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一

  趣品《圓覺經》 之十一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經過了前面的一系列觀察修行,咱已經開悟了清淨覺性。並且,通過進一步觀察身心如幻,在幻化塵垢消融之際,咱呢?契入了如幻叁昧,清淨覺相得以顯發。

  此時,咱以清淨覺性觀照清淨覺相,自性照自相,像啥呢?世尊如此開示到:

  “各位善男子!如此修行而開悟的衆生,他的圓覺淨性像啥呢?就好比呀,一顆清淨光明的摩尼如意寶珠,本來是沒有顔色的,當它與五顔六色相互映照的時候,就會顯現出所對應的顔色。這和鏡子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呀。”

  “可是呢?那些愚癡的人們,見到了這種景象以後,卻執著地認爲,摩尼寶珠確實是五顔六色的。”

  

  在這裏,世尊用摩尼寶珠,比喻圓覺淨性;用映現五色,比喻幻現身心相貌;用愚癡者比喻著相凡夫;用摩尼實有五色,比喻凡夫以爲圓覺淨性確實是某個樣子的。所以,世尊說道: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接著上文的比喻,世尊繼續講解如幻叁昧當中,圓覺淨性的情形:

  “各位善男子!圓覺淨性也是同樣的道理,它本來無相。當它顯現在身心境界當中的時候,就會隨順著各類因緣,而應現出各種身心境界,以及種種相貌。”

  “可是呢?那些愚癡的人們,卻認爲圓覺淨性,確實具有這樣的身心相貌,認爲它就是某個樣子的!所以啊,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遠離幻化。”

  “因此呢,我告訴大家,所有的身心相貌,都是幻化的塵垢。對于那些,正在離開幻化塵垢的人,把他們叫做菩薩。”

  “當幻化塵垢消盡了以後,一切對待也就滅除了。此時,唯一絕待法界,不生不滅。同時呢,也就沒有了相對于塵垢,而樹立的清淨心,也沒有了可以叫做菩薩的人。”

  

  這個比喻很形象,但是,也有它的不周全之處。哎,咱必須要明白。啥不周全之處呢?

  ——您看,清淨摩尼寶珠,它需要對應著外界的五顔六色,才能夠映現出色相。這和鏡子一個道理,外面沒東西,它就沒法映現出景象。

  但是,圓覺淨性是不同的。它固然可以隨順著各類因緣,而應現出各種身心境界,以及種種相貌。但是,問題在于,無論是各類因緣,還是各種身心境界,以及種種相貌,等等,這一切,就是圓覺淨性本身,本來就是它化現的呀!

  哎,這就叫做自性緣自相,自性現自相,自性觀自相。但是,一切自相都是虛妄的,都是幻化塵垢,自性本無相。甚至于,本來也沒有名字,暫時把它叫做圓覺淨性而已啊!

  所以,幻化滅盡之後呢,也就沒有一個非幻的清淨心可以確立,也沒有誰可以被稱爲菩薩了,一切都圓融圓滿了。

  ——如此妙境,實在是不可思議呀!

  

  哎,修行到了如此地步,您哪,也就親證了如幻叁昧。對應于大乘經典當中菩薩的位次呢,依照《起信論》,它是馬鳴菩薩依據百部大乘經典所造,完全可信啊!按照馬鳴菩薩所說,您所證的如幻叁昧,大約類同于真如叁昧,正是十住當中,初住位菩薩的境界呀!

  從此,您成長爲了真正的菩薩,心已離相,具足真實菩提心,也叫做勝義菩提心,所以呢?被稱之爲“初發心住”,哎,最初發起真實菩提心,並開始安住法性呀!從這裏起步,菩薩才能夠開始了解並修證法身。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薩們,被合稱爲叁賢位,已經超越凡夫境界,得到了菩薩叁不退功德當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會再退入凡夫位當中啊!

  初住位的菩薩非常了不起,其功德詳見各部大乘經典,如《華嚴經》等等。粗略說來,初住菩薩已經開始安住法性,可以住持佛法,普利人天,也被尊稱爲“佛子”,或者是“法王子”。嘿嘿,您聽著耳熟吧?是啊,文殊菩薩,也叫做法王子呀!從此啊,您就和文殊、普賢同一類啦!您哪,沒事兒偷著樂吧!自豪哇。

  

  ——哎,自豪歸自豪,法樂歸法樂,這修行啊,絕不可得少而足。初住,也包括所有叁賢位的菩薩們,已經初步成就了如幻叁昧,進一步該咋修行呢?咱繼續聆聽世尊的深妙開示: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這是有關如幻叁昧的,進一步實修,由淺入深,漸入佳境啊!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這樣修行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在如幻叁昧當中,由于消滅了幻化塵垢,證得一切身心境界,都是種種幻化影像的緣故,這時,便得到了超越方位的無邊清淨,乃至于,連無邊無際的虛空,都是由圓覺淨性所顯現的呀。”

  

  哎,這段經文,世尊告訴咱們,即使是末法時代的衆生,咱哪,也是可以證得如幻叁昧的,可以證得“諸幻滅影像”之不思議境界的。

  ——這,已經超越了普通的開悟自性,而獲得了初步的證量。因此,咱哪,應該對自己的修行充滿信心才對呀!

