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前五塵組成的,間接地,它也就是由四大所組成的呀!

  

  好,咱進一步來看看,在如幻叁昧當中,清淨到底有多麼地廣大: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世尊繼續說道:

  “各位善男子!證得了地、水、火、風四大清淨的緣故,那麼,六根和六塵所組成的十二處,也就隨之清淨了;六根、六塵和六識所組成的十八界,也就隨之清淨了;乃至于,它們共同所組成的叁界二十五有,也就是清淨的了。”

  

  哎,這裏有叁個名詞,需要解釋:

  (1)十二處:六根和六塵的合稱,所謂的處,是從所在立名。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和意處,加上: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和法處。它們,都是由四大組成的。

  (2)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合稱,所謂的界,是從範疇立名。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和意界,加上: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和法界,再加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它們,也都是由四大組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個“法界”,這個名詞呢,咱總見到,因爲呀,它無所不包,可以涵蓋全部的十八界,乃至于十二處和四大,等等。

  ——爲啥呢?您看,這個“法界”,也就是“法塵界”,法塵當中,既包括一切色法,比如前五塵和四大;也包含一切心法,比如名詞、名相、概念、理論、知識、思想、情緒、心境等等,也正因爲如此,實際上,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在其中啦。

  當然,佛教裏面還有一個“法界”,和這個“法塵界”不是同一個詞,它更爲常用,其本義是指真如實際、實相理體。哎,這個法界就更爲廣闊了,是佛教裏面涵蓋範圍最大的一個名詞,無所不包,超越了世界和宇宙,因爲,後面兩個詞,忽視了心法。

  就其內涵來說,這兩個“法界”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很多情況下,它們也常常被混用。

  

  (3)二十五有:所謂的二十五有,也就是叁界六道的合稱,其中包括: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和阿修羅(有時也被算作善道);人間四大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州和西牛貨州;欲界六重天:四大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禅天:初禅離生喜樂地、二禅定生喜樂地、叁禅離喜妙樂地、四禅舍念清淨地;色界還有單列出來的叁重天:大梵天、無想天和淨居天;無色界四重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相非非想處。

  

  ——以上是一切世間法清淨,以下,再來觀察實證出世間法之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世尊如此開示到:

  “四大和十八界等等,都清淨的緣故,那麼,由它們所組成的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和佛十八不共法,以及聲聞乘的叁十七道品,等等,都是清淨的。同樣的道理,乃至于菩薩的八萬四千陀羅尼法門,以及一切妙法,都是清淨的。”

  

  哎,這裏有幾個名詞,需要解釋:

  (1)十力:指佛陀的十種道力,即:1處非處力;2業智力;3定力;4根力;5欲力;6性力;7至處道力;8宿命力;9天眼力;10漏盡力。

  (2)四無所畏:指佛陀的四種無畏功德,即:1一切智無所畏;2漏盡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盡苦道無所畏。

  (3)四無礙智:指佛陀的四種無礙智慧,即:1法無礙智;2義無礙智;3辭無礙智;4樂說無礙智。

  (4)佛十八不共法:指佛陀的十八種超越菩薩和二乘的殊勝功德,即:1身無過失;2語無過失;3意無過失;4無異想心;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舍;7欲無滅;8精進無滅;9念無滅;10慧無滅;11解脫無滅;12解脫知見無滅;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5)叁十七道品:指聲聞乘和緣覺乘當中,相應的叁十七種助道修行,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

  (6)八萬四千陀羅尼法門:也叫做“八萬四千法門”,泛指菩薩所修行的一切大總持法門。其中,八萬四千,在古代印度,通常並不是指准確數字,而是指非常多,多得數不清的意思。

  顯然,這裏包含了一切佛法,無論是佛乘、菩薩乘還是聲聞、緣覺二乘。這些教法和修行,也都離不開四大和十八界,所以,在如幻叁昧當中,如實觀察,它們也都是清淨的。

  

  ——以上是一切出世間法清淨。

  如上文,世尊引導咱在如幻叁昧當中觀察,結果呢?一切世間法和一切出世間法都清淨。哎,深達如幻,心無染汙,一切本來就清淨啊!心若執著,佛法也難清淨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在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清淨的基礎上,毫無疑問,您的身體,乃至于一切衆生的身體,都是圓滿清淨的呀!

