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驕傲和我慢;如果善知識不願意與自己往來,疏遠了自己,自己的心裏呢,則應當斷除嗔恨和埋怨。”
“無論善知識表現出來的,是清淨、慈悲等等順境,還是過失、毛病等等逆境,自己對于這些,都應當如同虛空容納萬物一樣,進行包容。”
“像這樣隨順于善知識,就會逐漸明白,自己的身心相貌,與善知識的身心相貌,乃至于一切衆生的身心相貌,終究是本來同體,平等無差別的。”
“像這樣觀察修行,才能夠逐漸契入圓滿覺性。”
哎,善知識不一定就是自己的老師,也可能是同修道友,等等,也就是世尊說的“善友”啊。
所謂的“親近”,就是接近與交往,而這,是需要緣分的,不可強求哇。哎,很多弟子,老師和他交往得比較多,他就會以此爲榮,洋洋得意;老師的名聲越大,嘿嘿,他的得意也就越發地張揚,整天美滋滋地。
忽然有一天,老師開始疏遠他了,哎,不一定爲什麼,也可能就是老師很忙啊。再或者呢,老師發現了他的毛病,特意疏遠他的,給他個反省的機會。這下壞了,這位老兄變得悶悶不樂,不理解呀!這啥善知識呀,明明就是個混蛋嘛!用得著我的時候,哎,把我拉在身邊;現在可好,名頭大啦,用不著我了,就把我一腳給踹開了。哎呀,好痛苦啊!
——各位兄弟姐妹,像這樣的弟子,他們對于老師,或者說善知識,抱有的是感情,是依戀之情,同時,還有利用善知識來炫耀自我的貪心,等等。總之,他們哪,對于善知識的恭敬之心一點兒都不清淨。
哎,修行,到底修了個啥呢?嘿嘿,不就是修這顆心嘛!心要是不清淨的話,還學個屁佛呀!心要是清淨了,當下就會開悟圓滿覺性啊!
那麼,啥叫做心清淨呢?嘿嘿,就是“心無挂礙”呀,哎,先放下情感牽挂,就沒有了障礙;再放下知見執著,就會大徹大悟呀。
生死輪回的內容,就是感情和知見,咱親近善知識的目的呢?就是請善知識指導咱,逐漸消除感情牽挂和知見執著。哎,所以,咱哪,千萬不要對善知識産生感情,而是要懷有清淨的恭敬之心。甚至,要虛懷若谷,完全包容善知識的一切言行舉止,一切慈悲與智慧,乃至于一切過失和毛病。
哎,有了這樣的清淨心,自然與道相應,自然會契入圓滿覺性啊。爲啥呢?嘿嘿,《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咋生的呢?嘿嘿,清淨信心,就是實相呀!
前文當中,世尊給咱重點講說了四種禅病,咱選擇善知識的時候,要仔細觀察,看看這位善知識,是否已經除去了四種病;咱自己修行的時候呢,也要這樣來觀察自己。實際上,所謂的四種禅病,都是我相,哎,您看:
在“作病”當中,以“于本心作種種行”爲我相;在“任病”當中,以“任彼一切隨諸法性”爲我相;在“止病”當中,以“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爲我相;在“滅病”當中,以“一切永寂”爲我相。
所以呀,這四種禅病,就是我相在修行當中的四種表現,哎,只要四種禅病還在,哪怕只有一種,都說明修行人的我相還在;只要還有我相,就會有因我而起的憎愛之心。哎,這就好辦啦,咱哪,就有辦法來觀察善知識了,也有辦法來檢查自己的修行了。那就是說呀,咱要看看善知識是否已經超越了愛憎之心;也要常常檢查一下自己,是否能夠放下愛憎之心呢。因此,世尊說道: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道果,是因爲呀,他們的心裏,還有無始以來的,種種對于自我和他人的分別執著,以及憎愛的習氣種子,所以,還無法解脫。”
“如果有的人,已經做到了,看待有仇怨的冤家,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心懷平等,沒有差別的話;那麼,就說明,他已經除去了種種禅病。”
“在種種法門當中,修行人是否還存有,種種對于自我和他人的分別執著,以及憎愛的習氣種子,也要這樣來觀察。”
哎,這是世尊教咱的,觀察善知識,以及觀察自己修行狀況的要訣。嘿嘿,這呀,就如同傳說當中的照妖鏡一樣,也好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什麼邪師、歪道兒,到了這兒啊,都無處遁形啦。
方法呢?也很簡單,咱哪,在依止善知識之前,務必要仔細觀察,看看這位善知識,對人是否有慈悲心,是否冤親平等,是否超越了感情糾纏,哎,感情是啥呢?嘿嘿,愛或者恨,等等呀。只要存有愛恨之心,心就不可能平等,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另一個方面,還要觀察善知識“于諸法中,自他憎愛”的情況,就是說呀,看看這位善知識,對于一切佛教修行法門,是否持有平等心。如果自贊毀他,贊歎自己這一系的修法,貶低其它修法的話,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當然,還要當心,那些正邪不辨,提倡什麼“萬法一家”、“萬教一家”之類的大忽悠分子,他們根本就不通達經教法義,混淆了佛法與外道,都是些渾水摸魚的名利之徒,只會喊喊口號而已,絕不是什麼善知識。那不是圓融,那是圓滑,是爲了利益而故意表現出來的虛假圓融啊。
更爲重要的,咱哪,不要總拿著照妖鏡去照別人,嘿嘿,咱應當返回來,多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已經放下了愛憎之心,是否能夠平等地對待冤家和父母呢!
