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叫做忏悔修行,也叫做积聚福慧资粮,等等。

  实际上,只要您积聚了足够的福慧资粮,那么,开悟觉性,乃至于得三昧,以及证圣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啊!所以说,修行人哪,只需要勤奋修学,而不需要顾虑前程,因为,您,已经走在了光明大道之上。

  关于福慧资粮,也叫做福慧双修,哎,善行与持戒可以增长“福”资粮,习经闻思修,可以增长“慧”资粮。最简洁而有力的福慧双修呢?那就数真诚地发起出离心和菩萨心了,出离心和菩萨心当中,同时具足福慧两种资粮。

  

  ——如何开悟觉性?您回头仔细看,前文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需要补充的是,如果福慧资粮不充足的话,是没有办法开悟觉性的。修行,没有捷径,只有公平。

  

  ——关于“大开圆解”,有人说它是解悟,不是证悟,不能算作真正的开悟。

  这呢,要看您咋说了。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情况来说,他是在径山坐禅,参禅开悟的,应该叫做开悟吧?恐怕也不会是一般的解悟,人家的功德在那儿放着呢。

  但是,蕅益大师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呢,正是天台宗名字位的大开圆解。大师说啦:“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哪!

  其实,真正的大开圆解,必定是要开悟觉性的,否则的话,怎么可能通达一切甚深的经教妙义呢!难道靠思维分别吗?那是绝然做不到的呀!也来不及呀!

  哎,关于这一点,达摩祖师有说法,《血脉论》云:“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如果不见自心觉性的话,讲经说法就没有了凭据,也就没有了底气,全是在照猫画虎了,尽搬别人的,说食数宝啊!

  关于开悟和见性,必须要说的是,其层次程度差别很大,依据咱这部《圆觉经》,至少就有四个层次之多,这个呢,咱到了第六章,清净慧菩萨所问章当中,再依据经文,详细说明呀。

  

  第四、关于这段经文,还要注意,“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是啥情景呢?

  ——嘿嘿,就是说呀,所谓的生死轮回和涅槃彼岸,等等,也就是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明妄想之梦啊!都毫无真实可言啊!

  但是呢?就如同昨晚的梦境一样,咱单说那些清楚的梦,迷糊的不算。因为,人间万物,咱看得清清楚楚哇!

  ——哎,您呢,可以把昨晚的梦境回想得清清楚楚,就在此时此刻,您还会被那些梦境所迷惑吗?不会啦!因为,您已经知道,它是梦啊!就不会再当真啦!要是还会的话,嗨,那就成了“白日梦”啦!就快神经病了呀。

  ——所以,如果有人能够修行到梦中知梦的地步,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哎,那就叫做“梦醒一如”哇。再进一步呢?不光是梦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看它如梦境一般,丝毫也不会当做真实,那么,如幻三昧就成功啦!哎,您哪,前途无量啊!

  ——虽然“犹如昨梦”,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昨晚的梦境,它也不是完全没有的,曾经,它看起来真真切切呀!所以,它不是“没有”。

  同时,它也不是“有”,哎,一场梦境,幻相而已,有而非有啊!不真实呀!

  如此全面地观察,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完全如幻不实,在佛教里面呢,就把它叫做“空”,或者是“空性”。

  

  好,各位兄弟姐妹,了解了这些以后,咱继续来看,在“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的基础上,证得圆觉妙心的初地大菩萨,还有哪些智慧功德呢?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世尊继续给咱开示地上菩萨的不思议境界:

  “各位善男子!生死轮回和涅槃彼岸,都犹如昨晚的一场梦境的缘故,实证了如此妙法的大菩萨们,就会知道啊,所谓的生死轮回,与涅槃彼岸,它们之间呢?根本就没有你起我灭,你来我去的关系呀!”

  “这些菩萨们,所实证的境界呢,其中啊,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也不曾失去什么;根本就没有取证什么,也不曾舍弃什么呀!”

  “这些菩萨们,能证果的广大智慧心呢,其中啊,根本就没有任何造作,也不需要停止心念;根本就不会无聊放任,也不需要空守寂灭呀!”

  “这些大菩萨们,虽然已经成就了圆觉妙心,得证了清净法身,但是啊,在这其中,既没有能证的菩萨心,也没有所证的法身;终究没有可证的境界,也没有证果的人啊!”

  “这些大菩萨们,对于法性已经彻底通达了,深知一切事物的法性,都是究竟平等的,都是不可破坏的呀!”

  

  好,咱来看一下其中的要点和难点:

  首先,所谓的“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说的是啊,生死轮回和涅槃彼岸之间的关系,啥关系呢?没关系!为啥呢?都是虚幻的呀!