  所以,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在如幻叁昧當中如此觀察,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清淨,因此,它們本來就是圓覺實相。一切都是圓覺實相,一切都清淨的緣故,則一個衆生的色身清淨;一個衆生的色身清淨的緣故,則多個衆生的色身清淨;多個衆生的色身清淨的緣故,以此類推,乃至于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都是圓覺清淨的。”

  

  哎,這段經文不難,實際上,從前面的四大清淨和十八界清淨,直接就可以推證出一切衆生的色身清淨。不過,經過這樣的全面觀察,世尊是在告訴咱們,整個法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圓覺實相,那麼,也就都是佛陀和咱們共同的圓滿法身呀!

  

  如此觀察,不光一切衆生的色身清淨,一切世界也都是圓覺清淨的。世尊繼續說道: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在一切法都清淨的基礎上,世尊引導咱繼續觀察:

  “各位善男子!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清淨的緣故,就意味著這一整個世界清淨。這一個世界清淨的緣故,則很多個世界清淨;很多個世界清淨的緣故,以此類推,乃至于窮盡整個十方虛空,圓滿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叁世,其中的一切一切,都是究竟平等,都是清淨而如如不動的呀。”

  

  哎,這就叫做禅修,也就是所謂的思維修。即便是在如幻叁昧這樣深奧的禅境裏面,思維觀察修行,也是必不可少的呀!

  ——因此,有些人禅坐,坐在那裏啥都不想,哎,那不是佛法,那是外道法門。就算有朝一日得個無念境界,也不過是投生外道天——無想天的因緣罷了。

  是的,佛法提倡無心,提倡無分別,提倡如如不動,等等。但是,那並不意味著啥都不想,而是說呢?要正念分明,所謂“分別一切法,不做分別想”是也。在端正的分別當中,絲毫也不流連于分別的內容,猶如飛鳥掠過虛空一般,也猶如手指在水面作畫一般,隨即分別,隨即消融,只是明明了了,沒有任何心念境界可以遺留。到這裏,還有啥呢!所以叫做無心呀!所以也叫做一真如心呀!

  ——這樣的思維修行,連分別都不可得,那些所謂的執著,以及不良情緒等等,又咋會産生呢!

  

  ——真要修行到這地步,大約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一行叁昧了。在《起信論》上,馬鳴菩薩把它叫做真如叁昧。在咱這《圓覺經》裏面呢?就是如幻叁昧呀。哎,異曲同工啊!

  各位兄弟姐妹,咱呢,跟隨著世尊的引導,慢慢思維觀察,將來,這如幻叁昧,咱大家都有份哪!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在一切法清淨,一切衆生清淨,一切世界都清淨的基礎上,世尊呢,繼續引導咱進行如幻叁昧的思維觀察,逐步深入呀:

  “各位善男子!大家要知道,十方虛空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緣故,正顯示了自己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啊!地、水、火、風四大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緣故,正顯示了自己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啊!如此類推,乃至于八萬四千陀羅尼法門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緣故,正顯示了自己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啊!”

  

  爲什麼呢?因爲呀,當您在如幻叁昧當中,觀察到十方虛空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恰恰反襯出了您的當下心境,也就是您覺性的樣子呀!

  ——您看,假如您的覺性很狹小,那麼,它又怎麼可能觀察到廣大的十方虛空呢?假如您的覺性不是清淨平等的,那麼,它又怎麼可能觀察到十方虛空是清淨平等的呢?假如您的覺性不是如如不動的,那麼,它又怎麼可能觀察到十方虛空是如如不動的呢?

  這個道理可不簡單哪!您是否能夠回光返照,是否能夠借境明心,是否能夠離開境界的束縛,是否能夠開悟自己的覺性,全在這兒啦!

  

  哎,《楞嚴經》第四卷上有一句話,叫做:“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確實不好理解。曾經有一位禅師啊,他就是想不明白這句話,這咋可能呢?所以,他呀,就把這句經文揣在心裏頭,帶著這個疑問,慢慢兒參。

  ——哎,這最值得大家學習了,少問,多參!

  終于有一天,他來到了一座宏偉的寺院,無意中,擡眼一看,從自己眼睫毛的縫隙裏,看到了好壯麗的一座道場。哇!這就是“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呀!

  ——在一刹那間,禅師明白了,不僅明白了這句經文,也借境觀心,反照到了自己的覺性,他,就這樣輕描淡寫地,開悟了。

  

  好,下面,世尊繼續帶領咱觀修如幻叁昧: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

《趣品《圓覺經》之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