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大约对应于一心瑜伽的中期。这个时期,修行者的心行已经比较安静了。
在加行道的最后,被称为“暖位”、“顶位”、“忍位”和“世第一位”的修行当中,大约对应于一心瑜伽的后期。此时,修行者的心境已经相当平静了,为开悟觉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关于“五道”当中的“见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自然放松观自心,生灭动静细察寻,
发现法性真面貌,叫做见性入见道。”
所谓的“见道”,在这里指的是相似见到法性,而并非是指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初地菩萨的真实见道。
如果想要见到法性,应当知道,法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心性,是三无差别。
对于心性的观察,诀窍就是自然放松。在此基础上,仔细而又轻松地观察心念的生、住、异、灭,同时,应当时常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及见性成佛的大愿——这就是我们能够见性的力量源泉。
当我们这样自然放松,而又不间断地对心念进行观察,机缘成熟的时候,忽然之间,分别心念停息了——不生灭的心体当下显现——它就是法性和心性的真面貌,它就是本然的觉性。
虽然,其中仍然还有着我们暂时无法发觉的极微细的心念流动——所以,严格来说,我们所观察到的还不是真实心性。但是,它们已经很接近了,所以不妨暂时称之为“见道”。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见道位,大约对应于无为瑜伽。这个时期,修行者已经发现了本来法性,已经初步悟道,在对于悟境确认无误以后,就可以开始悟后起修了——于是,就进入了“修道”。
四、关于“五道”当中的“修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生成道与圆满道,紧密结合菩提心,
激发乐空大智慧,这就叫做习修道。”
所谓的修道,就是在见道以后,时常能够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所见的本然觉性,而不要再陷入到分别念当中。其实也就是消尽分别习气的过程。
——在禅宗,把这叫做“骑牛回家”。见到觉性,就如同牧童找到了“牛”一样,只要骑上牛,无需刻意造作,只要顺其自然,不让“牛”偷懒和贪吃,“牛”自然就会把牧童送回家——只要长期安然于如空而自明的觉性,它自然就会把修行人送到佛地。
而在藏传佛教当中,见道以后,就可以在金刚上师的指导下修学密乘了。例如,可以修学观察“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等,也叫做“生成道”和“圆满道”。其大约内容,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把自己观想成为本尊,乃至于观想成为整个法界坛城。
无论哪一宗见道后的修行,都必须要紧密地结合菩提心——它就是大乘修行者的力量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圆满成就。
在这样修道的过程当中,由于分别念的逐渐消融,法尔的妙乐自然会生起——同时伴随着如幻不实的空性智慧,这乐与空不二的智慧非常殊胜与广大——它就是法性本来的功德。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修道位,大约对应于无分别瑜伽。在这个时期,修行者的心行逐渐趋向于“无所住”。而一旦他们心中的分别和执着完全消融——他们就进入了修行的最终果实——“无修道”。
五、关于“五道”当中的“无修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修炼终究结硕果,入世出世交界处,
获得无生圆成位,至此无破也无悟,
便称佛地无修道。”
所谓的“无修道”,就是指圆满法身已经现前,报身和化身也随之自然具备——这三身只是本来如此的硕果,而并非从某处得来。
依据《华严》等诸大乘经典,初地菩萨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功德。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生死轮回可出,也没有寂静涅槃可入——那就是“入世出世交界处”,也叫做“大般涅槃”。
对于这些初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们来说,他们已经完全消融了分别执着,他们已经实证了万法如幻。乃至于,根本就没有无明可破,也没有佛性可悟。他们洞达了法法无生——就在法法无生之处,圆满觉性之位不动不摇,远离一切修为造作,法尔天成。
——这就叫做“佛地无修道”。
所谓的“佛地”,应当善巧地理解为“佛法界”,而并非仅指圆满的佛陀。如同龙树菩萨之类的初地菩萨们,显然已经证入了此“佛地”。
虽然,依据诸大乘经典,初地菩萨叫做真实之“见道”,初地至七地菩萨叫做真实之“修道”,八地以上菩萨叫做真实之“无修道”,而佛陀则称之为“圆满道”。
