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前五尘组成的,间接地,它也就是由四大所组成的呀!

  

  好,咱进一步来看看,在如幻三昧当中,清净到底有多么地广大: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世尊继续说道:

  “各位善男子!证得了地、水、火、风四大清净的缘故,那么,六根和六尘所组成的十二处,也就随之清净了;六根、六尘和六识所组成的十八界,也就随之清净了;乃至于,它们共同所组成的三界二十五有,也就是清净的了。”

  

  哎,这里有三个名词,需要解释:

  (1)十二处:六根和六尘的合称,所谓的处,是从所在立名。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加上: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它们,都是由四大组成的。

  (2)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的合称,所谓的界,是从范畴立名。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和意界,加上: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和法界,再加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和意识界。它们,也都是由四大组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法界”,这个名词呢,咱总见到,因为呀,它无所不包,可以涵盖全部的十八界,乃至于十二处和四大,等等。

  ——为啥呢?您看,这个“法界”,也就是“法尘界”,法尘当中,既包括一切色法,比如前五尘和四大;也包含一切心法,比如名词、名相、概念、理论、知识、思想、情绪、心境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实际上,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在其中啦。

  当然,佛教里面还有一个“法界”,和这个“法尘界”不是同一个词,它更为常用,其本义是指真如实际、实相理体。哎,这个法界就更为广阔了,是佛教里面涵盖范围最大的一个名词,无所不包,超越了世界和宇宙,因为,后面两个词,忽视了心法。

  就其内涵来说,这两个“法界”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很多情况下,它们也常常被混用。

  

  (3)二十五有:所谓的二十五有,也就是三界六道的合称,其中包括: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和阿修罗(有时也被算作善道);人间四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州和西牛货州;欲界六重天:四大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禅天: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色界还有单列出来的三重天:大梵天、无想天和净居天;无色界四重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相非非想处。

  

  ——以上是一切世间法清净,以下,再来观察实证出世间法之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世尊如此开示到:

  “四大和十八界等等,都清净的缘故,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和佛十八不共法,以及声闻乘的三十七道品,等等,都是清净的。同样的道理,乃至于菩萨的八万四千陀罗尼法门,以及一切妙法,都是清净的。”

  

  哎,这里有几个名词,需要解释:

  (1)十力:指佛陀的十种道力,即:1处非处力;2业智力;3定力;4根力;5欲力;6性力;7至处道力;8宿命力;9天眼力;10漏尽力。

  (2)四无所畏:指佛陀的四种无畏功德,即:1一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

  (3)四无碍智:指佛陀的四种无碍智慧,即:1法无碍智;2义无碍智;3辞无碍智;4乐说无碍智。

  (4)佛十八不共法:指佛陀的十八种超越菩萨和二乘的殊胜功德,即:1身无过失;2语无过失;3意无过失;4无异想心;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灭;8精进无灭;9念无灭;10慧无灭;11解脱无灭;12解脱知见无灭;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5)三十七道品:指声闻乘和缘觉乘当中,相应的三十七种助道修行,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

  (6)八万四千陀罗尼法门:也叫做“八万四千法门”,泛指菩萨所修行的一切大总持法门。其中,八万四千,在古代印度,通常并不是指准确数字,而是指非常多,多得数不清的意思。

  显然,这里包含了一切佛法,无论是佛乘、菩萨乘还是声闻、缘觉二乘。这些教法和修行,也都离不开四大和十八界,所以,在如幻三昧当中,如实观察,它们也都是清净的。

  

  ——以上是一切出世间法清净。

  如上文,世尊引导咱在如幻三昧当中观察,结果呢?一切世间法和一切出世间法都清净。哎,深达如幻,心无染污,一切本来就清净啊!心若执着,佛法也难清净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在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清净的基础上,毫无疑问,您的身体,乃至于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圆满清净的呀!