  那就是说,有人以为:生死轮回发起了,则涅槃彼岸就消灭了,这样的关系是不存在的,也不成立的。这叫做“无起无灭”。

  或者呢,有人以为,当咱们来到了涅槃彼岸以后,哎,就离开了生死轮回,无边烦恼呀,嘿嘿,它终于远去啦!这也是不成立的,这样的关系也不存在呀!这叫做“无来无去”。

  ——究竟为啥呢?因为呀,生死轮回和涅槃彼岸都不是实有的,它们都是圆觉妙心的幻化,乃至于,当即就是圆觉妙心呀!怎么可能会有你起我灭,你来我去呢!其实,它们本来就如如不动啊!只是,被咱们错认了而已呀!

  具体说来呢,在凡夫地,咱把妙圆觉心错认为了生死轮回之幻相,于是,便陷入了种种妄想烦恼当中,不能自拔;在声闻、缘觉二乘圣者,则把妙圆觉心,错认为了涅槃彼岸,于是呢,便停留在清净涅槃当中,不能够发起妙用广度众生,也就无法完全回归本来,而圆满佛果呀。

  哎,得证法身的初地大菩萨们,完全明达了诸法如幻,实证了生死涅槃一如,一如无二如,不会再有这些虚妄见解啦!

  ——也正因为如此,本经,这部不可思议的《圆觉经》,其所诠释的智慧和心量,远远超越二乘圣者之境界。咱哪,大有福分呀!承蒙世尊和十二圆觉菩萨的大慈大悲,咱们大家,得以直接趣入无上佛乘,可谓是,不行小道,顿超佛地呀!

  

  其次,所谓的“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是说呀,成就了圆觉妙心的大菩萨们,他们所实证的境界呢,其中啊,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圆觉妙心,也不曾失去什么分别妄想;根本就没有取证什么清净涅槃,也不曾舍弃什么无明烦恼呀!”

  ——哎,这就怪了,那这些大菩萨们,究竟证了个啥果呢?

  嘿嘿,证了个“空花果”,如经文所说:“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啊!《心经》上也说得明白:“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嘛!哎,照见五蕴皆空之后,自然度一切苦厄,而终究无所得,那才方便地把他叫做菩萨呀!

  ——这究竟为啥呢?

  嘿嘿,不为啥呀,一觉睡醒,本来如此呀!哎,放下了一切幻化执着,就回归了本来的妙圆觉心,方便叫做呢,哎,证了个法身妙果呗。其实呢?啥东西也没得到啊,就是恢复了本来状况而已呀!哎,通过智慧修行,恢复了这个本来状况,就方便地叫做:“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

  从字面上看起来呢,这《心经》前后文自相矛盾了,哎,前面菩萨是无所得,后面呢,又得了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其实呢?这正是语言表述的不得已,以及善巧方便之处。如果不这样说的话,世尊觉悟的妙法,该怎样传扬呢!咱这娑婆世界呀,如世尊所授记,主要依靠音声文字,来大做梦中佛事啊。

  

  还有,所谓的“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是说啊,成就圆觉妙心的大菩萨们,在他们能修证的智慧心境当中,远离了四种禅病,即所谓的作、止、任、灭。

  ——作,就是造作,刻意地要让自己的心,变得如何如何;止,就是故意停止心念,啥都不想;任,就是啥都无所谓,放任自流,沉湎于庸俗的自在当中,暂时看起来挺潇洒,终究是好景不长啊;灭,就是空守寂灭无为,大约对应于二乘人的境界。

  如后文,普觉菩萨所问章当中所说,能够远离这四种禅病的修行人,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哎,咱后面再细说。

  

  最后,所谓的“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就是说啊,这些成就圆觉妙心的大菩萨们,已经彻底通达了,所谓的一切法性,其实,就是圆觉妙心呀!它们平等一如。

  哎,您看,圆觉妙心本来无相,于是呢,就随缘显现为“虚空性”;圆觉妙心本来明了,于是呢,就随缘显现为“知觉性”;圆觉妙心本来坚固,于是呢,就随缘显现为“地大之性”;圆觉妙心本来流畅,于是呢,就随缘显现为“水大之性”;圆觉妙心本具温暖,于是呢,就随缘显现为“火大之性”;圆觉妙心本来运转自如,于是呢,就随缘显现为“风大之性”,等等。所谓的一切法,以及一切法性,本来就是圆觉妙心啊!

  ——有人问了,哎,别的都还好说,难道,这圆觉妙心,它还有温度不成?

  ——嘿嘿,别说圆觉妙心了,就是您的这个人心,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也有温度和温暖呀!哎,人心总是热的嘛!不是说那个心脏哎,是说,您的心灵,有能力,有能量,可以给世界带来温暖呀!

