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之一
花 絮
佛門大德講解佛經,向來極爲嚴謹,那真叫個畢恭畢敬呀!嘿嘿,誰料到在這末法時代,忽然出了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超然小子,大喝一聲道:嗨!俺最煩那些一本正經的家夥們了,俺就偏偏不買那些老骨頭們的帳,俺看這佛經,明明比那小說還有趣千百萬倍,怎麼就都被他們擺弄成幹屎橛了呢!
——冤枉啊,冤枉!真是天大的冤枉。
——哇呀呀,待山僧我替佛行道也!還我世尊妙法之百態千姿!
各位兄弟姐妹,啥叫“妙法”呢?
一切法無非是妙法,欲知其法,先明其“妙”。
這個“妙”是啥意思呢?據某些老骨頭們說,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當然是不錯啦!只不過,這好像和沒說也差不了多少吧!
超然呢,不妨別開一路,從骨髓裏來說一說這個“妙”字。
咱們漢字是象形文字,這個“妙”字左右一拆開,就清楚了,本來指的是“少女”。少女妙在哪裏呢?就妙在她的表情,似喜還嗔,欲近故遠;明明喜歡,卻往往裝作視而不見;暗暗討厭,嘴裏吐出的還是蜜語甜言。她就往那兒一站,咳咳,所有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等,都蘊含在臉上了。但是,你卻很難捉摸,不清楚她到底是什麼態度,實際上,連她自己都不清楚,整個一個美麗而豐富的“月朦胧,鳥朦胧”。
——這就是“妙”,難以捉摸,不可思議,因爲,其中蘊含著一切情緒的可能性,蘊含著一切變化。然而,表面上,卻又似乎無動于衷。所以,你沒有辦法給她定論。
——佛法也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在表象之內,蘊含著一切可能性,蘊含著多種多樣的變化,有著極爲豐富的內涵。但是,這需要智慧的觀察才能了解,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所以,本質上說來,對于任何一法,對于任何一個事物,我們都沒有辦法給予定論。
——事物的這種不確定性,也叫做“空性”。顯然,空性普遍存在于一切地方。一切事物,都因爲空性而顯現爲“妙”,這一切“妙”的事物,統稱爲“妙法”。所謂的“法”嘛,就是一切的總稱,一切有規則和特質的東西,都叫做法。
啰啰嗦嗦地說了這些,有人以爲是大道理,空洞而乏味。其實不然,此法甚妙,用處大著呢!
您要是真明白了這個道理,幹哪行都是專家。因爲呀,您已經從戰略的高度,把握了本行業的全局,您已經不會再被那些局部的現象所蒙蔽了,因此而高瞻遠矚,收放自如。
比如這個談戀愛,當然,這不能算一個行業啦。假如您對于空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就算是談起戀愛來,也會是駕輕就熟的。因爲,少女的“妙”已盡在您心中矣。任她千變萬化,您已運籌帷幄。
只要您所看中的對象,她沒有明確拒絕您的意思,那麼,後面,就具備了無窮的可能性,這就是空性之妙啊!不過,她要是已經多次明確地拒絕您,嘿嘿,那您就應當明白,不妙啦,叁十六計,走爲上啊!
好,假如她沒有明確拒絕您的意思,還沒有明確態度,這就叫做“無相”。無相好啊,一切相盡在其中也。此時,您可以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行動。
在這個過程當中,請務必牢記,千萬千萬不要被她的任何一個表情,或者任何一句話所蒙蔽,請隨時明了“空性”,才能做到神志清醒。也不能被她的美貌和魅力所徹底征服,而癡迷于其中,那您就危險了,因爲,一個癡迷的人,很容易神魂顛倒,進而失眠。一旦失眠,就會喪失精、氣、神,失去能量,失去魅力,注定失敗。
反之,如果您隨時保持對于空性的明了,就不會被她所蒙蔽,就會清醒而陽光,自然而坦誠。那麼,她就會像初夏的一塊兒冰一樣,在您溫馨和煦的陽光裏慢慢融化。無相,最終將會顯現爲妙不可言的笑容。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您把握了事物的妙和空性,就不會過分癡迷于其中,就會進退自如,想不成功都難哪!
一旦我們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妙不可言,都是空性,都具備了千變萬化的無窮內涵,哪裏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對于真正出家的修行人來說,不是天生就不喜歡美女和帥哥,而是,由于對空性的學習和認識,使他們超越了美色的表象,認識了其中更爲豐富的內涵,以及無窮的妙性。
——于是,他們仍然可以欣賞美色,欣賞美女,欣賞美景,聆聽動聽的音樂,乃至于適度地享受生活,等等。然而,他們的心已經坦然,不爲所動了。
——于是,談戀愛已經不再需要,婚姻已然變成了周文王的劃地爲牢,出人頭地不外乎是虛空裏刮來的一陣西北風,吃喝玩樂不就是一場大呼小叫的無聊遊戲嘛!
——于是,出家修行,學習佛法,甯靜其心,超凡入聖。洞達一切萬象,普利一切群生。
哎呀呀,慚愧,慚愧!中國人做慣啦,難免喊幾句口號,弟兄姐妹們多包涵哪!
以上是閑言碎語,話說這超然小子,膽敢叫囂趣品《圓覺經》,那這“趣”是啥意思呢?“品”個啥東西呢?
