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惑人心,完全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神秘需求啊。
——但是,诸如此类的各种观想,作为方便法门是可以的;不过,要想通过这些观想,开悟圆满觉性的话,是做不到的。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咱的心性,本来就是圆满觉性,并不是通过造作和观想可以证得的,而且呢?您一观想,就等于给圆满觉性蒙上了一层妄想的迷雾,嘿嘿,越观越远了。所以说,如来把它叫做“作病”呀。
——哎,有人该说话了:难道,老师教俺观心也不对吗?
嘿嘿,那要看咋观了。如果您的老师,教您把心观想成为某个样子,或者类似于某种境界,等等,这些都属于作病。
反过来呢,如果像大乘经典所说,“反观观自心”,“反闻闻自性”等等,不带前提条件地,不落概念地,赤裸裸地往内心深处去观察,离开境界的攀缘,往回“寻找”和“发现”本来的心性,这样的观想,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在咱的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是执着于外相的造作之病。很多人误解了菩萨的“三摩钵提”法门,自己尚未“悟净圆觉”,就用执着心,整天向外面跑,去“弘法利生”。嘿嘿,他自己不知道,其实啊,他的内心深处,是想要证明自己很行,很了不起:哎呀,我真不得了啊!今天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菩萨呀!
就这样,这些人被内心的我相所蒙蔽,向外呢?又执着于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哎,执着于有众生可度,执着于有佛教事业可做,执着于一切事物的成败过程,等等。看起来,是在弘法利生;其实呢?不过是一场名利欲望的表演罢了。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第二是任病,也就是放任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们如今呀,不需要断除生死轮回,也不需要求证涅槃解脱;对于涅槃解脱和生死轮回,根本就不要去生起分别念头;就这样一切任其自然,也就一切随顺于法性了,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不是放任一切就可以证得的,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任病”,也就是放任之病,在生活当中很常见。因为呀,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山野隐士、方外高人。哎,这些所谓高人当中,有不少人过着自在放旷、无拘无束的生活,闲看白云悠悠,旁观红尘扰扰,自以为是无欲无求、无修无证之人。
——您看,他还不曾修行过,竟然直接就到达了无修无证之圣境了。真的吗?嘿嘿,人家也有骗骗自己的自由嘛。
实际上呢,这些,基本都属于放任之病。哎,似乎是啥都看破了,啥都想明白了,啥都放下了,啥都不在意了,等等。但是,无明妄想还在,分别执着尚存,对于圆满觉性啊,嘿嘿,连边儿都还没摸着呢。
这些人,只不过是在顺着自己的第六意识妄想心,而随波逐流罢了。当然,通常他们都有着比较高尚的情操和修养,以及种种学问和技艺,都不简单哪!不过,他们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自我满足,满足于某种自我的状态,而无法超越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那该咋修行呢?嘿嘿,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其次,见贤思齐,好好向诸佛菩萨们学习,发菩萨心,学菩提道;再者呢,在无欲无求当中,还应当求证无上正觉之道,精进无为,无为精进。
——有人说啦:嗨,那不就变成造作之病了吗?
嘿嘿,不是造作,是随缘精进,也是以幻修幻,不肯得少而足啊!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是止病,也就是止息念头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如今呀,在心里面彻底止息一切念头,于是就契入了一切法性本来的寂然平等,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不是止息念头就可以契入的,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止病”,就是止息念头之病,也就是一种停止和息灭念头的修行方法。
——有人说啦,这修行方法没错呀!不就是那个“奢摩他”嘛!
