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

  (第十章 普觉菩萨所问章)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前一章当中,由于净诸业障菩萨的请问,以及世尊的慈悲解说,咱们大家了解了四相,也明白了爱憎之心的过患。接下来呢,由普觉菩萨替咱大家,继续向佛请问有关于禅病和善知识的问题。

  

  于是啊,普觉菩萨就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顶礼佛陀的双足;再围绕着佛陀,顺时针绕佛三圈,又回到了原处,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所讲说的,禅修当中的四相之病,实在是畅快人心,让在座的大众们,获得了不曾有过的法益;大家的心识意念之妄想,都荡然无存,获得了极大的安乐与宁静。”

  

  哎,普觉菩萨在这里所说的“禅病”,指的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以及爱憎之心;乃至于“认一切我为涅槃”,是最大的禅病啊。

  所谓的“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其中,“心”是指咱的第六意识思维心;“意”是指咱的第七识意根;“荡然”就是无所牵挂,空旷自在的意思。而所谓的“安隐”,就是指宁静的安乐,这个“隐”字,大有学问,其中包含着宁静、无相等等法义。哎,宁静的喜悦,无相的安乐,才是本性的妙乐呀。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世尊!末法时代的众生,离佛越来越远了,乃至于,一切贤圣大德,都由于各种因缘而隐居修行,难以露面;而邪恶之法呢,却反而越来越兴盛。”

  “那么,应当让一切众生,向什么样的人求学?依止于什么样的法门?实践什么样的修行?在修行当中,除去什么样的禅病?应当怎样发起道心,才能够让那些没有智慧眼的芸芸众生,不会落入邪见当中去呢?”

  

  哎,咱这个时代啊,离佛陀越来越远了;道德与人心呢?也逐渐衰败了。整个人类社会呀,都陷入到了疯狂的欲望当中,肆意杀害生命,以贪图美味;引导男女放纵,而败坏伦理;为了争名夺利,竟互相残杀。人哪,没了人样儿,越来越像动物了;甚至比动物都不如,哎,动物哪有这么多坏心眼儿呀!

  所以,这样的人世间哪,贤圣大德难以住世,不是菩萨们缺少慈悲心,而是呢?因缘条件不具备呀。就算是有一些在世圣贤,通常,也都是隐居修行,而没有弘法的机缘。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已经与出世间法不相应了。

  没错,佛法在世间,但是,佛法虽然在世间,却教人出离世间、超越世间、净化世间,从来不会教人沉溺于世间啊。就佛陀出世的本怀来说,如《法华经》所宣扬,乃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能开佛知见,就已经开始超越世间了,就不会再被欲望、名利等等境界所纠缠,当即就是出世间法呀。

  遗憾的是,实际上,人们已经不太需要它了。人们需要啥呢?嘿嘿,人们最需要的是佛祖保佑他们,能够平安地吃喝玩乐、能够顺利地升官发财、能够健康地玩儿帅哥美女,哎,顺带着也玩玩儿佛学,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尚和博览,瞧瞧,咱多有品呀!

  哎,人们需要的是这个,是符合他们胃口的,被扭曲和变馊了的所谓的佛教文化。

  菩萨圣贤们,会玩这些名堂吗?哎,不是人家不会,而是不肯哪。为啥不肯?嘿嘿,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呀!啥意思呢?就是说呀,如今这些芸芸众生,做坏事的时候呢,扭曲佛法的时候呢?他肆无忌惮,咋痛快咋来;等到了将来受业报的时候呢?嘿嘿,他喊呀,叫呀,不平呀,怨恨呀,害怕呀,痛苦呀,哎,统统都来啦。这叫做众生畏果。

  而菩萨们呢?不等到那个时候,凡是罪恶及不善之因,他就不做;要是善因善法呢,哎,他就量力而行,随缘为之。以免呢?将来遭受业报;同时呢?增长自身功德。这呀,就叫做菩萨畏因。

  

  所谓的“邪法增炽”,就是说呀,邪恶法门越来越兴盛了。为啥呢?嘿嘿,不为啥,人们需要,所以,就大有市场啊。人们为啥需要邪法呢?嘿嘿,能为啥呢?不就是无知嘛。

  当人们沉溺在欲望当中,沉溺在情感当中,沉溺在见解当中,沉溺在“有所得心”当中的时候,他们所招引来的,只能是邪法,这就叫做万法唯心。

  哎,本行业内,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啥意思呢?嘿嘿,就是说呀,做和尚,要想出名,要想弟子多,要想供养多,那是有窍门儿的。啥窍门儿呢?嘿嘿,就是要会演戏呀!咋演呢?

