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花环。对此,超然小子曾经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场领悟,只不过呢,那时,俺还不叫超然哪!

  那是好多年前了,N年前吧。

  当时,大学已经毕业,工作了,有一次,陪着不少客户,带队到东南亚出国考察,啊,当然啦,关于考察内容嘛,咱中国人都懂,主要就是考查美丽风光,以及美食和当地特产嘛。

  在曼谷下了飞机,宾馆住下以后,乘大巴车来到了湄公河畔,准备登船参观一个景区。本团长一马当先,左边挎着腰包,右边手里端着盒子炮,哦,就是那种老式的大炮筒子照相机。第一个走了下来。

  忽然间,迎面来了一位泰国小朋友,黑黑的,瘦瘦的,很朴实,有点儿害羞似地,双手高举着一个花环,直奔俺的脑袋而来。本团长呢,竟然不由自主地,配合着她,把脑袋放了进去。然后,赶忙问旁边的导游:

  “阿三,这是……这是什么地干活?”

  “哎,尊贵的团长!尊贵的各位中国嘉宾!这是我们泰国小朋友,为了表示对各位贵宾的敬意与祝福,亲手采集制作的,所选用的都是各种颜色的野生鲜花,用线精心贯穿而成,敬请各位接受。同时呢,如果您很欢喜的话,请赠给小朋友10铢,或者20铢,作为报酬。非常感谢!”

  “哦——明白明白,要的要的。”

  本团长官心大悦,低头看看挂在自己脖子上的,从来也不曾见过的美丽花环,赶忙收起了盒子炮,从腰包里取出了20泰铢,弯腰,并双手递给了泰国小朋友。泰国小朋友也非常有礼貌,先是双手合十,然后才双手接过了泰币,转身,愉快地跑开了。

  说实话,在此之前哪,俺根本就不曾见过鲜花花环。哎呀,当我看到那红色、黄色、紫色、粉色、白色等等,五颜六色的鲜花,被精心地穿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如此奇妙而自然的完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了,“贯穿”和“圆满”的真义呀。

  

  “摄”就是包容,在佛经当中,一切妙法都包容于其内,没有丝毫缺损和遗漏,行话叫做:摄尽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也。这是指佛经的基本范畴。

  “常”呢,当然就是恒常不变啦!也就是说,无论过去的佛陀、现在的佛陀,还是未来的佛陀,他们所修行、所成就、以及所宣扬的妙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行话叫做:佛佛道同啊!这是指佛经的基本属性。

  毫无疑问,每一尊佛陀出现于世的时候,人们的文化和语言都是不同的,可谓是千差万别呀。但是呢,虽然运用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说法,而所说的法呢,其根本内容完全一致,常住不变哪!

  

  最后,咱再来看,啥叫做“了义经”。

  ——末尾的这个“经”字,和“修多罗”含义相同,是我们中文佛经的通称,以便区别于戒律和论著,不需要再单独解释啦。

  而“了义经”呢?是区别于“不了义经”来说的,它是我们汉传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大约说来,经中所说法义已经究竟,已经圆满,已经透彻,就是了义经。而究竟、圆满、透彻的标志,显然是指必须要把佛陀的修证境界宣示出来才可以。

  最简要地说,能够为我们指明成佛的方向,宣示成佛的方法,甚至阐明佛陀觉悟境界的经典,才叫做了义佛经,简称为了义经。

  

  说到了义佛经,有必要提到佛陀所开示的,有关于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依据,那就是所谓的“四依”。

  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都有着类似的开示,要求在佛陀涅槃以后,佛弟子们应当依据以下四个方面来修行:一、依智不依识;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法不依人。

  啥叫“依智不依识”呢?

  其中的“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的解脱智慧。在佛法当中,智慧的特点是:不分别,而自然明了。这并不好理解,因为,理解属于分别心。而分别心的认识和理解,就叫做“识”,恰恰是佛陀所不提倡的,它不能够作为修行的依据。

  然而,“智”和“识”,也并不是两个东西,当虚云老和尚梦游兜率天宫的时候,弥勒菩萨对他的开示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识智何分?波水一个。”

  识和智,那里分得开呢?要知道,识,就好像水波;而智,就好像水本身,它们本来是一个呀!

  因为念头分析而明白,就叫做识,世上的一切学问和科学,基本如此,是不可以作为修行依据的。

  反过来,通过禅修,让自己的心自然平静,念头如风平浪静一般,静到了极点,静极而觉,本来的明晰就会显露,此时,不用刻意思维,一切自然明白。《金刚经》说得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呀!心无所住的时候,思维根本就无从产生,而此时所显露的呢?就是本来心呀!它的明了就是智慧呀!

  ——应当这样来修行,就是“依智不依识”了。

  

  啥叫“依义不依语”呢?

  就是说啊,当我们在学习佛经、佛法的时候,应当依据其中的法义,用它来指导修行,而不要依据表面的语言文字呀!

  ——有些人,总喜欢搬弄名词,炫耀道理和知识,就违背了佛陀的教导啊。

  

  啥叫“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呢?

  那就是说啊,佛陀告诉我们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初期,您可以随自己的兴趣,依照不了义经来用功,做一个铺垫。但是最终呢,还是应当更上一层楼,依照了义佛经来深入大乘,乃至于开悟自性,成就圣果,圆满无上正觉呀。

  ——关于某一部经是了义经,还是不了义经,我们不能轻易断定,主要,还是应当依据佛陀在经文当中的开示。因为,凡是了义经,佛陀往往都会给予说明的。

  比如咱这部《圆觉经》,佛陀就给它直接贴上了了义经的标签,没有了任何疑问呀!您就放心依止好了。

  除此之外呢,在常见的佛经里面,可以肯定是了义经的,还有《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金刚经》、《心经》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最终的修行依据呀。

  

  啥叫“依法不依人”呢?

  在汉传大乘佛教当中啊,虽然也注重善知识,但是,依据佛陀的教导,从根本上来说,在佛陀灭度以后,应当依据经教当中的法义来修行,而不应当依据某个人的开示来修行。

  除非呢?除非这个人的开示呀,和了义佛经是完全一致的,OK,那就没问题了!可以依止。

  因此呀,依止于法也罢,依止于人也罢,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呢?互相印证才对呀!用了义佛经的正法,来印证和考察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考察成功以后呢?当然是可以依止善知识来修行的啦!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相信善知识,远远胜过相信自己呀!

  ——不过呢,如果没有遇到令自己信服的善知识,当然不必强求,依止一部大乘了义经,老老实实修行,也是完全可以成就的呀!历代大德对此有很多的开示,无需赘述啦。

  各位兄弟姐妹,到这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经题,也就是名字的全称,已然趣品完毕,其中的滋味呀,嘿嘿,各位定定神,咽口吐沫,想必已是了然于胸了吧。

  下面,是对于《圆觉经》正文的趣品。先是经文的序文,后是十二位菩萨一一问法,世尊呢,深入浅出,各各回答。

  

  

《趣品《圆觉经》之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