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 之十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當咱實證了清淨法身,成爲登地大菩薩之時,嘿嘿,咱就可以叫做真正的覺悟者啦!咱覺悟了個啥呢?請聽世尊的進一步解說:
“各位善男子!成就了妙覺性的緣故,這樣的大菩薩就會知道,他不會被任何法所束縛,也就是不會被任何事物所束縛,所以,他就根本不再需要從事物當中尋求解脫了。于是呢,菩薩不會再厭惡生死輪回,也不會再貪愛涅槃解脫。對于那些持戒清淨的人,菩薩呢,不會格外尊敬;而對于那些破戒的人,菩薩呢?也不會産生憎恨。乃至于,菩薩對于老修行,不會特別重視;對于初學者呢?也不會有絲毫的輕視呀。”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呀,菩薩對于一切,都已經覺悟了的緣故啊。”
“舉個列子,對于覺悟的菩薩來說,當他看到眼前景象的同時,他就覺悟到,是自己的妙覺性,透過眼睛,用眼光知曉了眼前境界。而且,所謂的眼光,其實就是覺性之光,境界呢?就是覺性的境界。于是,一切本來圓滿,心境一如啊!他呢,也就自然做到了無憎無愛。就是說,對于惡劣境界,不會憎恨;對于美好境界,也不會貪愛。”
“爲什麼呢?因爲呀,能知的眼光就是覺性之光,而所知的境界與物體呢?也就是覺性的顯現呀!這兩者本來無二無別,本來就是圓融一體,哪裏會有什麼憎愛呢!”
——哎,如此覺悟之境,真是不可思議,這才叫做如實解脫呀!
這呢,也就叫做“圓照清淨覺相”,哎,這如幻叁昧修了半天,又修回去了,又回到了前文的第一章,頓悟頓覺的上乘妙法。因爲,這修行,無論怎麼修,等到最終獲得成就的時候,都是頓悟的呀!頓悟了以後,隨時都是“圓照清淨覺相”,時時處處“永斷無明”,速成佛道呀!
依據憨山大師所說,世尊之所以用眼根來打比方,是有其深意的。因爲,所謂的眼光,也就是第八識的現量覺性之光,覺性之光是遍及六根的。但是,相比較其它五根來說呢,眼根的眼光最明顯,最容易被咱們觀察到,所以,世尊用眼光作爲覺性圓照的代表,以便接引初機。
——各位兄弟姐妹,倘若您獲得了如此了不起的成就,您是否會以此爲自豪呢?嘿嘿,那咱就來看看,初地菩薩,是如何看待自己之成就的吧!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像這樣了不起的大菩薩,獲得了法身成就以後,如實觀照,嘿嘿,實無所得呀!爲啥呢?請聽世尊的精彩解說:
“各位善男子!這樣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修習此圓覺妙心獲得了成就以後啊,其實呢?對于這個圓覺妙心,沒啥好修行的,也根本就沒有任何成就可言。因爲呀,這個圓覺妙心,本來就平等地普照萬物,本來就寂滅無相,本來就是不二妙境呀!”
“在這個圓覺妙心當中啊,有百千萬億無央數,沒有辦法描述的那麼多條恒河,裏面的沙子之總數,那樣多的諸佛國土世界,就好像虛空花一樣,漫天飛舞,幻化而生起,幻化而消滅呀!”
“你們所成就的這個圓覺妙心,和其中的無量佛土之間,是啥關系呢?它們之間,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這叫做“不即不離”;圓覺妙心呢,既不會被這無量的佛國境界所束縛,也不需要從其中尋求任何解脫,這叫做“無縛無脫”。”
“于是啊,你們就會知道,一切衆生本來就已經成佛,只是他們不自知而已。所謂的生死輪回和涅槃彼岸呢?就如同昨夜的夢境一般,雖然回想起來仍然曆曆在目,可是,你已經完全不會再被它迷惑了,它們完全是幻化的呀!”
哎,在您實證了圓覺妙心以後,您也就完全通達了第二章當中,世尊對于普賢菩薩和咱的開示: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
乃至于呢?無量的佛國世界,也都在圓覺妙心當中,幻生幻滅呀!所謂的佛國,大家不要覺得很遙遠,咱這娑婆世界,就是釋迦如來的佛國啊!
一切佛法呀,都在這兒啦!您呢?本來就具足圓覺妙心,哎,它就是您的心靈之源啊!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關于這段經文,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在末法時代,咱們大家業力和煩惱這麼重,有可能成就圓覺妙心,也就是成就法身嗎?
——嘿嘿,您仔細看看,世尊是咋說的呢:“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明白了吧?不光是菩薩,咱大家,也就是末法時代的衆生,不僅能夠開悟覺性,還有可能證得如幻叁昧,乃至于呢?也有可能成就圓覺妙心的呀!
哎,《圓覺經》與咱們末法時代的衆生,有極大因緣,您看,世尊處處開示,總是要強調,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如何如何,該如何修行,而獲得成就,等等。其中,大有密意呀。
第二、有人啊,學到這兒,他高興了,爲啥呢?嗨,這根本不用修了呀!佛說的呀:“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您看,這不清楚了嗎!你們這些死和尚盡提倡些什麼發心,什麼布施,什麼持戒,什麼禅修,什麼止觀,什麼念佛,等等,敢情,都是在忽悠人哪!