  所以,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在如幻三昧当中如此观察,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清净,因此,它们本来就是圆觉实相。一切都是圆觉实相,一切都清净的缘故,则一个众生的色身清净;一个众生的色身清净的缘故,则多个众生的色身清净;多个众生的色身清净的缘故,以此类推,乃至于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是圆觉清净的。”

  

  哎,这段经文不难,实际上,从前面的四大清净和十八界清净,直接就可以推证出一切众生的色身清净。不过,经过这样的全面观察,世尊是在告诉咱们,整个法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圆觉实相,那么,也就都是佛陀和咱们共同的圆满法身呀!

  

  如此观察,不光一切众生的色身清净,一切世界也都是圆觉清净的。世尊继续说道: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在一切法都清净的基础上,世尊引导咱继续观察:

  “各位善男子!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清净的缘故,就意味着这一整个世界清净。这一个世界清净的缘故,则很多个世界清净;很多个世界清净的缘故,以此类推,乃至于穷尽整个十方虚空,圆满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其中的一切一切,都是究竟平等,都是清净而如如不动的呀。”

  

  哎,这就叫做禅修,也就是所谓的思维修。即便是在如幻三昧这样深奥的禅境里面,思维观察修行,也是必不可少的呀!

  ——因此,有些人禅坐,坐在那里啥都不想,哎,那不是佛法,那是外道法门。就算有朝一日得个无念境界,也不过是投生外道天——无想天的因缘罢了。

  是的,佛法提倡无心,提倡无分别,提倡如如不动,等等。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啥都不想,而是说呢?要正念分明,所谓“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是也。在端正的分别当中,丝毫也不流连于分别的内容,犹如飞鸟掠过虚空一般,也犹如手指在水面作画一般,随即分别,随即消融,只是明明了了,没有任何心念境界可以遗留。到这里,还有啥呢!所以叫做无心呀!所以也叫做一真如心呀!

  ——这样的思维修行,连分别都不可得,那些所谓的执着,以及不良情绪等等,又咋会产生呢!

  

  ——真要修行到这地步,大约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一行三昧了。在《起信论》上,马鸣菩萨把它叫做真如三昧。在咱这《圆觉经》里面呢?就是如幻三昧呀。哎,异曲同工啊!

  各位兄弟姐妹,咱呢,跟随着世尊的引导,慢慢思维观察,将来,这如幻三昧,咱大家都有份哪!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在一切法清净,一切众生清净,一切世界都清净的基础上,世尊呢,继续引导咱进行如幻三昧的思维观察,逐步深入呀:

  “各位善男子!大家要知道,十方虚空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缘故,正显示了自己觉性的清净平等,如如不动啊!地、水、火、风四大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缘故,正显示了自己觉性的清净平等,如如不动啊!如此类推,乃至于八万四千陀罗尼法门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缘故,正显示了自己觉性的清净平等,如如不动啊!”

  

  为什么呢?因为呀,当您在如幻三昧当中,观察到十方虚空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时候,恰恰反衬出了您的当下心境,也就是您觉性的样子呀!

  ——您看,假如您的觉性很狭小,那么,它又怎么可能观察到广大的十方虚空呢?假如您的觉性不是清净平等的,那么,它又怎么可能观察到十方虚空是清净平等的呢?假如您的觉性不是如如不动的,那么,它又怎么可能观察到十方虚空是如如不动的呢?

  这个道理可不简单哪!您是否能够回光返照,是否能够借境明心,是否能够离开境界的束缚,是否能够开悟自己的觉性,全在这儿啦!

  

  哎,《楞严经》第四卷上有一句话,叫做:“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确实不好理解。曾经有一位禅师啊,他就是想不明白这句话,这咋可能呢?所以,他呀,就把这句经文揣在心里头,带着这个疑问,慢慢儿参。

  ——哎,这最值得大家学习了,少问,多参!

  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一座宏伟的寺院,无意中,抬眼一看,从自己眼睫毛的缝隙里,看到了好壮丽的一座道场。哇!这就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呀!

  ——在一刹那间,禅师明白了,不仅明白了这句经文,也借境观心,反照到了自己的觉性,他,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开悟了。

  

  好,下面,世尊继续带领咱观修如幻三昧: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

《趣品《圆觉经》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