在無分別瑜伽的初期,修行者剛剛覺悟自性,心量還比較狹小,心性和法性還不能夠完全融爲一體,心和境界之間還會時常出現對立分別——這就是無始習氣的力量。
而且,即使是已經真正覺悟自性的人,剛剛進入後文將要介紹的五道當中的“見道位”之時,也會對于自己的悟境不敢肯定,産生懷疑。熱羅多吉紮大師稱之爲:
“見道之時生疑心,需學經論增見識。”
——顯然,這並非是經文上所說的初地菩薩之見道,而是初住位菩薩的相似見道。
這時,我們應當通過進一步聞思修經教,尤其是一些祖師菩薩直指心性的開示,幫助自己確認、鞏固和增廣悟境。如果有條件的話,參訪善知識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當我們對于自己的悟境,依據佛經或者善知識的印證,確認其完全如法的話,我們就會對于本然覺性産生堅定不移的信心——修行的基石得以確立。
此時千萬不可得少而足,而應當隨緣起修——從這裏,正式進入無分別瑜伽的初期。
在無分別瑜伽的初期,修行人的悟境並不穩固,清淨心時而現前,時而被分別念掩蓋。
當清淨心現前的時候,我們對于身體、境界和心念沒有刻意的分別——此時,它們與心性是自然融爲一體的,不存在心和境界、你和我、好和壞等等對待差別。
當分別習氣湧來的時候,就不同了,覺性的明了已然不再,我們又回到了往日的分別習慣當中——此時,身體是身體,境界是境界,想法是想法,它們根本無法融爲一體,而是對立和不協調的。
——這時該怎麼辦呢?
——根本無須擔心,作爲一個曾經了悟自性的人,粗重執著的根基早已如幻不實,開始逐漸瓦解了。這時,只要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悟境,不會太困難,它就會再次現前了。
——熱羅多吉紮大師稱之爲:
“第叁無分別瑜伽,以悟心去發悟心。”
——非常准確。
當我們如此堅持不懈地反複熏修,用所開悟的本來覺性照了一切,消融一切對待差別之心——這樣無分別地,在閑靜處專注修行的話——粗重的分別對立就會逐漸瓦解,而很少産生執著了。
——此時,我們就完成了無分別瑜伽初期的修行,開始進入中期了。
在無分別瑜伽的中期,分別習氣趨于消亡,這是修行者勤奮不懈換來的。
——必須要說的是,無論在無分別瑜伽的初期、中期或者後期,我們都還不具備“浪迹紅塵”的資格。
有的人以爲,既然已經悟道了,那又何妨“潇灑人間,對鏡煉心”呢!
殊不知,那是後面非思議瑜伽聖者們的事情,並非無分別瑜伽行者所能勝任。
如果沒有真實成就者的隨時指導,我們就應當依據佛經祖論,隨時隨地觀察抉擇自己的心行——倘若還有絲毫的分別念和不自然、不自在之處,就仍然還是一個“因地行者”,絕不可妄自尊大,以凡濫聖。
還應當說明的是,我們最爲粗重的習氣之一——淫欲心,通常來講,在大乘行者悟道的時候,也就是無爲瑜伽當中,淫欲心只是比較淡薄而已,並沒有被斷除。徹底超越淫欲心——需要經曆無分別瑜伽的修習,到達非思議瑜伽之時,才能做到。
有的人雖然學習大乘佛法,卻只把修行的重點用來斷除淫欲心——這將事倍而功半。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沒有抓住重點。
倘若不從開悟覺性入手的話,怎麼可能徹底斷除淫欲心呢?就算將來的將來,從事上做到了,也只是成就四果羅漢而已,甚至連開悟大乘覺性的智慧都還不具備——這也是大乘修行者應當避免的歧途之一。
當我們在無分別瑜伽的中期,通過時常安住于清淨覺性,放棄一切分別和對立,讓一切實有的認知在無分別當中自然消亡,分別心只是偶爾才出現的話——我們就完成了無分別瑜伽中期的修行,開始進入後期了。
在無分別瑜伽的後期,修行者完全沒有了對立分別之心,我們的確做到無所住了。如果當真能夠如此的話,我們就可以被稱爲真正的“瑜伽行者”——也叫做“相應行行者”了。
此時,我們已經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凡夫,我們的心,時常自然地安住在叁昧正定當中——應當知道,叁昧正定是叁世諸佛之母,無數的成就者,都于其中成就正覺。
例如,悉達多太子,坐在菩提樹下的時候,就是在第四禅當中安住,觀察因緣及法性而成佛的。天臺宗的慧思禅師,是在初禅當中結夏安居,觀察法華妙義,最終證得法華叁昧而成就的,並且顯現出了淋雨不濕、履泥無痕等等不可思議的功德。
