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叫做忏悔修行,也叫做積聚福慧資糧,等等。

  實際上,只要您積聚了足夠的福慧資糧,那麼,開悟覺性,乃至于得叁昧,以及證聖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啊!所以說,修行人哪,只需要勤奮修學,而不需要顧慮前程,因爲,您,已經走在了光明大道之上。

  關于福慧資糧,也叫做福慧雙修,哎,善行與持戒可以增長“福”資糧,習經聞思修,可以增長“慧”資糧。最簡潔而有力的福慧雙修呢?那就數真誠地發起出離心和菩薩心了,出離心和菩薩心當中,同時具足福慧兩種資糧。

  

  ——如何開悟覺性?您回頭仔細看,前文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需要補充的是,如果福慧資糧不充足的話,是沒有辦法開悟覺性的。修行,沒有捷徑,只有公平。

  

  ——關于“大開圓解”,有人說它是解悟,不是證悟,不能算作真正的開悟。

  這呢,要看您咋說了。如果按照蕅益大師的情況來說,他是在徑山坐禅,參禅開悟的,應該叫做開悟吧?恐怕也不會是一般的解悟,人家的功德在那兒放著呢。

  但是,蕅益大師對自己的評價,認爲呢,正是天臺宗名字位的大開圓解。大師說啦:“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哪!

  其實,真正的大開圓解,必定是要開悟覺性的,否則的話,怎麼可能通達一切甚深的經教妙義呢!難道靠思維分別嗎?那是絕然做不到的呀!也來不及呀!

  哎,關于這一點,達摩祖師有說法,《血脈論》雲:“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如果不見自心覺性的話,講經說法就沒有了憑據,也就沒有了底氣,全是在照貓畫虎了,盡搬別人的,說食數寶啊!

  關于開悟和見性,必須要說的是,其層次程度差別很大,依據咱這部《圓覺經》,至少就有四個層次之多,這個呢,咱到了第六章,清淨慧菩薩所問章當中,再依據經文,詳細說明呀。

  

  第四、關于這段經文,還要注意,“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是啥情景呢?

  ——嘿嘿,就是說呀,所謂的生死輪回和涅槃彼岸,等等,也就是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所有的一切,都是無明妄想之夢啊!都毫無真實可言啊!

  但是呢?就如同昨晚的夢境一樣,咱單說那些清楚的夢,迷糊的不算。因爲,人間萬物,咱看得清清楚楚哇!

  ——哎,您呢,可以把昨晚的夢境回想得清清楚楚,就在此時此刻,您還會被那些夢境所迷惑嗎?不會啦!因爲,您已經知道,它是夢啊!就不會再當真啦!要是還會的話,嗨,那就成了“白日夢”啦!就快神經病了呀。

  ——所以,如果有人能夠修行到夢中知夢的地步,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哎,那就叫做“夢醒一如”哇。再進一步呢?不光是夢裏,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看它如夢境一般,絲毫也不會當做真實,那麼,如幻叁昧就成功啦!哎,您哪,前途無量啊!

  ——雖然“猶如昨夢”,還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昨晚的夢境,它也不是完全沒有的,曾經,它看起來真真切切呀!所以,它不是“沒有”。

  同時,它也不是“有”,哎,一場夢境,幻相而已,有而非有啊!不真實呀!

  如此全面地觀察,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完全如幻不實,在佛教裏面呢,就把它叫做“空”,或者是“空性”。

  

  好,各位兄弟姐妹,了解了這些以後,咱繼續來看,在“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的基礎上,證得圓覺妙心的初地大菩薩,還有哪些智慧功德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世尊繼續給咱開示地上菩薩的不思議境界:

  “各位善男子!生死輪回和涅槃彼岸,都猶如昨晚的一場夢境的緣故,實證了如此妙法的大菩薩們,就會知道啊,所謂的生死輪回,與涅槃彼岸,它們之間呢?根本就沒有你起我滅,你來我去的關系呀!”

  “這些菩薩們,所實證的境界呢,其中啊,根本就沒有得到什麼,也不曾失去什麼;根本就沒有取證什麼,也不曾舍棄什麼呀!”

  “這些菩薩們,能證果的廣大智慧心呢,其中啊,根本就沒有任何造作,也不需要停止心念;根本就不會無聊放任,也不需要空守寂滅呀!”

  “這些大菩薩們,雖然已經成就了圓覺妙心,得證了清淨法身,但是啊,在這其中,既沒有能證的菩薩心,也沒有所證的法身;終究沒有可證的境界,也沒有證果的人啊!”

  “這些大菩薩們,對于法性已經徹底通達了,深知一切事物的法性,都是究竟平等的,都是不可破壞的呀!”

  

  好,咱來看一下其中的要點和難點:

  首先,所謂的“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說的是啊,生死輪回和涅槃彼岸之間的關系,啥關系呢?沒關系!爲啥呢?都是虛幻的呀!