嘿嘿,各位兄弟姐妹,这就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差在哪儿呢?首先,本经当中“奢摩他”的修行,是以“悟净圆觉”为前提的,是悟后实修的修证方法;其次,“奢摩他”法门当中,并不仅仅是止息妄念,更为重要的是“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也就是说,在止息妄念的同时,心念澄清了,自己却不肯停留在息念的境界上面,而是要自然发起觉照的智慧——这就是“观”。哎,止观不二,一体双运,才是修行的正路啊。
“止病”则不然,它就是一味地止息念头,最终到达了一个“一切性寂然平等”的枯禅境界。第六意识心,被死死按住了,不再起念头,最终,会证入外道的“无想定”,既不会获得解脱,也掩盖了自性的本来觉照,乃至于种种妙用。
曾几何时,由于语言交流的不便,和种种误解,藏传佛教当中,普遍认为汉地禅宗就是这样修行的,他们把禅宗叫做“无记和尚见”,简称为“和尚见”,说禅宗就是坐在那里啥都不想,持断灭见的外道法门。
所以呀,他们历来就看不起汉传佛教,不过呢?咱大汉民族有个最大的优点,嘿嘿,您看不起我,那没关系,俺看得起您呀!哎,咱有包容心呀。难怪,就连西天的般若多罗尊者也说:“东土有大乘气象”呢。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第四是灭病,也就是寂灭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如今呀,彻底断除一切烦恼,身心相貌毕竟空无所有,更何况是那些虚妄的六根和六尘,等等境界呢!一切法最终都归于彻底寂灭,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没有寂灭之相,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灭病”,就是寂灭之病。实际上,前三种病,是凡夫和外道的禅病;而寂灭之病,则属于二乘人,甚至包括二乘圣者在内,都还没有超越“灭病”。
是的,一切法本来寂灭,大乘了义经典上,世尊也是如此宣说的。不过,嘿嘿,二乘人呀,把寂灭,就当做寂灭,用寂灭否定了种种不思议妙用,他先要寂灭一切法,然后,就入了涅槃。
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个涅槃,不是真正的圆满觉性之大般涅槃,而是如来在《法华经》当中,所说的“化城”,哎,也就是在成佛之路上,如来方便变化出来的一座城市,给他们暂时休息的地方啊。
而大乘菩萨呢?一切法,在无边妙用之时,就是本来寂灭,而不需要再去寂灭。为啥呢?嘿嘿,菩萨心无所住的缘故,菩萨成就如幻三昧的缘故,菩萨即一切法,而离一切相的缘故啊。
对于大乘菩萨们来说,寂灭就是妙用,妙用就是寂灭,平等平等。菩萨心不染着一切境界的缘故,彻底远离寂灭之病,得入圆满觉性之大般涅槃。
对于修行当中的四种病相,世尊这样小结到: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能够远离四种禅病,就是清净的修行方法;这样修行成就的人,也就是清净的善知识。”
“像这样,离开四种禅病,来观察圆满觉性,就叫做正观;其它的观察方法,叫做邪观。”
哎,咱要想开悟圆满觉性,观察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咋观呢?嘿嘿,远离四种禅病而观呀!
——远离“作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放下一切造作,放弃一切追求,停止对于境界的种种攀缘,坦然直率地修学佛法。
——远离“任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舍弃自以为是的无聊放逸,老老实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无所追求当中,精进无为地求证圆满觉性。
——远离“止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放弃那种不起念头的枯禅;在心念产生的时候,随时明了它的虚妄不实,既不随着念头乱跑,也不需要消灭它。
——远离“灭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不再追求寂灭与涅槃;舍弃二乘境界,常发菩萨清净大愿,愿度一切烦恼众生,愿成就一切清净功德。
说到底,这人哪,只要活着,就不能啥都不做。哎,吃饱了饭,睡好了觉,浑身都是劲儿,嘿嘿,这时啊,咱不学佛修行,就会去胡思乱想,乃至于拼命地造作追求,无聊放纵,等等。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人因无知而造业,困扰在虚妄的生死轮回当中,不能自拔;另一类人因学佛而觉悟,明白了生死轮回的虚妄不实,发起大心,行菩萨道,用慈悲心,自利利他。前者就是芸芸众生,后者就是诸佛菩萨。
还有没有第三类人呢?嘿嘿,有啊!就是咱们这些刚开始学佛的人呀。哎,咱从无知造业当中开始学佛,不同于一般众生;同时呢?咱也还没有具备佛菩萨的功德道力,嘿嘿,革命尚未成功,同修仍需努力呀。
在解答了普觉菩萨所问的前四个问题,即:“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之后,下面两个段落当中,世尊进行了小结,因为,这四个问题非常重要,密切相关于咱的修行。世尊说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各位善男子!那些想要修行的末法时代众生,应当不惜生命地供养善知识,恭敬承事善知识。”
“而且,当善知识愿意与自己接近并往来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应当断…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