——显而易见,这与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五道”的判教并非是同一个体系。有识者当善思维之,切不可杂乱混淆。莫执其名,当解其意。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无修道位,大约对应于非思议瑜伽。至此,修行者已经完全明见心性的空、明不二,心不离法性妙乐,观一切万物境界都无非是佛陀法身。任何颠倒错乱的认知都已如同风吹云散一般,了无踪影。修行者自身的成就趋于圆满,其广利众生的事业,也由于远离造作的缘故,而自然如意。
——没有什么如意、不如意的,心若圆满,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关于“四瑜伽”和“五道”,以及修行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热罗多吉扎大师还有如下开示,简明而精要:
一、关于“五道”当中的破除障碍,纠正偏见之法,大师说道:
“破障纠偏法须知,资粮道中生八欲,
破除要修厌世观;加行道中生虚无,
破除要修二边根;见道之时生疑心,
需学经论增见识;修道之时易停步,
需要坚持精进行;无修之时易松懈,
勿忘利众责任感。”
在“资粮道”当中,修行者容易产生八种欲望,即:欲得利益,不欲失利;欲得美名,不欲得坏名;欲闻赞叹,不欲闻辱骂;欲享乐,不欲受苦。——而对治的方法,就是观察世间无常,发起厌离俗世的出离心。
在“加行道”当中,修行者由于禅修不当的缘故,容易产生否定一切的虚无之心,它属于造作出来的“顽空”——而对治的方法,就是要观察“空”、“有”两边的妙法之妙,其中蕴含着无穷妙用,怎么能够一味地予以舍弃呢!当知“清净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在“见道”当中,修行者容易产生怀疑之心:难道它就是本来心性吗?——所以说,热罗大师所说的“见道”并非经典上所说初地菩萨之真实见道,而是初住位菩萨的相似见道。初地菩萨是不会有此等怀疑的。——而对治的方法,就是依据佛经祖论进行闻思修,以便确认和增广悟境。
在“修道”当中,修行者容易得少而足,不思进取——这也显然不是大乘经典所说初地到七地菩萨真实修道的境界,初地菩萨早已远离如此过失。这里的“修道”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菩萨的修道境界,他们有可能会不思进取——而对治的方法,只能是广发大愿,为圆满自他功德而精进修行。
在“无修道”当中,修行者还有可能偶尔会松懈,不思广利众生——这怎么可能是圆满的佛陀呢!它显然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们——而只要他们不忘失度尽一切众生的本来大愿,他们终究会在“无修道”的尽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
二、关于“四瑜伽”当中的扶正激励法,热罗多吉扎大师说道:
“再说扶正激励法,第一一心瑜伽时,
以体验感激体验;第二无为瑜伽时,
以体验去发悟心;第三无分别瑜伽,
以悟心去发悟心;第四非思议瑜伽,
事实不离利众行。”
在一心瑜伽当中,修行者会产生各种觉受的体验,而顺其自然地激发觉受,增长觉受,同时并不执着于觉受,就是适当的激励修行之法。
在无为瑜伽当中,修行者不应当满足于觉受之体验,而应当学习在体验的基础上,于心念消融之处观察觉性——那将会帮助修行者开发悟心,也就是开悟心性。
在无分别瑜伽当中,修行者已经开悟心性。但是,无始以来的分别妄念之乌云力量很大,经常会遮蔽心性的显现。而激励的方法,就是回观自己开悟心性的情景,于是,不会很费力,心性又将会得以显现——这就叫做“以悟心去发悟心”。
在非思议瑜伽当中,修行者已经到达了无修无证之地,本然觉性之自然朗照不会再动摇了——自利已经相对圆满,然而,不应忘却的,就是普利一切众生的广大菩萨行。也只有如此,非思议瑜伽的菩萨们才能够最终圆满无上正觉,最终成为究竟的佛陀。
如果能够这样实修的话,在非思议瑜伽当中,修行者将会逐步显现十地功德,并最终成就佛果。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按此程序去修炼,十地功德自圆满。
定境明快乐融融,便是第一欢喜地;
烦恼修断无余垢,便是第二无垢地;
定中心发明亮光,便是第三发光地;
无生无灭性纯净,便是第四焰光地;
破除难破诸习性,便是第五难破地;
无为境界现眼前,便是第六显现地;
动念之心已远离,便是第七远离地;
境心对立念不生,便是第八不动地;
善德智慧俱圆满,便是第九善慧地;
无意自然降法雨,便是第十法云地。
空明无执生成法,成就相好色形身,
圆满修成精气脉,达到法身终极点,
如此修炼在此生,四身果位事圆满。”
无需任何解释,我们需要的,只是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的开示,脚踏实地地去不断修学。
对于末法时代的修行,热罗多吉扎大师在扎麻隆传法时,特意以道歌开示说:
“浊世说好话的少,听好话的人更少,
你若真心听良言,就请牢记这些话:
追求享乐是堕因,世间诸事如梦幻,
如想永远享福乐,放眼长远修善德。
恶劣环境染恶习,隐居深山修善心,
胡思乱想出魔障,善恶念头都放弃。
无德亲属增烦恼,结交坏人会堕落,
做作多就是非多,慎重从事别轻率。
话多必然惹是非,少说废话多念经,
今世来世都安乐,一切功德从此生。”
——就把这首道歌,作为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天的本篇博文的结尾吧。
愿有识者,都能够牢记热罗多吉扎大师的善巧开示,少说废话多念经,今世来世都安乐,一切功德从此生。
《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四瑜伽、五道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