哎,有人說啦,難道,對于父母,對于夫妻,對于孩子的愛和感情,也要放下嗎?
——嘿嘿,咱學佛,學的就是這個呀!您看看悉達多太子的行爲,就明白了。如果太子不能夠放下,對于父母家人的愛和感情牽挂,他又咋可能放棄王位,離家修道呢!如果太子是帶著感情來修行的話,他又咋可能安心,並且得到禅定呢!有感情,就會有欲望,如果太子還有感情欲望的話,他又咋可能最終降魔成道呢!
所以呀,不超越感情牽挂,就不可能獲得解脫,也不可能開悟圓滿覺性。
當然,在目前階段,咱大家都還有父母家人,等等,咱呢?只需要放下對于他們的牽挂和愛戀,而並不影響咱繼續對他們盡自己的家庭義務,繼續正常地與他們相處。
——嘿嘿,這裏是很微妙的。實際上,我曾經遇到過,把這個問題處理得非常好的居士,她呢,基本不牽挂自己的兒子,只是簡單地料理好他的生活。她在工作之余專心學佛,讓孩子在正常限度之內自由成長,盡早地學會照顧他自己。結果非常好,孩子健康地考上了大學,遠比別家的孩子要懂事;她也由于專心學佛,而變得更加有智慧,把工作處理得井井有條,生活安排的順順當當,得以身心安泰,福慧增長。
至于“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這其中也是很微妙的。哎,您看,您或許看到父母就會倍感親切,唠起家常來沒完沒了;分別以後呢,還會牽腸挂肚地思念。但是,無論修行到啥地步,您難道會這樣對待有仇怨的人嗎?
——嘿嘿,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修行人,縱然不會怨恨仇家,但是,也不可能思念仇家呀!他們,會用平常心,平等地對待仇家。
——所以呀,除非咱能夠用平常心對待父母,不再依戀與牽挂;也用平常心對待仇家,不再怨恨與排斥,才有可能做到“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啊。
接下來,世尊如此解答普覺菩薩關于“雲何發心”的問題: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求證圓滿覺性的話,應當時常這樣發菩提心,這樣對自己說:”
“窮盡于無邊虛空當中,無量世界的一切衆生,我都要幫助他們悟入究竟的圓滿覺性;當他們都悟入圓滿覺性以後,其中,根本就沒有可以取證圓滿覺性的人,一切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終究盡除無遺。”
“像這樣發起菩提心,就不會落入邪見執著當中。”
——這是世尊對于普覺菩薩的第五個問題:“使諸衆生,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的解答。
哎,同時呢,這又是一個關于菩提心的發願文。在本經前面的彌勒菩薩所問章當中,也有一個關于菩提心的發願文,其中呢?沒有提到發願度衆生的事,嘿嘿,在這裏呀,世尊給咱續上了。把這兩小段,本人特意用黑體字標示出來的發願文,連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完整而了義的菩提心發願文。
到此爲止,世尊哪,全面地解答了普覺菩薩的五個問題,讓咱大家呀,作爲一個還沒有開悟圓滿覺性的末法時代衆生,明白了如何觀察並依止善知識,如何恭敬供養善知識,如何依照善知識的妙法來修行,如何除去四種禅病,從而開悟圓滿覺性;乃至于如何發起了義的菩提心,而遠離邪見執著,等等。
——至此,本章法義即將圓滿。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啊,依據慣例,世尊要用偈語把長行當中的內容重述一遍,以便加深大家的理解。于是,世尊說道: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普覺菩薩啊!你要知道,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想要求學于善知識的話,應當尋找具有正知見的人,他的心應當遠離二乘境界;他所成就的法門呢,應當除去四種禅病,所謂的作病、止病、任病和滅病。”
“善知識如果和自己親近交往的話,自己不應當有驕傲和我慢之心;善知識如果遠離自己的話,也不應當有嗔恨之心。見到善知識所示現的種種境界,都應當感到稀有難得,就如同對待出世的佛陀一樣。”
“真正的善知識,應當教導弟子們,不要違犯戒律和威儀,只有持戒清淨才能夠獲得成就。”
“他們應當這樣發起菩提大願:我要度一切衆生,都悟入究竟的圓滿覺性;而在衆生所成就的圓滿覺性當中呢,根本就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
“這些衆生們,應當時常依止于無我的正智慧,就能夠超越邪見執著,最終,得證圓滿覺性和大般涅槃。”
到此爲止,普覺菩薩所問章圓滿。下面,將由十二圓覺菩薩當中的第十一位,圓覺菩薩,替咱大家向佛請問,關于咱這些末法時代的,尚未開悟淨圓覺心的衆生們,該如何依據《圓覺經》安居修行,而獲得開悟以及成就呢?
哎,各位兄弟姐妹,修行有兩種依止,一種是依止于善知識,如本章所講述;還有一種就是依止于教法,比如依止于咱這部了義的《圓覺經》,嘿嘿,那就是下一章的內容啦!咱哪,對于如此殊勝而實用的妙法,繼續洗耳恭聽。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