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一
(第十章 普覺菩薩所問章)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前一章當中,由于淨諸業障菩薩的請問,以及世尊的慈悲解說,咱們大家了解了四相,也明白了愛憎之心的過患。接下來呢,由普覺菩薩替咱大家,繼續向佛請問有關于禅病和善知識的問題。
于是啊,普覺菩薩就在大衆當中,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頂禮佛陀的雙足;再圍繞著佛陀,順時針繞佛叁圈,又回到了原處,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所講說的,禅修當中的四相之病,實在是暢快人心,讓在座的大衆們,獲得了不曾有過的法益;大家的心識意念之妄想,都蕩然無存,獲得了極大的安樂與甯靜。”
哎,普覺菩薩在這裏所說的“禅病”,指的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以及愛憎之心;乃至于“認一切我爲涅槃”,是最大的禅病啊。
所謂的“心意蕩然,獲大安隱”,其中,“心”是指咱的第六意識思維心;“意”是指咱的第七識意根;“蕩然”就是無所牽挂,空曠自在的意思。而所謂的“安隱”,就是指甯靜的安樂,這個“隱”字,大有學問,其中包含著甯靜、無相等等法義。哎,甯靜的喜悅,無相的安樂,才是本性的妙樂呀。
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世尊!末法時代的衆生,離佛越來越遠了,乃至于,一切賢聖大德,都由于各種因緣而隱居修行,難以露面;而邪惡之法呢,卻反而越來越興盛。”
“那麼,應當讓一切衆生,向什麼樣的人求學?依止于什麼樣的法門?實踐什麼樣的修行?在修行當中,除去什麼樣的禅病?應當怎樣發起道心,才能夠讓那些沒有智慧眼的芸芸衆生,不會落入邪見當中去呢?”
哎,咱這個時代啊,離佛陀越來越遠了;道德與人心呢?也逐漸衰敗了。整個人類社會呀,都陷入到了瘋狂的欲望當中,肆意殺害生命,以貪圖美味;引導男女放縱,而敗壞倫理;爲了爭名奪利,竟互相殘殺。人哪,沒了人樣兒,越來越像動物了;甚至比動物都不如,哎,動物哪有這麼多壞心眼兒呀!
所以,這樣的人世間哪,賢聖大德難以住世,不是菩薩們缺少慈悲心,而是呢?因緣條件不具備呀。就算是有一些在世聖賢,通常,也都是隱居修行,而沒有弘法的機緣。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衆生已經與出世間法不相應了。
沒錯,佛法在世間,但是,佛法雖然在世間,卻教人出離世間、超越世間、淨化世間,從來不會教人沈溺于世間啊。就佛陀出世的本懷來說,如《法華經》所宣揚,乃是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能開佛知見,就已經開始超越世間了,就不會再被欲望、名利等等境界所糾纏,當即就是出世間法呀。
遺憾的是,實際上,人們已經不太需要它了。人們需要啥呢?嘿嘿,人們最需要的是佛祖保佑他們,能夠平安地吃喝玩樂、能夠順利地升官發財、能夠健康地玩兒帥哥美女,哎,順帶著也玩玩兒佛學,顯示一下自己的高尚和博覽,瞧瞧,咱多有品呀!
哎,人們需要的是這個,是符合他們胃口的,被扭曲和變馊了的所謂的佛教文化。
菩薩聖賢們,會玩這些名堂嗎?哎,不是人家不會,而是不肯哪。爲啥不肯?嘿嘿,衆生畏果,菩薩畏因呀!啥意思呢?就是說呀,如今這些芸芸衆生,做壞事的時候呢,扭曲佛法的時候呢?他肆無忌憚,咋痛快咋來;等到了將來受業報的時候呢?嘿嘿,他喊呀,叫呀,不平呀,怨恨呀,害怕呀,痛苦呀,哎,統統都來啦。這叫做衆生畏果。
而菩薩們呢?不等到那個時候,凡是罪惡及不善之因,他就不做;要是善因善法呢,哎,他就量力而行,隨緣爲之。以免呢?將來遭受業報;同時呢?增長自身功德。這呀,就叫做菩薩畏因。
所謂的“邪法增熾”,就是說呀,邪惡法門越來越興盛了。爲啥呢?嘿嘿,不爲啥,人們需要,所以,就大有市場啊。人們爲啥需要邪法呢?嘿嘿,能爲啥呢?不就是無知嘛。
當人們沈溺在欲望當中,沈溺在情感當中,沈溺在見解當中,沈溺在“有所得心”當中的時候,他們所招引來的,只能是邪法,這就叫做萬法唯心。
哎,本行業內,有一句俗話說的好:“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啥意思呢?嘿嘿,就是說呀,做和尚,要想出名,要想弟子多,要想供養多,那是有竅門兒的。啥竅門兒呢?嘿嘿,就是要會演戲呀!咋演呢?