——嘿嘿,咋說您呢,您吃錯藥了吧!
——要說這話呀,那也行,在您“修習此心得成就”以後,也就是親證妙圓覺心遍滿法界的時候,隨您咋說都行。那就意味著呢,您的心眼遍滿法界,大千世界,無所不見,哎,玉皇大帝和阿修羅王打仗,您也看得一清二楚哇;您的心耳遍滿法界,人聲鳥語,無所不聞,哎,有人不慎落水了,他一喊救命,您呢,馬上就會去聞聲救苦;乃至于,您的心手遍滿法界,哎,隨便一伸手,就把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給拔回來了,比那孫猴子厲害多啦!然後呢?擺弄幾下,新鮮完了,再給人家原樣放回去。爲啥呢?“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乃是聖者呀!絲毫也不會違背因果呀!哎,不拿群衆一針一線嘛!
——您要是修行到了這地步,您咋說,都不會錯,俺都沒意見哪!要是還沒修到這兒,就敢胡言亂語,嘿嘿,俺也沒意見,不過呢?閻王老子他有意見呀,回頭呢?他老人家,會客客氣氣地,把您老請到那拔舌地獄裏面,哎,請您慢慢兒地受用啊!
爲啥呢?嘿嘿,您這屬于謗法,故意混淆法義,斷人善根哪!所以,就會感應到斷舌之報呀!哎,如是心爲因,如是說爲業,如是受爲果報嘛。什麼天堂地獄,等等,那都是您的妙圓覺心幻化的,您的妄想心造出來的呀!哎,自作自受嘛!活該呀!恭喜您!學會自己收拾自己啦!
第叁、有人早就有疑問了,這《圓覺經》上,修習圓覺妙心成就以後,是不是就“見性成佛”了呢?那咱一般說的“開悟”是啥意思呢?“大開圓解”又是啥呢?
——哎,您哪,不愧是有心人呀!
——沒錯,《圓覺經》上,“修習此心得成就者”,就是真正的“見性成佛”,因爲,所謂的“此心”,就是圓覺妙心,也就是清淨法身呀!所以,此心成就,就是法身成就,也就是初地菩薩的證量。依據諸多大乘經典,初地菩薩叫做“大乘見道位”,真實見佛性,得證法身,入佛法界,可以叫做佛陀啦。所以,是正宗的見性成佛。
以是因緣,六祖惠能大師如實見性成佛的緣故,人稱“何期嶺南有佛出世”,而且,大師囑托後事的時候,將自己所說的法,命名爲《法寶壇經》,此乃漢地佛教所獨有。作爲見性成佛的祖師,六祖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顯現,比如刀砍無礙,身出虹光,預知諸事等等,這都是實證圓覺妙心遍滿法界時的相應功用,也就是馬鳴菩薩所說的“不思議業用”。大乘經典當中,所說初地菩薩的不思議境界,遠遠超越大家的想象,其無量神通妙用,是咱們想都想不到的呀!
以《楞嚴經》爲例,在第八卷當中,世尊說了這樣一段話:“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衆生,滅諸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
——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這位了不起的善男子呢,他已經圓滿具足了各種神通,修成了佛陀的事業。他的心呢,無比地純潔與精真,已經遠離了一切留礙和禍患。他呢,將要廣度衆生,而且能夠消滅度衆生之相,把他的無爲心,回向于無上正覺的成佛之路。
——您猜猜看,這是說的哪個位次的菩薩呢?
——嗨,壓根兒還沒到初地呀!世尊說了:“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這是叁賢位當中,十回向裏面的第一回向位的菩薩呀!後面還有九個回向位呢,再加上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加行位,距離初地菩薩,依據《楞嚴經》,還有十叁個位次呢!
可是,就這位初回向位的賢位菩薩,就已經能夠“救護一切衆生”,並且“離衆生相”呀!您看著眼熟吧?是啊,《金剛經》就是這麼說的呀!不僅如此,他竟然還“滿足神通”,那就是說,五眼六通都具足呀!竟然呢?還沒到聖位。
爲啥呢?既然還沒成就圓覺妙心,尚未親證覺性遍滿法界,咱會有這麼大的神通呢?
——因爲呀,此菩薩早已開悟覺性,並且呢?已經深入證得了如幻叁昧啊!哎,叁昧,能夠發起神通。深入如幻叁昧,能夠發起廣大神通。
——那叁昧是從哪兒來的呢?
在開悟覺性之後,安住所悟覺性,自然離幻,逐漸得入如幻叁昧。因此呀,不開悟覺性,就不可能證得出世間叁昧,比如,本經的如幻叁昧,等等。
哎,關于四禅八定,也可以叫做叁昧,不過,那屬于世間叁昧,是世間和出世間共通的法門啊!
——所以,開悟覺性,是發起實修的第一步。在此之前哪,不能算作實修,應該…
《趣品《圓覺經》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