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清楚,文言文的六萬字,可不是鬧著玩兒的。道家最了不起的經典是《道德經》,多少字呢?洋洋灑灑五千言左右,已經是天地萬象,大道妙理,盡含其中啦!
《楞嚴經》和《法華經》也是一樣,每一部都可以說是括盡世界萬象,洞曉事理人心。不僅如此,其中還有著大量的典故、比喻,既有佛陀與弟子們之間的生動對答,也有佛菩薩們的放光動地,那真是情景交融,智慧暢流呀!
毫不誇張地說,《楞嚴經》和《法華經》,隨便哪一部,都足以稱之爲人類曆史上的思想智慧與文化巨著。更長,更豐富的《華嚴經》和《涅槃經》、《般若經》等等,咱就不說啦。
稍短一些的呢,比如二萬八千多字的《維摩诘所說經》,被譽爲最了不起的,大居士的經典。其中有佛國,有淨土,有世界的廣袤圖畫,有無數的天地鬼神,有菩薩,有衆生,有本土如來,有他方世尊,有事理,有人情,有維摩诘大士與佛陀衆弟子們的對答互訪,更有消融一切虛妄分別的不二法門。
可以這樣說,一部《維摩經》,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法,盡在其中矣。別說人類的思想,就算是再加上遠古傳說,也很難比它更豐富、更深刻啦。
再短一些的,比如咱“趣品”的主人公《圓覺經》,大約有一萬二千字,經如其名,全面闡述了佛陀圓滿覺悟的境界,以及各種修行方法。同時,乃至于世界的起源和來曆,佛陀也都給予了解答。文字雖然不算多,可經過十二位菩薩的巧妙發問,以及佛陀的方便回答,衆生的一切心境都被逐層展現了出來,並最終被引向了佛陀的圓滿覺悟之心。
——能夠把我們引導向究竟的圓滿,那就是《圓覺經》,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超越的智慧,足夠每一個人學習、修行一輩子,並受用終身,乃至于生生世世。
肯定有人會說,哈哈,你這個和尚真會王婆賣瓜呀!牛皮都被你吹飛啦!
——嘿嘿,沒辦法呀!有道是這年頭俺雖然說的是真話,可是,誰信呐!
在咱這花絮的最後,需要給咱的主人公,做個生平簡介。有關于《圓覺經》的流傳和翻譯,情況大致如下:
所有的佛經,包括《圓覺經》在內,當佛陀離世以後,由禅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主持第一次結集的時候,並沒有形成文字,而是口頭流傳的。
有人說,天哪!那能記得住嗎?
——學習佛法,最忌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今人之知量古人之智呀!
是啊,現在沒有人能夠記得住整部《華嚴經》,更不要說還有更多的數不清的經典了。同樣,現在更沒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隨口演說,記下來就是人類思想文化之巨著。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會打洞。如是之佛陀,自然會有如是之弟子呀!
中國有位高僧,那就是隋朝的智者大師,他在晚年就可以出口成章,在法會上隨口演說,弟子們記錄下來,一整理,就是著名的“天臺叁大部”。學過的人都知道,每一部都很長,都是巨大的部頭,動辄幾十萬字,內容極爲豐富,條理極爲清晰,層次分明,開合自如。是教內無人不知的巨著,誰看了,都不由得會升起景仰之心,並且構築起了天臺一宗的教觀體系,成爲中國佛教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宗派之一。
強將手下無弱兵,大師門下出高徒。智者大師太了不起了,所以被譽爲“東土小釋迦”,意思就是中國的小佛陀呀!大師的弟子當中,也是高人輩出,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章安灌頂大師,他就有著非凡的記憶力。
每天,當智者大師說法的時候,灌頂大師就在下面靜靜地聽,用心記下來。回過頭來,再靠著回憶,用筆記錄成文。後來,經過整理,就成爲《摩诃止觀》、《法華文句》和《法華玄義》,成爲天臺宗的奠基之作。
佛陀的弟子兼堂弟,阿難尊者,那就更厲害啦,他可以坐到法座上面,把佛陀說過的經典,一部一部地複述出來,句句不差。誰能夠證明句句不差呢?下面坐著五百羅漢,他們都聽過佛陀說法,共同爲阿難尊者做證明,確實不差。因爲呀,其實,他們也和阿難尊者差不多,仍清晰記得佛陀的開示。
——這就是在七葉窟裏第一次結集佛經時的情景,同樣,佛陀的另外一位大弟子優波離尊者,把佛陀製定的戒律逐條複述出來,也是句句不差,仍由五百羅漢做證明。
——此後,就有了佛法,並一直流傳到如今。
佛陀當初說法呀,用的並不是梵文,而是更加生活化的俚語,沒有梵文那樣正規,但是,卻比較生動活潑。第一次結集時,誕生的是俚語的口傳佛經,從第二次結集開始,才逐漸形成了文字的佛經。由于俚語適合于口說,卻不適合于記錄,所以,當時的聖僧們選擇了其它文字,來記載佛經。這其中,有梵文,也有後來的巴利文。
咱們如今看到的漢語佛經呢,大多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在這項人類無比偉大的文化傳播事業當中,包含著衆多譯經大師們的智慧與汗水。
大家都知道唐玄奘,就是《西遊記》裏面那位經常冤枉孫悟空的唐僧,他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譯經大師。不過,吳承恩老兄實在是不夠厚道哇,把一位偉岸、堅毅而飽學的,而且是曾經周遊並影響了半個世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巨人,竟然描寫得如此懦弱無能,無聊乏味,實在是有失公允呀!