第一要裝神秘,絕不能讓人家看透自己,要顯得高深莫測才行;
第二要會耍花樣兒,哎,咋也得搞點兒特殊法門,弄倆訣竅、咒語什麼的,好親傳給弟子們呀;
第叁要有絕招,哎,弟子們的前世啥情況,你得隨口就來才行呀!大腦編輯速度一定要快;
第四是要有背景,哎,作爲大師,您不是觀音的弟子,也得是濟公的傳人吧,要麼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再來也行呀;
第五是要會善巧表達,要語重心長地沒事兒就告訴弟子們,哎,師父啊,對于佛法,那是有很深的體悟地,這個,你們現在還不懂;
第六是要有所樹立,哎,扛上一面偉大旗幟,繡上一句鮮明的標語,建立一個看似動人的機構,等等。
第七是標榜感情,哎,佛法不離世間法呀,人情當中就是妙法呀,所以呢,大家都圍繞在師父的周圍,其樂融融,親如一家,這多好哇!最好啊,再有兩位漂亮弟子,能夠變成貼身小蜜,哎,這就圓滿啦。
哎,和尚也罷,非和尚也罷;佛教也罷,其它宗教也罷,自立門戶的也罷,如今哪,只要有人敢大張旗鼓地作怪,嘿嘿,就會有人追隨,爲啥呢?因爲呀,無聊空虛的人太多,貪求神異的人太多,無知的人太多。“邪法”就這樣在他們的希求之中,而越來越“增熾”了。這就是佛所說的“共業所感”。
那咋辦呢?在這樣的末法時代,芸芸衆生,該怎樣尋找善知識,該怎樣修行呢?哎,普覺菩薩替咱向佛請問了以下五個問題,咱連帶著世尊的解答,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使諸衆生,求何等人?”
世尊後文的解答是:“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就是應當向具備正知見的善知識求學。
第二、“使諸衆生,依何等法?”
世尊後文的解答是:“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就是說,應當供養善知識,並依止善知識的教導。
第叁、“使諸衆生,行何等行?”
世尊後文的解答是:“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刹”,也就是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法門而行,不懷疑善知識,就能夠獲得成就。
第四、“使諸衆生,除去何病?”
世尊後文的解答是:“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就是應當除去作、止、任、滅四種禅病。一方面,咱要如此觀察善知識;另一方面,咱自己也要如此修行。
第五、“使諸衆生,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世尊後文的解答是:“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這就是離相的真實菩提心,能夠讓咱大家遠離邪見執著。
——其中,除去四種禅病,是本章的中心內容。
——哎,這樣呢,本章的內容就有了眉目,按照這五個方面求學善知識,乃至于發心、修行、除去禅病等等,咱哪,雖然生在末法時代,也是可以獲得成就的。至少啊,作爲“群盲”之一,有了這段經文的指導,咱也能夠“不墮邪見”了。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樣向佛請法之後呢,普覺菩薩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提前表示謝法。像這樣的請法儀軌啊,竟然重複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時,在普覺菩薩虔誠地請法之後,法緣已經具備,世尊准備說法。所以,世尊告訴普覺菩薩說: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們能夠向如來詢問如此真實的修行法門,你們的請問,能夠布施給一切末法時代的衆生,無所畏懼的覺悟之眼,讓他們得以成就轉凡成聖的解脫之道。”
“現在,請你們大家仔細聆聽,如來將要爲大家解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當時啊,在得到了世尊的贊歎,以及即將說法的允諾之後,普覺菩薩心生歡喜,和在座的大衆一起,默然無聲,靜靜地聆聽。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于是,世尊輕舒圓音,這樣解答普覺菩薩的提問:
“各位善男子!末法時代的衆生,在發起了修學佛法的大心,准備向善知識求學,然後專心修行的時候,他們呀,應當向一切具有正知見的人求學,這些人就是善知識。”
“什麼樣的人,叫做正知見人呢?他的心呀,已經不會再執著于事相和法相了,乃至于,連聲聞、緣覺的境界,都不會貪著。”
“雖然有的時候,他也會表現出一些塵勞煩惱,但是,他的心卻總是清淨的;甚至于,他還會有種種的過失和毛病,但是,他卻總是贊歎清淨離欲的梵行,也不允許弟子們違犯戒律和威儀。”
“末法時代的衆生,向這樣的人…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