  第一要装神秘,绝不能让人家看透自己,要显得高深莫测才行;

  第二要会耍花样儿,哎,咋也得搞点儿特殊法门,弄俩诀窍、咒语什么的,好亲传给弟子们呀;

  第三要有绝招,哎,弟子们的前世啥情况,你得随口就来才行呀!大脑编辑速度一定要快;

  第四是要有背景,哎,作为大师,您不是观音的弟子,也得是济公的传人吧,要么就是某某佛、某某菩萨再来也行呀;

  第五是要会善巧表达,要语重心长地没事儿就告诉弟子们,哎,师父啊,对于佛法,那是有很深的体悟地,这个,你们现在还不懂;

  第六是要有所树立,哎,扛上一面伟大旗帜,绣上一句鲜明的标语,建立一个看似动人的机构,等等。

  第七是标榜感情,哎,佛法不离世间法呀,人情当中就是妙法呀,所以呢,大家都围绕在师父的周围,其乐融融,亲如一家,这多好哇!最好啊,再有两位漂亮弟子,能够变成贴身小蜜,哎,这就圆满啦。

  

  哎,和尚也罢,非和尚也罢;佛教也罢,其它宗教也罢,自立门户的也罢,如今哪,只要有人敢大张旗鼓地作怪,嘿嘿,就会有人追随,为啥呢?因为呀,无聊空虚的人太多,贪求神异的人太多,无知的人太多。“邪法”就这样在他们的希求之中,而越来越“增炽”了。这就是佛所说的“共业所感”。

  

  那咋办呢?在这样的末法时代,芸芸众生,该怎样寻找善知识,该怎样修行呢?哎,普觉菩萨替咱向佛请问了以下五个问题,咱连带着世尊的解答,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使诸众生,求何等人?”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就是应当向具备正知见的善知识求学。

   第二、“使诸众生,依何等法?”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就是说,应当供养善知识,并依止善知识的教导。

   第三、“使诸众生,行何等行?”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也就是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法门而行,不怀疑善知识,就能够获得成就。

   第四、“使诸众生,除去何病?”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就是应当除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一方面,咱要如此观察善知识;另一方面,咱自己也要如此修行。

  第五、“使诸众生,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就是离相的真实菩提心,能够让咱大家远离邪见执着。

  ——其中,除去四种禅病,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哎,这样呢,本章的内容就有了眉目,按照这五个方面求学善知识,乃至于发心、修行、除去禅病等等,咱哪,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也是可以获得成就的。至少啊,作为“群盲”之一,有了这段经文的指导,咱也能够“不堕邪见”了。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样向佛请法之后呢,普觉菩萨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提前表示谢法。像这样的请法仪轨啊,竟然重复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在普觉菩萨虔诚地请法之后,法缘已经具备,世尊准备说法。所以,世尊告诉普觉菩萨说: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们能够向如来询问如此真实的修行法门,你们的请问,能够布施给一切末法时代的众生,无所畏惧的觉悟之眼,让他们得以成就转凡成圣的解脱之道。”

  “现在,请你们大家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啊,在得到了世尊的赞叹,以及即将说法的允诺之后,普觉菩萨心生欢喜,和在座的大众一起,默然无声,静静地聆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世尊轻舒圆音,这样解答普觉菩萨的提问: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在发起了修学佛法的大心,准备向善知识求学,然后专心修行的时候,他们呀,应当向一切具有正知见的人求学,这些人就是善知识。”

  “什么样的人,叫做正知见人呢?他的心呀,已经不会再执着于事相和法相了,乃至于,连声闻、缘觉的境界,都不会贪着。”

  “虽然有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一些尘劳烦恼,但是,他的心却总是清净的;甚至于,他还会有种种的过失和毛病,但是,他却总是赞叹清净离欲的梵行,也不允许弟子们违犯戒律和威仪。”

  “末法时代的众生,向这样的人…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