與玄奘大師同樣拔乎其類,甚至是更爲重要的譯經大師,還有一位鸠摩羅什,他比較早一些,主持翻譯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衆多經典,比如說《金剛經》、《法華經》、《佛遺教經》、《彌陀經》、《維摩诘經》,等等,等等。玄奘大師翻譯的論著多一些,在他譯的佛經當中,爲大家所熟悉的,首推《心經》,其它還有《藥師經》、《大品般若經》等等。
相比較而言,翻譯咱們“趣品”主角《圓覺經》的這位大師,就罕爲人知了,他名叫佛陀多羅,翻譯爲:覺救,是西域的一個小國罽賓國的一位高僧。《圓覺經》翻譯成書的時間,各種記載不一,前後差個幾十年,超然小子向來喜歡偷懶,咱就隨便選一個吧。爲啥呢?因爲呀,以俺這童子心來看,既然一千多年都過去了,咱就不差這幾十年了吧。
——嗨嗨,您還別說,計較這幾十年的人大有人在,經他們一考證啊,嘿嘿,記載有出入,來曆不詳,這個你們和尚奉爲至寶的《圓覺經》呢,它是僞經!
——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啊!他們義正詞嚴的考據,看起來似乎是如此地科學與嚴謹,但是呢,他們騙得了別人,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超然。爲啥呢?因爲俺是一根老油條哇。
——這套把戲呢,的確是很科學的,曆史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啥道理呢?那就是,批倒了名人的人,也會成爲名人;批倒了名著的人的作品,也會成爲名作。作爲文化人,咱心裏都倍兒清亮,您只要有了名了,再那麼社交一下子,啥不都來了嘛!
——至于佛經是真是僞,沒有人比出家人更關心,沒有人比曆代高僧更清楚。那些到處批判佛經是僞經的人,爲啥都挑《楞嚴經》和《圓覺經》等等最知名的佛經下手呢?因爲呀,他們精通出名的科學,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也!因此呢,作爲一批“僞人”,在他們的眼中,自然就充滿了“僞經”呀。
據《開元聖教錄》記載,在咱中華民族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位時期,年號名爲長壽的,長壽二年,也就是公元693年,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在東都洛陽白馬寺翻譯出了這部《圓覺經》。
《圓覺經》與《楞嚴經》一樣,譯文極爲優美流暢,同屬于翻譯得最成功的中文佛經之列。再加上其中的法義自成一體,次序井然,對于學習和修行都具有著切實而生動的指導意義。所以呀,無論僧俗,所有的佛弟子們都非常重視它。
從古至今,從唐朝到當代,《圓覺經》在抄寫、刻板印刷和流傳的過程當中,基本保持了原樣,真是我們學佛人的一大幸事呀!佛經就這樣在曆代高僧和大居士們的護持下,得以流芳千古,啓迪和利益了無數的有緣人。
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對于《圓覺經》十幾年的聞思修,切身感受,從中獲益匪淺,越是深入學習,就越體會到了佛陀的覺海無邊呀!
記得以前有一次,在某地講《圓覺經》的時候,有人問我:“法師,請問這部《圓覺經》屬于哪個宗派呢?”
“哈,還有這樣的問法呀?”
“是啊,法師,大家都是這樣探討的呀。”
“好吧,我告訴您,學習佛法千萬不能隨大流,不能總是往概念上面去跑呀!打個不雅的比方,比如說,您家裏有叁兄弟,您是其中之一。那麼請問,您父親,是屬于哪個兒子的呢?”
“啊?不能這麼說吧,先有我爹,後有我們呀,父親怎麼能夠屬于哪個兒子呢!”
“對啦!您想呀,在這佛教裏面,先有佛陀和佛經,後有祖師和宗派,佛陀和佛經就好比父親,祖師和宗派就如同兒子,怎麼能說佛經是屬于哪個宗派的呢!這不顛倒了嗎?”
“這樣啊?可大家都這樣說呀!”
“人雲亦雲是不行的呀!要知道,所謂的佛教宗派,通常並不是哪位祖師刻意創立的,否則的話,豈不說明這位祖師我執很重嗎!那還叫啥祖師呢!實際情況是,某位祖師特別重視某部佛經,或者某幾部佛經,並依據此佛經開顯了一系列的修法,功效顯著。所以,很多弟子們都前後追隨,時間一長,就自然形成了某個佛教宗派。因此呢,佛經,包括《圓覺經》在內,並不屬于任何一個佛教宗派,而是屬于佛陀,屬于一切相信它的有緣人呀!”
“哦,我有點兒明白啦!那麼,哪個宗派比較重視《圓覺經》呢?”
“最早重視並弘揚《圓覺經》的,是唐代禅宗的一些高僧,南宋時期,宋孝宗還親自爲《圓覺經》做了禦注,也是受到了禅宗高僧的影響。還是在唐代,當圭峰宗密大師做了《圓覺經疏》以後,華嚴宗的大德們開始特別推崇,前後很多人講解並注疏《圓覺經》。到了元代,天臺宗的高僧們也紛紛注解《圓覺經》,與華嚴宗的大德們互辯法義,並且流傳到了日本,相當盛行。
總之,禅宗、華嚴宗和天臺宗的高僧們,都非常重視《圓覺經》,做的注解也很多。其中,以宗密大師的疏影響力最大;其次,明末高僧憨山大師的《圓覺經直解》則比較簡明易懂;近代呢,民國高僧太虛大師有一部《圓覺經略釋》,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啊。”
絮絮叨叨地到了這裏,各位兄弟姐妹們,對于《圓覺經》到底是什麼東東,大概心中有數了吧。好,咱們就開始品品其中的趣味和宗旨吧。
《趣品《圓覺經》之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