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求学,就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一个问题:“使诸众生,求何等人?”的解答。
哎,所谓的“大心”,就是指菩萨心,也叫做大乘心,不仅仅要解脱自己,还要解脱一切众生,为此而发心修行,就叫做大心。虽然已经发心修行,可是,自己不懂,就需要向善知识求学。世尊告诉咱呢,应当向具有正知见的人求学,他们,就是佛教里的善知识。
善知识的特点呢,就是心无所住,不会着相啊!就算是二乘圣者的清净解脱之境界,无作神通等等,他们也不会贪着。因为呢,他们已经开悟清净觉性,至少,到达了本经清净慧菩萨所问章当中,所说的“凡夫随顺觉性”。
不过,在末法时代,咱不能要求善知识完美无瑕,为啥呢?嘿嘿,因为呀,莲花生长在臭泥当中,自然就会带有泥的臭味;菩萨示现在五浊恶世,也要披着这张污浊的人皮呀。是人,就有习气,既有自己宿世的残留习气,也有父母遗传的种种习气,乃至于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习气,等等。
开悟清净觉性,以大智慧的力量,可以顿悟;但是,这种种习气呢?嘿嘿,那就得慢慢来啦,急也急不得呀!哎,“粪去臭味在”,就是说呀,好比一位小朋友,很小,不懂事儿,拉了一泡大便在房间里,恶臭无比。他的母亲呢,哎,赶快撒上点儿灰土,收拾走了。但是呢?房间里还是臭,只好打开窗户通风,好半天,才恢复了空气清新。
哎,母亲把大便一下子就收拾走了,这呀,就好比大智慧的人可以顿悟。悟个啥呢?嘿嘿,没啥,就是清除了如同大便一般的执着心而已呀。同样,房间里的臭味,需要打开窗户,慢慢通风,好久才会恢复空气清新;就好比呀,顿悟清净觉性的人,还需要慢慢降伏习气烦恼,才会逐渐显现清净心。
因此,即便是善知识,也会有一些习气烦恼,乃至于种种过失。但是呢?他们的心,是相当清净的,所以,他们常常赞叹远离欲望的清净梵行;而且,他们不会允许弟子和学生们,故意违犯佛陀的戒律,乃至于种种威仪。
像这样的人,已经开悟清净觉性的善知识,最明确的标志,就是他们放下了名利心,知足常乐;同时,他们应当通达一切大乘法义,随缘地弘法利生。跟随这样的善知识修学佛法,世尊说啊,咱大家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哎,这成佛也太简单了吧?嘿嘿,不明自性,就是众生;若明自性,即如如佛。一旦咱踏踏实实地开悟清净觉性,那就是最初的见性成佛呀。为啥呢?嘿嘿,清净觉性,就是本来佛;除此之外,到哪里去找佛呢!
如果要开悟清净觉性,通常,是需要善知识指点的,因此呀,真正的善知识,非常可贵,需要咱大家格外地敬重与珍惜。所以,世尊说道: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末法时代的众生们,如果能够遇到像这样的善知识,就应当恭敬供养,乃至于把善知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这样的善知识啊,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常常显得清净安详;但是,就算发现,善知识显现出了种种的过失和毛病,弟子的心里呢,也不应当有骄傲和轻慢之心;更何况,像吃穿、钱财、妻子儿女和亲人眷属这些人之常情呢?就更不值得在意了。”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二个问题:“使诸众生,依何等法?”的解答。
哎,“依何等法”呢?嘿嘿,就是要恭敬供养善知识,在成为其弟子以后,就要把善知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呀,在藏传佛教当中,依止金刚上师的时候,要求弟子要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乃至于自己的生命,全身心地供养上师。
不过,历来咱汉传佛教的大德们,并不这样要求弟子,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要求,对于咱极端聪明的大汉民族来说,嘿嘿,太OUT了。
哎,咱大汉民族的佛弟子呢,想法是更为先进的:他想啊,你是善知识,差不多就算是菩萨了吧!那你就得大慈大悲呀,你就得包容我才对呀!哎,你就应该毫无保留地教给我呀!让我开悟,让我得法呀!要不然,你算个狗屁菩萨呀!你算个狗屁善知识啊!
所以,面对着这样智慧发达的弟子们,历代大德菩萨们呀,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哎,大发慈悲心,进行法的平等布施。通常呢,都是宣讲经论,著书立说,以便平等利益当前大众,以及那些难以谋面的后世有缘弟子们。而身边的弟子们呢?嘿嘿,一般哪,他们都觉得师父没啥了不起的,哎,吃的是饭,拉的是屎,既不会上天,也不会入地,而且,知名度还这么低,一点儿光都沾不着,真是跟错人啦,图个啥呀!
