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 之二
各位,這是《圓覺經》的名字,佛經的名字是咋來的呢?通常都是佛陀講經快結束的時候,由弟子們發問,由佛陀來爲佛經命名。這道理很簡單,誰的地盤誰做主,誰的兒子誰起名嘛。
不過呢,因爲一部佛經裏面內容太豐富啦,一個名字往往不夠全面,所以呀,有的時候,佛陀會爲佛經一下子起好幾個名字。
《圓覺經》就是這樣的,雖然它不長,但內容太豐富啦!因此啊,佛陀一下子爲它起了五個名字,後面,會爲大家仔細介紹。在這五個名字當中,前兩個名字必須先得告訴大家,因爲,它們被重新組合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名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其中,佛陀起的第一個名字是: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第二個名字是:修多羅了義。因爲考慮到一個名字無法代表《圓覺經》,所以呀,不知道哪位大德,就把這前兩個名字進行了合並,去掉了第一個名字當中的“陀羅尼”叁個字,免得太長,太羅嗦。末尾再加上佛經的通稱“經”字,于是,就有了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圓覺經》的這個名字的全稱。
——有人馬上就會說風涼話了:哎呀,說到底,佛也做不了主哇!
——沒錯。這人世間的事兒,還得人做主;人群中的事兒,還得頭兒做主。擬定佛經的名字,講經說法以及修行的事兒呢?和尚做主,法師做主。
——這是完全不需要論證的呀!真正的和尚,就是專業幹這個的呀!因爲,所有的佛陀,他都是和尚頭啊!都是穿袈裟的呀!也都是和尚修成的呀!
如今的時代很瘋狂,達人輩出呀!
在學佛的人裏面,也有一批另類達人,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曾經跟不少過去的出家高僧(當然,年事太高,都死光光啦)學習過,參學過,得過好處,他因此而相當地自豪。這是他的無形資本,他的確也有不錯的水平,知識學問更是一流,因此,無論他講經,著書,還是帶領禅修,都有著大批的擁護者,信徒滿天下。
名利雙收啦,時不時呢,他就會說幾句心裏話,說啥呢?貶低、戲弄一下現在的和尚,跟多年前的那位李某志老師語氣一樣,真是語重心長啊!唉,現在的佛法呀,不在廟裏啦,和尚們呢,都搞不清真假啦!所以呢,你們呀,就不要去出家啦!也不要輕易相信他們呀!
——言外之意呢?要相信老師呀!
像這樣具有巧妙說法水平的大德們,如今,不在少數。這像什麼呢?超然小子有個比喻,那就好比,人家的爺爺把您養大了,把武藝也傳授給了您,爺爺完蛋了之後,您呢?真了不起,已然是名噪江湖哇!然後呢?把一身的本領,都用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忽然發現,那位傳授給您武藝的爺爺,竟然還有後代子孫,這哪行啊!這不搶飯碗呢嗎?弟兄們,給我收拾!
——其實,就算您是依照佛經自學成才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那裏面不知道有多少和尚爺爺,以及和尚祖爺爺的辛勤汗水呀!況且,就您自己看佛經,能懂嗎?還不是要參考曆代高僧,也就是一代代和尚爺爺們的注解嗎?要不,咋講解得出來呀!
閑話少說,咱們點到就行啊!各位兄弟姐妹,咱繼續品味這“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題當中的趣味和宗旨。
清楚了本經名字的來曆,咱再來看其中的內容,啥叫“大方廣”呢?
“大”,就是廣大無邊,沒有盡頭,一切都在其中,任何事物,都沒有超出其範圍的。啥東西有這麼大呢?佛法就有這麼大,大乘佛法就有這麼大。當我們說佛法的時候,不應當僅僅把它理解爲一種宗教,佛法,真正的含義是:佛陀的覺悟之法,它甚至包含整個宇宙和整個世界。
雖然,佛法顯現成爲了宗教的形式,但其實,它更接近一種無私的分享。佛陀,還有曆代高僧大德們,把他們覺悟的妙法,通過各種方式,不求回報地分享給了我們大家,這就是佛法了。
從形式上來說,其中包含經、律、論叁藏,包含佛、法、僧叁寶,也包含寺廟和寺産,還包含廣大的信衆,以及我們大家看不到但卻非常重要的芸芸護法善神。
——是佛陀親自選擇並建立了這個形式,以保證佛法能夠代代流傳,給更多的無邊衆生送去智慧的光明,幫助他們驅散心中的煩惱黑暗。
——沒錯!這是一句口號。但是,當包括佛陀在內的,數不清的修行者們,一代代地在實踐著它的時候,它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了。
——用行話來說,我們把它叫做“願力”,它是所有佛弟子們共同的廣大願力。
“方廣”的梵語叫做“毗弗那”,有時也翻譯成“方等”,是所謂的十二部當中的一部,其實,就是大乘經典的通稱,以便和小乘教法作區分。
因此,“大方廣”就是指大乘佛法當中最廣大、最究竟的內容。在其它經典當中,凡是前面冠有“大方廣”叁個字的,包括《華嚴經》在內,含義基本如此。
這是最粗淺的講解,如果稍微仔細一些,有人就會發問了:哦,您說的這個大乘佛法,或者說大方廣圓覺,它究竟大在哪裏,方在哪裏,廣在哪裏呢?