無分別瑜伽的後期,就是轉凡入聖的分水嶺。修行者在這個階段安住的時間長短不一,隨著各自因緣道力的不同,一旦徹底消盡分別念頭,就會證入法身,顯現出無有邊際的朗然大覺——這時,修行者就結束了無分別瑜伽的修行,開始進入非思議瑜伽了。
四、關于非思議瑜伽,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開示:
“第四非思議瑜伽,作意二見均斷滅,
獲得自然自在位,晝夜永照光明慧,
猶如幻化自在脫。”
非思議瑜伽,就是初地以上大乘聖位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這些菩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法身大士,他們已經完全沒有了刻意造作的念頭,他們獲得了無邊法性身——並非從哪裏得到,而是本然的果位而已。
對于獲得了不思議解脫的法身菩薩們來說,他們已經超越了普通意義的睡眠——代之以晝夜不間斷的覺悟明了,那就是報身如來的光明智慧,它自然而不間斷地朗照著。
在這自然的光明朗照當中,一切都如同幻化,沒有任何實有的存在——因此,一切的一切,都無非是自在解脫之妙法、妙境。同時,各種實證的不思議神通功德,也將會逐步現前。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們都應當發願並精進修學,但願一切衆生都能夠證入這樣了不起的非思議瑜伽。
再來介紹“五道”。
一、關于“五道”當中的“資糧道”,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說:
“開頭觀想死無常,曼紮祈禱誦百字,
這是修福修慧法,也稱第一資糧道。”
所謂的資糧道,也就是我們剛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必須要培植“福”和“慧”兩種成佛的必備資糧。
在藏傳佛教當中,通常是先觀察人生無常,乃至于一切無常,從而發起出離心。再觀察一切衆生都無非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從而發起廣大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然後,按照上師的指導,勤奮地禮拜佛陀,並且供養“曼紮盤”,以及念誦大量數量的“金剛薩埵百字明”等等咒語,以便消除宿業,培植福德。
在漢傳佛教當中,雖然法無定法,大體也是這樣的。同樣要觀察無常,觀察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方法也類似。乃至于拜佛、念佛、持咒、念經、爲常住勞作等等,都是在培植福慧兩種資糧。
按照熱羅多吉紮大師所說,資糧道,大約對應于一心瑜伽的初期。這個時期,修行者的心行是比較散亂的。
二、關于“五道”當中的“加行道”,熱羅多吉紮大師這樣說:
“按照毗盧七法坐,沈思入世出世因,
這是進入正禅門,也稱悟前加行道。”
所謂的加行道,就是修行者在資糧道的基礎上,加功用行,力求入道的修行過程。
無論修學哪一種法門,端坐禅修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念佛或者念經,也是在禅坐當中效果最好。而禅坐的姿勢,則以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爲最佳——其實就是雙盤腿(雙跏趺坐)的一種。
雙跏趺坐對于很多人來說有難度,能坐最好,實在不能,也不必勉強。即使是散盤,也同樣能夠禅修的。
無論那種姿勢的禅坐,都必須左右對稱,自然平衡而放松,臀部盡量往後坐,腰部往前自然彎曲才好。如果腰坐不直,可以在臀部下面鋪設叁寸左右厚的墊子,就容易放松腰身了。
在禅坐當中,什麼都不想,並非修行的正路。依據佛教各宗派的經典,都要求修行者,應當進行適當的觀想和思維。而觀想的內容,是由所修學的法門決定的。對于念經聞思修的人來說,隨文入觀最好。
在加行道當中,禅修者可能進入禅定,也可能得到一心不亂,或者能夠非常專注地修法。這就爲開悟覺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熱羅多吉紮大師所說,加行…
《熱羅多吉紮大師關于四瑜伽、五道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