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了一起,成爲了一個美麗的花環。對此,超然小子曾經有著極爲深刻的現場領悟,只不過呢,那時,俺還不叫超然哪!
那是好多年前了,N年前吧。
當時,大學已經畢業,工作了,有一次,陪著不少客戶,帶隊到東南亞出國考察,啊,當然啦,關于考察內容嘛,咱中國人都懂,主要就是考查美麗風光,以及美食和當地特産嘛。
在曼谷下了飛機,賓館住下以後,乘大巴車來到了湄公河畔,准備登船參觀一個景區。本團長一馬當先,左邊挎著腰包,右邊手裏端著盒子炮,哦,就是那種老式的大炮筒子照相機。第一個走了下來。
忽然間,迎面來了一位泰國小朋友,黑黑的,瘦瘦的,很樸實,有點兒害羞似地,雙手高舉著一個花環,直奔俺的腦袋而來。本團長呢,竟然不由自主地,配合著她,把腦袋放了進去。然後,趕忙問旁邊的導遊:
“阿叁,這是……這是什麼地幹活?”
“哎,尊貴的團長!尊貴的各位中國嘉賓!這是我們泰國小朋友,爲了表示對各位貴賓的敬意與祝福,親手采集製作的,所選用的都是各種顔色的野生鮮花,用線精心貫穿而成,敬請各位接受。同時呢,如果您很歡喜的話,請贈給小朋友10铢,或者20铢,作爲報酬。非常感謝!”
“哦——明白明白,要的要的。”
本團長官心大悅,低頭看看挂在自己脖子上的,從來也不曾見過的美麗花環,趕忙收起了盒子炮,從腰包裏取出了20泰铢,彎腰,並雙手遞給了泰國小朋友。泰國小朋友也非常有禮貌,先是雙手合十,然後才雙手接過了泰幣,轉身,愉快地跑開了。
說實話,在此之前哪,俺根本就不曾見過鮮花花環。哎呀,當我看到那紅色、黃色、紫色、粉色、白色等等,五顔六色的鮮花,被精心地穿在了一起,成爲了一個如此奇妙而自然的完美,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了,“貫穿”和“圓滿”的真義呀。
“攝”就是包容,在佛經當中,一切妙法都包容于其內,沒有絲毫缺損和遺漏,行話叫做:攝盡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這是指佛經的基本範疇。
“常”呢,當然就是恒常不變啦!也就是說,無論過去的佛陀、現在的佛陀,還是未來的佛陀,他們所修行、所成就、以及所宣揚的妙法,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行話叫做:佛佛道同啊!這是指佛經的基本屬性。
毫無疑問,每一尊佛陀出現于世的時候,人們的文化和語言都是不同的,可謂是千差萬別呀。但是呢,雖然運用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環境當中說法,而所說的法呢,其根本內容完全一致,常住不變哪!
最後,咱再來看,啥叫做“了義經”。
——末尾的這個“經”字,和“修多羅”含義相同,是我們中文佛經的通稱,以便區別于戒律和論著,不需要再單獨解釋啦。
而“了義經”呢?是區別于“不了義經”來說的,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大約說來,經中所說法義已經究竟,已經圓滿,已經透徹,就是了義經。而究竟、圓滿、透徹的標志,顯然是指必須要把佛陀的修證境界宣示出來才可以。
最簡要地說,能夠爲我們指明成佛的方向,宣示成佛的方法,甚至闡明佛陀覺悟境界的經典,才叫做了義佛經,簡稱爲了義經。
說到了義佛經,有必要提到佛陀所開示的,有關于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依據,那就是所謂的“四依”。
佛陀在很多經典當中,都有著類似的開示,要求在佛陀涅槃以後,佛弟子們應當依據以下四個方面來修行:一、依智不依識;二、依義不依語;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法不依人。
啥叫“依智不依識”呢?
其中的“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的解脫智慧。在佛法當中,智慧的特點是:不分別,而自然明了。這並不好理解,因爲,理解屬于分別心。而分別心的認識和理解,就叫做“識”,恰恰是佛陀所不提倡的,它不能夠作爲修行的依據。
然而,“智”和“識”,也並不是兩個東西,當虛雲老和尚夢遊兜率天宮的時候,彌勒菩薩對他的開示當中,有這樣一句話:
——“識智何分?波水一個。”
識和智,那裏分得開呢?要知道,識,就好像水波;而智,就好像水本身,它們本來是一個呀!
因爲念頭分析而明白,就叫做識,世上的一切學問和科學,基本如此,是不可以作爲修行依據的。
反過來,通過禅修,讓自己的心自然平靜,念頭如風平浪靜一般,靜到了極點,靜極而覺,本來的明晰就會顯露,此時,不用刻意思維,一切自然明白。《金剛經》說得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呀!心無所住的時候,思維根本就無從産生,而此時所顯露的呢?就是本來心呀!它的明了就是智慧呀!
——應當這樣來修行,就是“依智不依識”了。
啥叫“依義不依語”呢?
就是說啊,當我們在學習佛經、佛法的時候,應當依據其中的法義,用它來指導修行,而不要依據表面的語言文字呀!
——有些人,總喜歡搬弄名詞,炫耀道理和知識,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導啊。
啥叫“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呢?
那就是說啊,佛陀告訴我們大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初期,您可以隨自己的興趣,依照不了義經來用功,做一個鋪墊。但是最終呢,還是應當更上一層樓,依照了義佛經來深入大乘,乃至于開悟自性,成就聖果,圓滿無上正覺呀。
——關于某一部經是了義經,還是不了義經,我們不能輕易斷定,主要,還是應當依據佛陀在經文當中的開示。因爲,凡是了義經,佛陀往往都會給予說明的。
比如咱這部《圓覺經》,佛陀就給它直接貼上了了義經的標簽,沒有了任何疑問呀!您就放心依止好了。
除此之外呢,在常見的佛經裏面,可以肯定是了義經的,還有《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楞嚴經》、《維摩诘所說經》、《金剛經》、《心經》等等,都可以作爲我們最終的修行依據呀。
啥叫“依法不依人”呢?
在漢傳大乘佛教當中啊,雖然也注重善知識,但是,依據佛陀的教導,從根本上來說,在佛陀滅度以後,應當依據經教當中的法義來修行,而不應當依據某個人的開示來修行。
除非呢?除非這個人的開示呀,和了義佛經是完全一致的,OK,那就沒問題了!可以依止。
因此呀,依止于法也罷,依止于人也罷,並不是相對立的。而是呢?互相印證才對呀!用了義佛經的正法,來印證和考察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考察成功以後呢?當然是可以依止善知識來修行的啦!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相信善知識,遠遠勝過相信自己呀!
——不過呢,如果沒有遇到令自己信服的善知識,當然不必強求,依止一部大乘了義經,老老實實修行,也是完全可以成就的呀!曆代大德對此有很多的開示,無需贅述啦。
各位兄弟姐妹,到這裏,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經題,也就是名字的全稱,已然趣品完畢,其中的滋味呀,嘿嘿,各位定定神,咽口吐沫,想必已是了然于胸了吧。
下面,是對于《圓覺經》正文的趣品。先是經文的序文,後是十二位菩薩一一問法,世尊呢,深入淺出,各各回答。
《趣品《圓覺經》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