在国人的眼里,从来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哎,南传好啊,你看人家南传比丘,瘦瘦的,黑黑的,托着个大钵,安详地走在乞食的路上,多庄严啊!你再看人家藏族喇嘛,胖胖的,憨憨的,一脸灿烂的笑容,多慈悲呀!再看看你们这些和尚们,咋看咋俗气,咋看咋像大陆人,一点儿优雅气质都没有。
所谓的“抟财妻子”,等等,这是指在家善知识的情况。哎,“抟”是指吃饭;“财”是指经营收入;“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作为在家居士大德,也有不少大修行人,也可以开悟清净觉性,等等,那么,就是真正的善知识了,值得咱大家恭敬供养,前往依止修行。
但是,对于出家菩萨来说,这些,是不可以的。无论您有多高的证量,嘿嘿,您要想如此,行,您先舍戒还俗,以后啊,就随您便了。否则,就是破戒的恶僧,绝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各位兄弟姐妹,关于善知识,在没有依止之前,您的眼睛千万要擦亮,仔细反复地观察呀。在依止之后呢?嘿嘿,那就要只见其功德,不见其过失,才行啊。否则的话,对于修法,是不会有任何受益的。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如果各位求学的善男子、善女人,对于已经依止的善知识,无论看到什么过失和毛病,都不会生起罪恶的分别念,都不会失去信心的话,最终就能够成就真正的觉悟,开悟清净觉性,心中的智慧,如花开放,自性光明,照彻十方世界。”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三个问题:“使诸众生,行何等行?”的解答。
哎,究竟“行何等行”呢?嘿嘿,就是要对于已经依止的善知识,毫不动摇地信任。善知识让您咋修行,您就咋修行,丝毫也不怀疑,踏踏实实地照办,坚持下去,必然能够成就。
所谓的“善友”,就是指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识,那就是良师益友,而不论年龄与资历。所谓的“不起恶念”,啥叫“恶念”呢?嘿嘿,就是分别心与执着念呀。哎,在看到了善知识的过失和毛病以后,咱的心呀,要学会如如不动,既不会把那些当做是过失和毛病,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对于善知识的信心。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一切如幻啊!对于善知识来说,既然已经开悟清净觉性,也就明了了一切法如幻。所以呢,他们才以幻修幻,在尘世当中随缘广度众生;行如幻之菩萨行,度如幻之众生,消融如幻之习气,圆满如幻之佛果呀。
而您呢?作为善知识的弟子,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还像普通人一样,深陷在虚妄分别当中,看到啥都当真,听到啥都在意,那还咋修行呢?
反过来,如果咱对于善知识的信心坚定不移,看到善知识的一切示现,都观察为如幻如化,不起虚妄分别心的话,那么,咱的心,也就和善知识的心,逐渐无二无别了。于是,在某个因缘成熟之际,一念之间,咱就能够开悟清净觉性——这,丝毫也离不开善知识的清净加持啊!
此时呢,咱的心,当下就是清净觉性。咱心中的智慧,犹如百花齐放一般,源源不绝;咱心中的自性光明,照耀着无边法界,哎,十方世界的佛国净土,都在其中,都在咱的清净觉性当中啊。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各位善男子!那些善知识们所实证的妙法,应当远离四种禅病。”
——从这里开始,包括后面的几段经文,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四个问题:“使诸众生,除去何病?”的解答。
哎,普觉菩萨问的是,咱大家修行的时候,应当除去哪几种修行之病,也就是所谓的禅病。而世尊的解答呢?并不仅仅局限于咱自己的修行,其中,也包含着对于善知识的观察抉择。就是说呀,咱要用这几种禅病,来观察衡量善知识的真假,有这四种禅病当中的任何一种,就不是善知识,他所觉悟的呢?就不是清净觉性;超越了这四种禅病,其心境当下就是清净觉性,那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啊!
同时呢,咱自己修行的时候,也必须要远离这四种禅病,才能够悟入清净觉性。
那么,到底是哪四种禅病呢?世尊说道: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是哪四种病呢?第一是作病,也就是造作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对于本来心性,进行某种某种的修行,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不是造作修行可以证得的,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作病”,也就是造作之病。啥造作呢?就是“于本心作种种行”呀。比如说,有的老师强调观想,哎,他就教你呀,把心性观想成为某个样子,或者观想成为一团白光,或者观想成为一轮红日,或者观想成为无边的大海,乃至于观想成为佛菩萨的形相,等等,这些是有相的观想。
还有无相的观想,比如说,有的老师,教你把心性观想成为虚空里的一种最原始的能量,没有形象,却无处不在,一切万事万物都由它变化而成,它就是圆满觉性,等等。哎,这个够玄,足以蛊…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