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圆觉经》 之十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经过了前面的一系列观察修行,咱已经开悟了清净觉性。并且,通过进一步观察身心如幻,在幻化尘垢消融之际,咱呢?契入了如幻三昧,清净觉相得以显发。
此时,咱以清净觉性观照清净觉相,自性照自相,像啥呢?世尊如此开示到:
“各位善男子!如此修行而开悟的众生,他的圆觉净性像啥呢?就好比呀,一颗清净光明的摩尼如意宝珠,本来是没有颜色的,当它与五颜六色相互映照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所对应的颜色。这和镜子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呀。”
“可是呢?那些愚痴的人们,见到了这种景象以后,却执着地认为,摩尼宝珠确实是五颜六色的。”
在这里,世尊用摩尼宝珠,比喻圆觉净性;用映现五色,比喻幻现身心相貌;用愚痴者比喻着相凡夫;用摩尼实有五色,比喻凡夫以为圆觉净性确实是某个样子的。所以,世尊说道: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接着上文的比喻,世尊继续讲解如幻三昧当中,圆觉净性的情形:
“各位善男子!圆觉净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本来无相。当它显现在身心境界当中的时候,就会随顺着各类因缘,而应现出各种身心境界,以及种种相貌。”
“可是呢?那些愚痴的人们,却认为圆觉净性,确实具有这样的身心相貌,认为它就是某个样子的!所以啊,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远离幻化。”
“因此呢,我告诉大家,所有的身心相貌,都是幻化的尘垢。对于那些,正在离开幻化尘垢的人,把他们叫做菩萨。”
“当幻化尘垢消尽了以后,一切对待也就灭除了。此时,唯一绝待法界,不生不灭。同时呢,也就没有了相对于尘垢,而树立的清净心,也没有了可以叫做菩萨的人。”
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是,也有它的不周全之处。哎,咱必须要明白。啥不周全之处呢?
——您看,清净摩尼宝珠,它需要对应着外界的五颜六色,才能够映现出色相。这和镜子一个道理,外面没东西,它就没法映现出景象。
但是,圆觉净性是不同的。它固然可以随顺着各类因缘,而应现出各种身心境界,以及种种相貌。但是,问题在于,无论是各类因缘,还是各种身心境界,以及种种相貌,等等,这一切,就是圆觉净性本身,本来就是它化现的呀!
哎,这就叫做自性缘自相,自性现自相,自性观自相。但是,一切自相都是虚妄的,都是幻化尘垢,自性本无相。甚至于,本来也没有名字,暂时把它叫做圆觉净性而已啊!
所以,幻化灭尽之后呢,也就没有一个非幻的清净心可以确立,也没有谁可以被称为菩萨了,一切都圆融圆满了。
——如此妙境,实在是不可思议呀!
哎,修行到了如此地步,您哪,也就亲证了如幻三昧。对应于大乘经典当中菩萨的位次呢,依照《起信论》,它是马鸣菩萨依据百部大乘经典所造,完全可信啊!按照马鸣菩萨所说,您所证的如幻三昧,大约类同于真如三昧,正是十住当中,初住位菩萨的境界呀!
从此,您成长为了真正的菩萨,心已离相,具足真实菩提心,也叫做胜义菩提心,所以呢?被称之为“初发心住”,哎,最初发起真实菩提心,并开始安住法性呀!从这里起步,菩萨才能够开始了解并修证法身。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萨们,被合称为三贤位,已经超越凡夫境界,得到了菩萨三不退功德当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会再退入凡夫位当中啊!
初住位的菩萨非常了不起,其功德详见各部大乘经典,如《华严经》等等。粗略说来,初住菩萨已经开始安住法性,可以住持佛法,普利人天,也被尊称为“佛子”,或者是“法王子”。嘿嘿,您听着耳熟吧?是啊,文殊菩萨,也叫做法王子呀!从此啊,您就和文殊、普贤同一类啦!您哪,没事儿偷着乐吧!自豪哇。
——哎,自豪归自豪,法乐归法乐,这修行啊,绝不可得少而足。初住,也包括所有三贤位的菩萨们,已经初步成就了如幻三昧,进一步该咋修行呢?咱继续聆听世尊的深妙开示: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这是有关如幻三昧的,进一步实修,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啊!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这样修行的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在如幻三昧当中,由于消灭了幻化尘垢,证得一切身心境界,都是种种幻化影像的缘故,这时,便得到了超越方位的无边清净,乃至于,连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是由圆觉净性所显现的呀。”
哎,这段经文,世尊告诉咱们,即使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咱哪,也是可以证得如幻三昧的,可以证得“诸幻灭影像”之不思议境界的。
——这,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开悟自性,而获得了初步的证量。因此,咱哪,应该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才对呀!