  那就是說,有人以爲:生死輪回發起了,則涅槃彼岸就消滅了,這樣的關系是不存在的,也不成立的。這叫做“無起無滅”。

  或者呢,有人以爲,當咱們來到了涅槃彼岸以後,哎,就離開了生死輪回,無邊煩惱呀,嘿嘿,它終于遠去啦!這也是不成立的,這樣的關系也不存在呀!這叫做“無來無去”。

  ——究竟爲啥呢?因爲呀,生死輪回和涅槃彼岸都不是實有的,它們都是圓覺妙心的幻化,乃至于,當即就是圓覺妙心呀!怎麼可能會有你起我滅,你來我去呢!其實,它們本來就如如不動啊!只是,被咱們錯認了而已呀!

  具體說來呢,在凡夫地,咱把妙圓覺心錯認爲了生死輪回之幻相,于是,便陷入了種種妄想煩惱當中,不能自拔;在聲聞、緣覺二乘聖者,則把妙圓覺心,錯認爲了涅槃彼岸,于是呢,便停留在清淨涅槃當中,不能夠發起妙用廣度衆生,也就無法完全回歸本來,而圓滿佛果呀。

  哎,得證法身的初地大菩薩們,完全明達了諸法如幻,實證了生死涅槃一如,一如無二如,不會再有這些虛妄見解啦!

  ——也正因爲如此,本經,這部不可思議的《圓覺經》,其所诠釋的智慧和心量,遠遠超越二乘聖者之境界。咱哪,大有福分呀!承蒙世尊和十二圓覺菩薩的大慈大悲,咱們大家,得以直接趣入無上佛乘,可謂是,不行小道,頓超佛地呀!

  

  其次,所謂的“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是說呀,成就了圓覺妙心的大菩薩們,他們所實證的境界呢,其中啊,根本就沒有得到什麼圓覺妙心,也不曾失去什麼分別妄想;根本就沒有取證什麼清淨涅槃,也不曾舍棄什麼無明煩惱呀!”

  ——哎,這就怪了,那這些大菩薩們,究竟證了個啥果呢?

  嘿嘿,證了個“空花果”,如經文所說:“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啊!《心經》上也說得明白:“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嘛!哎,照見五蘊皆空之後,自然度一切苦厄,而終究無所得,那才方便地把他叫做菩薩呀!

  ——這究竟爲啥呢?

  嘿嘿,不爲啥呀,一覺睡醒,本來如此呀!哎,放下了一切幻化執著,就回歸了本來的妙圓覺心,方便叫做呢,哎,證了個法身妙果呗。其實呢?啥東西也沒得到啊,就是恢複了本來狀況而已呀!哎,通過智慧修行,恢複了這個本來狀況,就方便地叫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呀。

  從字面上看起來呢,這《心經》前後文自相矛盾了,哎,前面菩薩是無所得,後面呢,又得了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果。其實呢?這正是語言表述的不得已,以及善巧方便之處。如果不這樣說的話,世尊覺悟的妙法,該怎樣傳揚呢!咱這娑婆世界呀,如世尊所授記,主要依靠音聲文字,來大做夢中佛事啊。

  

  還有,所謂的“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是說啊,成就圓覺妙心的大菩薩們,在他們能修證的智慧心境當中,遠離了四種禅病,即所謂的作、止、任、滅。

  ——作,就是造作,刻意地要讓自己的心,變得如何如何;止,就是故意停止心念,啥都不想;任,就是啥都無所謂,放任自流,沈湎于庸俗的自在當中,暫時看起來挺潇灑,終究是好景不長啊;滅,就是空守寂滅無爲,大約對應于二乘人的境界。

  如後文,普覺菩薩所問章當中所說,能夠遠離這四種禅病的修行人,就是真正的善知識。哎,咱後面再細說。

  

  最後,所謂的“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就是說啊,這些成就圓覺妙心的大菩薩們,已經徹底通達了,所謂的一切法性,其實,就是圓覺妙心呀!它們平等一如。

  哎,您看,圓覺妙心本來無相,于是呢,就隨緣顯現爲“虛空性”;圓覺妙心本來明了,于是呢,就隨緣顯現爲“知覺性”;圓覺妙心本來堅固,于是呢,就隨緣顯現爲“地大之性”;圓覺妙心本來流暢,于是呢,就隨緣顯現爲“水大之性”;圓覺妙心本具溫暖,于是呢,就隨緣顯現爲“火大之性”;圓覺妙心本來運轉自如,于是呢,就隨緣顯現爲“風大之性”,等等。所謂的一切法,以及一切法性,本來就是圓覺妙心啊!

  ——有人問了,哎,別的都還好說,難道,這圓覺妙心,它還有溫度不成?

  ——嘿嘿,別說圓覺妙心了,就是您的這個人心,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它也有溫度和溫暖呀!哎,人心總是熱的嘛!不是說那個心髒哎,是說,您的心靈,有能力,有能量,可以給世界帶來溫暖呀!