  所以呀,成就圆觉妙心的大菩萨们,如此通达心性与法性的缘故,深知一切事物的法性,就是圆觉妙心,就是清净法身,就是本来心性,因此,都是究竟平等的,都是如如不动的,都是不可破坏的呀!哎,这就叫做“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好,各位兄弟姐妹,就这样,世尊把如幻三昧的所有修行渐次,方便观察的具体方法,都给咱一一说明啦,也就把普眼菩萨的问题,解答清楚了。最后,世尊总结道: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针对普眼菩萨的问题,所谓的:“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世尊呢,进行了总结性的回答:

  “各位善男子!这些菩萨们呀,应当如实遵照如来的教导,依照前文所说,像这样去修行,像这样去渐次观察;像这样去思维,像这样去安住于法并加以运用;像这样去行方便,像这样去开悟觉性。要发起广大心,求证如此妙法,而不要陷入到迷惑苦闷当中去啊!”

  

  所谓的“如是”,这个词在佛经里面很常见,意思呢,也非常丰富,哎,往深处说些,所谓的“如”啊,就是指不变异,不违背,如实遵照如来的教导而修行;所谓的“是”呢?也就是随缘,应当尊重客观因素,善于择法而行。因为呀,世尊所说的妙法太丰富啦,咱呢?总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呀!咱必须得有自知之明,要学会择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呀!然后呢,一门深入,坚持到底。

  往浅处说些呢,所谓的“如是”,在白话文当中,大约就是“这样”、“像这样”或者“如此”的意思。哎,佛法呢,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咱哪,既要充分尊重佛经原文的本意,也可以适当发挥,加以运用和实践,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文字本身啊。

  

  本章的内容,咱也来小结一下,依照世尊所说,一一对应,这如幻三昧的修行渐次,就很清晰了:

  第一、对应于“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其方法呢?大约就是:

  从“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到“应当正念远离诸幻”,然后在静修当中,仔细观察四大色身如幻,六尘缘影之心如幻,诸幻灭尽之后,“非幻不灭”,“垢尽明现”,此时,初步开悟觉性。

  然后,继续远离“身心幻垢”,消融习气,直到“垢尽对除”,则“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得入“如幻三昧”。

  最后,在“如幻三昧”当中不断深入,实证“妙觉性遍满故”,成就圆觉妙心,而终究无所成就,“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得证本来法身。

  第二、对应于“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其情形呢?大约就是:

  就在上述修行渐次当中,依照正思维而行,依止所开悟的觉性而住。

  第三、对应于“如是方便,如是开悟”,其情形呢?大约就是:

  上述的修行渐次,就是方便,开悟呢?本章当中有三个层次:1、在“垢尽明现”之时,初步开悟觉性;2、在“证得诸幻灭影像”之际,开悟如幻三昧;3、在“妙觉性遍满”之际,开悟圆觉妙心,如实见法身。虽然分三个层次,所开悟的内容,本无差别,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好,到这里,世尊已经圆满解答了,普眼菩萨关于如幻三昧修行渐次等相关问题。最后,咱听世尊的小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啊,依照惯例,为了再次申明法义,世尊用偈语对于本章的内容,进行了重述,世尊说道: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在第三章的末尾,世尊对长行当中的内容进行了重颂,这样说道:

  

  “普眼菩萨啊,你要知道,对于一切众生来说,它们的色身和思维心,都是如幻不实的。”

  “它们的色身相貌呢,分别属于地、水、火、风,这四大属性;它们的第六意识心呢?则归属于六尘境界,以及其中的幻影。于是,当四大属性,各各有所归属以后,那个由四大组合起来的色身,到底在哪里呢?乃至于,那个由六尘缘影编制成的意识心,到底在哪里呢?”

  “像这样逐渐地观察修行,那么,当自己的智慧心,离开了对于身心境界的执着以后,一切事物,自然而然也就清净了。”

  “于是,圆觉妙心如如不动,而遍满法界,其中,远离了作、止、任、灭四种禅病;同时,也根本就没有能够证悟的人。”

  “在这个无比广大的圆觉妙心当中,一切数不清的佛国世界,都如同虚空花一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迁流当中,幻起幻灭,平等幻化,终究,也没有真实的生灭和来去啊。”

  “一切刚刚发心修行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想要寻求入佛正路的话,就应当像这样去观察修行。”

  

  到了这里,关于如幻三昧的修行渐次,以及方便法门,乃至于开悟觉性,成就圆觉妙心等等,内容最为丰富的普眼菩萨所问章,就圆满了。下面,将由金刚藏菩萨,替咱向如来请问甚深的秘密法门,咱哪,继续洗耳恭听。

  

  

  

《趣品《圆觉经》之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