  

  所謂的“無方清淨”,就是超越了方位和尺度的,無邊無際的清淨。啥叫清淨呢?

  ——嘿嘿,就是不再挂心哪!您哪,不牽挂啥,啥就清淨。而不是說,非要它變沒有了,才叫做清淨呀!

  ——反過來呢?啥叫染汙呢?哎,您牽挂啥,啥就是染汙,啥就是汙垢啊!所以說,萬法唯心哪。

  

  關于“無邊虛空覺所顯發”,其中有著很深奧的法義,哎,那就是說呀,無邊虛空,本來就在咱的清淨覺性當中;咱的清淨覺性,比無邊虛空更爲廣闊呀!

  所以說,啥叫做菩薩的心量呢?哎,“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啊!也正因爲如此,作爲凡夫修行人,咱呢?卻必須要發起廣大菩薩心,要把心發得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哎,只有這樣,以此發心爲因,將來呀,咱才能夠成就比虛空更爲博大的如幻叁昧呀!才能夠實證比虛空更爲廣闊的清淨法身呀!

  ——因此,發菩提心,也是一種無比甚深的方便法門。其中深意,您哪,請務必仔細體會。哎,自有受益。

  類似的法義,在《楞嚴經》第六卷當中,文殊菩薩也用偈語表述過:“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您看看,虛空在您的大覺悟海洋當中,就如同一個小水泡哇!無數的生死國土呢?都在這個小水泡裏面得以建立呀。

  ——如此之法,甚爲稀奇呀!咱哪,慢慢學吧。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哎,當咱在如幻叁昧之中,證得比虛空更爲廣大的圓覺淨性之時,咱再來觀察法界當中的一切,是啥樣子呢?世尊繼續開示到:

  “此人證得清淨覺性圓滿光明,無邊無際的緣故,正顯明了心的清淨;心清淨的緣故,則心所發起的見、聞、覺、知之見塵清淨;見塵清淨的緣故,則能發見塵的眼根清淨;眼根清淨的緣故,則所發起的眼識清淨;眼識與耳識相通,一同清淨的緣故,則識所發起的見、聞、覺、知之聞塵清淨;聞塵清淨的緣故,則能發起聞塵的耳根清淨;耳根清淨的緣故,則所發起的耳識清淨;耳識與鼻識相通,一同清淨的緣故,則識所發起的見、聞、覺、知之覺塵清淨。等等,以此類推,乃至于可以實證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清淨的。”

  

  這段經文,顯發了六根清淨的境界,它也正是初步的“圓照清淨覺相”,哎,可以開始學習照破無明了。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這裏的“見塵”、“聞塵”和“覺塵”等,不是指的六塵,而是指的見、聞、覺、知,這四種虛妄的知覺能力。它們呢?其實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哎,也叫做“我見”呀!而第八識的“相分”呢?就是所謂的“我相”。在《金剛經》等等經典當中,常常可以看到這兩個名詞。它們,也是一種幻化塵垢啊!所以叫做“見塵”、“聞塵”、“覺塵”和“知塵”。

   第二、咱的六根雖然看起來是分立的,不過,咱的六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識呢,卻是沒有辦法分開的,哎,它就是咱的第六意識心呀!無論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嘗、身體接觸還是意根進行思維,都是第六意識在識別和分析呀!

  所以,“眼識清淨”與“耳識清淨”相通,乃至于,六識清淨都相通啊!

  

  在觀修了六根清淨和六識清淨以後,相應地,六塵自然也是清淨的: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所以,世尊繼續爲咱開示如幻叁昧的實修:

  “各位善男子!六根清淨,所以眼根就清淨的緣故,則眼根所對應的色塵清淨;色塵清淨的緣故,同樣的道理:由于六根清淨,所以耳根就清淨的緣故,則耳根所對應的聲塵也清淨。以此類推,可以證得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也都是清淨的。”

  

  哎,從六根清淨,到六塵清淨,並不難觀察,無需多說啦!下面,六塵和四大密切相關,所以: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關于如幻叁昧的實修,世尊繼續說道:

  “各位善男子!在證得六塵清淨以後,應當知道,所謂六塵,就是由四大組成的,因此,六塵清淨的緣故,則地大清淨;地大清淨的緣故,同樣的道理,可以由六塵清淨,推證出水大清淨;乃至于,推證出火大清淨和風大清淨,道理都是一樣的。”

  

  哎,關于六塵的內容,前五塵:色、聲、香、味、觸,毫無疑問,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那麼法塵呢?您哪,應當知道,所謂的法塵,其實就是前五塵,落謝在內心的影子呀!所以,法塵是由…

《趣品《圓覺經》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