——大在其體,方在其相,廣在其用。
——大乘佛法的“體”是啥呢?就是真如,就是法身,也叫做法性,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明心見性的那個“性”啊!真如法性雖然沒有形相,但是,卻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容,廣大無邊際,所以說,大在其體。
而且,法性,或者說:佛性,再或者說:心性,更或者說:覺性,等等,最終都是一回事兒,它是可以認識的,可以實證的,可以運用的。全面而當下地認識它,就叫做明心見性;實證它,就叫做證果;自在地運用它,就叫做佛陀,或者是菩薩摩诃薩——大菩薩呀!
——大乘佛法的“相”是啥呢?太多啦!沒法數得清呀!所謂一切法無非是佛法,就是說的大乘佛法呀!
因爲,這些差別相,也就是一切事物之間有著無量的千差萬別,所有的這些,都是佛性的顯現,所以,都是大乘佛法之相,而且,遍布四面八方,乃至于上下左右,過去未來,無邊世界,等等。所以說,方在其相。
而所謂的“方”呢,在空間來說,指的是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在時間來說,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乘佛法的“用”是啥呢?那就更多啦!所有的相,都具有妙用;所有的相,在它顯現之際,當下就是妙用。所以說,廣在其用。
是的,這非常難以理解。就如同虛雲老和尚得道之時,竟然會說“山河大地是如來”一樣,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妙用,它超越了思維心的理解。
——好,既然它超越了思維心的理解,我們不妨讓思維心休息下來,然後,再來那麼輕輕地一觀察,淡淡地一明了——
——這就是禅修,它是通往大乘妙法體大、相方、用廣的一種良好途徑,也是解脫煩惱的一種良好途徑,乃至于成佛的良好途徑。
如果您真地想要品味出,如同《圓覺經》這般偉大經典之趣味和宗旨的話,禅修,是必不可少的;長期而深入的聞思修,是必不可少的。否則的話,即使您想要看明白本文,嘿嘿,不謙虛地說,也絕無可能呀。
各位兄弟姐妹,咱們繼續。
明白了“大方廣”以後,那麼,啥叫“圓覺”呢?
——那就是佛陀所成就的圓滿覺悟之妙境。它的內容極爲豐富,無所不包,據超然小子此時的妄想臆測,可以從以下叁個方面來拓展它,就會比較好理解了:
第一、從佛陀的果地境界和功德智慧來說,“圓覺”可以拓展爲:圓滿覺悟、圓覺妙果、圓覺菩提、圓滿正覺、圓覺海慧、圓滿覺心,等等。
第二、從佛陀與一切衆生所共有的本性來說,“圓覺”可以拓展爲:圓滿覺性、圓覺妙心、圓覺淨性、妙圓覺心、圓覺性海、圓滿本覺、圓覺本心,等等。
第叁、從一切衆生依照圓覺法門的修行實踐來說,“圓覺”可以拓展爲:圓滿覺照、圓覺普照、覺照圓明、圓照覺心、妙圓覺觀、圓徹淨覺、妙覺圓照,等等。
這裏面呀,有些是《圓覺經》經文裏有的,有些是其中沒有的,俺隨口說說的,您別太當回事兒,所謂僅供參考是也。不過呢,這其中的每一個名字,絕不是在做文字遊戲,您要是仔細揣摩一下,把其中的每個字都品一品,那味道呀,自己就冒出來了。
爲啥呢?因爲呀,說了這麼一大推,都是假的,都是手指頭,給您指個方向而已。您要是順著手指頭的方向,那麼輕輕地一瞄——比如說,啥叫“妙圓覺心”呢?這個妙,咱前面就說過了,沒有確定性呀,本來空呀;這個圓呢?圓滿包容呀,正因爲空,所以,一切都在裏面呀!覺呢?不就是知覺和明白嘛!啥東西又妙又圓又覺呢?就是咱自個兒此刻的這個“心”呀!——嘿,原來根本不用找,往回一觀察,不需要胡思亂想,明明白白,現成兒的,原來就是這麼個東東!
——啥東東呀?再問,按照老古董們的做略,您吃棒子吧!要麼,罵您個狗血噴頭。超然小子不學他們,咱講文明禮貌,時代不同了嘛!您要是再問,到底是啥東東呢?
——嘿嘿,您不用到處找,那會叫、會跑,會想、會問的,都是驢呀!
好,咱再接著看,啥叫“修多羅”呢?
“修多羅”是梵語,翻譯成漢語,大約就是“經”,或者“契經”。
那這個“經”,或者“契經”又是啥意思呢?
就是指的佛經,同時呢,其中大約又蘊含著五種意思,所謂的:契、法、貫、攝、常。
“契”就是相應,相吻合。佛陀說法,一方面,與覺悟的妙境、妙理相應,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與衆生的根基和學習能力相應,相吻合。
——哎,沒錯,行話叫做“契理契機”。正因爲如此,佛經,才流傳得很廣,很長久。這是指佛經的主要功用。
“法”既是法義,也是修行方法,同時,也兼指成佛之路。這是指佛經的主要內容。
“貫”就是貫穿,佛經當中,用文字語言,把種種微妙的法義,貫穿到了一起,才能成爲經典;同時,古代的貝葉經文,也都是用線,把它們一頁一頁地貫穿到了一起,才成爲佛經呀。這是指佛經的組成方式。
“貫穿”在古代印度的本意,是指鮮花用線穿…
《趣品《圓覺經》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