這個“趣”呀,有兩層含義,第一,趣味和興趣;第二,趨向和宗旨。
談經論法,古代大德們的水平那是沒的說,牛的很哪!但是呢,就是有點兒古板,那是相當地古板啊!看得人那個叫累呀,一不小心,倆眼就要合上啦!
超然則不然,俺看這佛經本來就興趣盎然,俺也要把這個興趣傳遞給您,和一切需要的人。其次呢,光有興趣還不夠,咱還得言之有物呀!活潑的語言裏面,必須要內容充實,啥內容呢?大言不慚地說,每一句經文,裏面的語義和宗旨,只要是我自己有所體會的,都盡量要把它講清楚。
以上是“趣”。啥叫“品”呢?
“品”就是品味呀!就好像您吃東西,先要嚼,嚼到了一定程度,爛了,透了,哎,滋味來啦!爲啥呢?因爲唾液把食物溶解了,舌頭從唾液裏面,品味到了食物的滋味。
——學習佛經也是如此呀,您先要念,念得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爛了,透了,哎,法味來啦!爲啥呢?因爲您的聞思修把經文溶解了,您的心從聞思修裏面,品味到了法的滋味——法喜充滿呀!
這個聞思修,咱也順便帶一下,聞,就是聽,自己念,自己聽,一個字一個字,像崩豆兒一樣,不急不慢,清清楚楚就行啦。思呢,就是輕輕地體會一下,淡淡地思維一下,大體明白就可以啦。有人問了,那爲啥不狠狠地想一下呢?那多過瘾呀!因爲呀,一狠就容易執著,一執著就不通啦!不通,還咋明白呢!
最後是修,也就是修行,其實沒啥好修的,只要在聞思明白的基礎上,自然地接受法義,接受佛陀的教導,就是修行了。因爲呀,我們的心境,已然隨順著佛經而轉變了,越來越像佛陀的心境啦。一旦人心變成了佛心,那您不就成佛了嘛!
——到那時,據佛經記載呀,十方諸佛都爲您鼓掌贊歎!絕對不會有任何一位嫉妒您的,打壓您的。反過來呀,好多數不清的佛菩薩們都趕著前來做您的弟子,尊您爲老大,來協助您莊嚴道場,大作佛事。
——這就是佛教的最最了不起之處,平等平等,完全平等呀。人人可以學佛,人人可以作佛,人人本來是佛,人人都將成佛。信衆和教主,終究是平等平等無差別。
——以超然這般人才,天生就不是盞省油的燈啊,爲啥也投奔佛門了呢?就爲這呀!釋迦老子真是平等的大覺悟者呀,曆代高僧真是水平高呀!放眼宇宙,俺別無選擇啦。
作爲一位佛門美食家,俺有著多年品味佛經的經驗,已經體會到了其中的部分趣味和宗旨,所以呀,借著這一部《圓覺經》,盡量生動有趣地分享給兄弟姐妹們,因此叫做“趣品《圓覺經》”啊。
那麼,這個《圓覺經》又是什麼東東呢?
那真是“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說來話長啊!簡而言之,俺就來跟弟兄們唠一唠。
不論哪部佛經,都是佛陀說的,注意,可不是佛陀寫的呀!這其中有何玄機呢?
——它說明了佛陀出口成章,而且是人類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幾十年當中,不斷地出口成章,在法會上滔滔不絕地講說,流傳並記錄下來以後呢,大家一看,篇篇都是好文章,部部都是智慧、思想兼文學之巨著。
——其著作數量之多,條理思路之清晰明了,法義之深奧,境界之寬廣,胸懷之博大,學識之豐富,心態之平等,禅定之精微,等等,等等,沒有人能夠相提並論,莫說人了,連神仙也遙遙不及呀!
人類的其它幾大宗教,固然也很好,其教主也很了不起。但是,他們的教義,往往在一、兩部經典當中,而佛教呢?千經萬論也不止呀!
有些聰明的兄弟姐妹們就會說啦,數量不代表一切呀!
——太對啦!咱不能光看數量啊!來,隨便觀察一下佛經的質量吧。
在所有的,已經翻譯成漢語的佛經當中,最短的有幾百字,比如《心經》、《吉祥經》等等;最長的有幾十萬字,乃至于近百萬字,比如《華嚴經》、《涅槃經》等等。必須要補充說明的是,佛經在古印度,梵文的記載當中,往往比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要長得多,大約,十倍以上吧。
爲啥呢?不爲啥,因爲人家本來就那麼長呀!
那爲啥到了中國就變短了呢?嘿嘿,因爲咱們中華大國,大漢民族太優秀啦,太聰明啦,完全可以舉一反叁,聞一知百,哪裏還需要那麼複雜呢!沒的說,刪!
——當然,刪可不是亂刪的,那都是由一些高僧大德,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和理解能力,按照國人喜好簡練的習俗,刪選出來的精華呀。也正因爲如此,雖刪,而不曾破壞經文的法義與宗旨。哎,讀念學習起來也不費那麼多功夫了,國人歡喜,帝王歡喜呀。
好,要想觀察佛經的質量,咱綜合一下,從數量級上來個中道,選它個不長不短,中不溜的,幾萬字的佛經,一萬字以上,十萬字以下的,隨便挑幾本常見的,看看它的質量究竟如何。
比如,學佛人都知道的,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大約七萬字,《法華經》大約六萬字。作家學者們聽聽,可能會覺得,哦,沒多少字啊!現在出版社,沒有十萬字,一般不願意給出版呀。
不過,懂行的…
《趣品《圓覺經》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