所谓的“无方清净”,就是超越了方位和尺度的,无边无际的清净。啥叫清净呢?
——嘿嘿,就是不再挂心哪!您哪,不牵挂啥,啥就清净。而不是说,非要它变没有了,才叫做清净呀!
——反过来呢?啥叫染污呢?哎,您牵挂啥,啥就是染污,啥就是污垢啊!所以说,万法唯心哪。
关于“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其中有着很深奥的法义,哎,那就是说呀,无边虚空,本来就在咱的清净觉性当中;咱的清净觉性,比无边虚空更为广阔呀!
所以说,啥叫做菩萨的心量呢?哎,“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啊!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凡夫修行人,咱呢?却必须要发起广大菩萨心,要把心发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哎,只有这样,以此发心为因,将来呀,咱才能够成就比虚空更为博大的如幻三昧呀!才能够实证比虚空更为广阔的清净法身呀!
——因此,发菩提心,也是一种无比甚深的方便法门。其中深意,您哪,请务必仔细体会。哎,自有受益。
类似的法义,在《楞严经》第六卷当中,文殊菩萨也用偈语表述过:“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您看看,虚空在您的大觉悟海洋当中,就如同一个小水泡哇!无数的生死国土呢?都在这个小水泡里面得以建立呀。
——如此之法,甚为稀奇呀!咱哪,慢慢学吧。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哎,当咱在如幻三昧之中,证得比虚空更为广大的圆觉净性之时,咱再来观察法界当中的一切,是啥样子呢?世尊继续开示到:
“此人证得清净觉性圆满光明,无边无际的缘故,正显明了心的清净;心清净的缘故,则心所发起的见、闻、觉、知之见尘清净;见尘清净的缘故,则能发见尘的眼根清净;眼根清净的缘故,则所发起的眼识清净;眼识与耳识相通,一同清净的缘故,则识所发起的见、闻、觉、知之闻尘清净;闻尘清净的缘故,则能发起闻尘的耳根清净;耳根清净的缘故,则所发起的耳识清净;耳识与鼻识相通,一同清净的缘故,则识所发起的见、闻、觉、知之觉尘清净。等等,以此类推,乃至于可以实证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清净的。”
这段经文,显发了六根清净的境界,它也正是初步的“圆照清净觉相”,哎,可以开始学习照破无明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这里的“见尘”、“闻尘”和“觉尘”等,不是指的六尘,而是指的见、闻、觉、知,这四种虚妄的知觉能力。它们呢?其实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哎,也叫做“我见”呀!而第八识的“相分”呢?就是所谓的“我相”。在《金刚经》等等经典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两个名词。它们,也是一种幻化尘垢啊!所以叫做“见尘”、“闻尘”、“觉尘”和“知尘”。
第二、咱的六根虽然看起来是分立的,不过,咱的六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呢,却是没有办法分开的,哎,它就是咱的第六意识心呀!无论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体接触还是意根进行思维,都是第六意识在识别和分析呀!
所以,“眼识清净”与“耳识清净”相通,乃至于,六识清净都相通啊!
在观修了六根清净和六识清净以后,相应地,六尘自然也是清净的: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所以,世尊继续为咱开示如幻三昧的实修:
“各位善男子!六根清净,所以眼根就清净的缘故,则眼根所对应的色尘清净;色尘清净的缘故,同样的道理:由于六根清净,所以耳根就清净的缘故,则耳根所对应的声尘也清净。以此类推,可以证得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也都是清净的。”
哎,从六根清净,到六尘清净,并不难观察,无需多说啦!下面,六尘和四大密切相关,所以: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关于如幻三昧的实修,世尊继续说道:
“各位善男子!在证得六尘清净以后,应当知道,所谓六尘,就是由四大组成的,因此,六尘清净的缘故,则地大清净;地大清净的缘故,同样的道理,可以由六尘清净,推证出水大清净;乃至于,推证出火大清净和风大清净,道理都是一样的。”
哎,关于六尘的内容,前五尘:色、声、香、味、触,毫无疑问,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那么法尘呢?您哪,应当知道,所谓的法尘,其实就是前五尘,落谢在内心的影子呀!所以,法尘是由…
《趣品《圆觉经》之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