  所以呀,成就圓覺妙心的大菩薩們,如此通達心性與法性的緣故,深知一切事物的法性,就是圓覺妙心,就是清淨法身,就是本來心性,因此,都是究竟平等的,都是如如不動的,都是不可破壞的呀!哎,這就叫做“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好,各位兄弟姐妹,就這樣,世尊把如幻叁昧的所有修行漸次,方便觀察的具體方法,都給咱一一說明啦,也就把普眼菩薩的問題,解答清楚了。最後,世尊總結道: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針對普眼菩薩的問題,所謂的:“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世尊呢,進行了總結性的回答:

  “各位善男子!這些菩薩們呀,應當如實遵照如來的教導,依照前文所說,像這樣去修行,像這樣去漸次觀察;像這樣去思維,像這樣去安住于法並加以運用;像這樣去行方便,像這樣去開悟覺性。要發起廣大心,求證如此妙法,而不要陷入到迷惑苦悶當中去啊!”

  

  所謂的“如是”,這個詞在佛經裏面很常見,意思呢,也非常豐富,哎,往深處說些,所謂的“如”啊,就是指不變異,不違背,如實遵照如來的教導而修行;所謂的“是”呢?也就是隨緣,應當尊重客觀因素,善于擇法而行。因爲呀,世尊所說的妙法太豐富啦,咱呢?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呀!咱必須得有自知之明,要學會擇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呀!然後呢,一門深入,堅持到底。

  往淺處說些呢,所謂的“如是”,在白話文當中,大約就是“這樣”、“像這樣”或者“如此”的意思。哎,佛法呢,是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咱哪,既要充分尊重佛經原文的本意,也可以適當發揮,加以運用和實踐,而不必過分拘泥于文字本身啊。

  

  本章的內容,咱也來小結一下,依照世尊所說,一一對應,這如幻叁昧的修行漸次,就很清晰了:

  第一、對應于“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其方法呢?大約就是:

  從“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到“應當正念遠離諸幻”,然後在靜修當中,仔細觀察四大色身如幻,六塵緣影之心如幻,諸幻滅盡之後,“非幻不滅”,“垢盡明現”,此時,初步開悟覺性。

  然後,繼續遠離“身心幻垢”,消融習氣,直到“垢盡對除”,則“證得諸幻滅影像故”,得入“如幻叁昧”。

  最後,在“如幻叁昧”當中不斷深入,實證“妙覺性遍滿故”,成就圓覺妙心,而終究無所成就,“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得證本來法身。

  第二、對應于“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其情形呢?大約就是:

  就在上述修行漸次當中,依照正思維而行,依止所開悟的覺性而住。

  第叁、對應于“如是方便,如是開悟”,其情形呢?大約就是:

  上述的修行漸次,就是方便,開悟呢?本章當中有叁個層次:1、在“垢盡明現”之時,初步開悟覺性;2、在“證得諸幻滅影像”之際,開悟如幻叁昧;3、在“妙覺性遍滿”之際,開悟圓覺妙心,如實見法身。雖然分叁個層次,所開悟的內容,本無差別,只是程度深淺不同而已。

  

  好,到這裏,世尊已經圓滿解答了,普眼菩薩關于如幻叁昧修行漸次等相關問題。最後,咱聽世尊的小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啊,依照慣例,爲了再次申明法義,世尊用偈語對于本章的內容,進行了重述,世尊說道: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爲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在第叁章的末尾,世尊對長行當中的內容進行了重頌,這樣說道:

  

  “普眼菩薩啊,你要知道,對于一切衆生來說,它們的色身和思維心,都是如幻不實的。”

  “它們的色身相貌呢,分別屬于地、水、火、風,這四大屬性;它們的第六意識心呢?則歸屬于六塵境界,以及其中的幻影。于是,當四大屬性,各各有所歸屬以後,那個由四大組合起來的色身,到底在哪裏呢?乃至于,那個由六塵緣影編製成的意識心,到底在哪裏呢?”

  “像這樣逐漸地觀察修行,那麼,當自己的智慧心,離開了對于身心境界的執著以後,一切事物,自然而然也就清淨了。”

  “于是,圓覺妙心如如不動,而遍滿法界,其中,遠離了作、止、任、滅四種禅病;同時,也根本就沒有能夠證悟的人。”

  “在這個無比廣大的圓覺妙心當中,一切數不清的佛國世界,都如同虛空花一樣,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叁世遷流當中,幻起幻滅,平等幻化,終究,也沒有真實的生滅和來去啊。”

  “一切剛剛發心修行的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如果想要尋求入佛正路的話,就應當像這樣去觀察修行。”

  

  到了這裏,關于如幻叁昧的修行漸次,以及方便法門,乃至于開悟覺性,成就圓覺妙心等等,內容最爲豐富的普眼菩薩所問章,就圓滿了。下面,將由金剛藏菩薩,替咱向如來請問甚深的秘密法門,咱哪,繼續洗耳恭聽。

  

  

  

《趣品《圓覺經》之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