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世尊對于普覺菩薩的第一個問題:“使諸衆生,求何等人?”的解答。
哎,所謂的“大心”,就是指菩薩心,也叫做大乘心,不僅僅要解脫自己,還要解脫一切衆生,爲此而發心修行,就叫做大心。雖然已經發心修行,可是,自己不懂,就需要向善知識求學。世尊告訴咱呢,應當向具有正知見的人求學,他們,就是佛教裏的善知識。
善知識的特點呢,就是心無所住,不會著相啊!就算是二乘聖者的清淨解脫之境界,無作神通等等,他們也不會貪著。因爲呢,他們已經開悟清淨覺性,至少,到達了本經清淨慧菩薩所問章當中,所說的“凡夫隨順覺性”。
不過,在末法時代,咱不能要求善知識完美無瑕,爲啥呢?嘿嘿,因爲呀,蓮花生長在臭泥當中,自然就會帶有泥的臭味;菩薩示現在五濁惡世,也要披著這張汙濁的人皮呀。是人,就有習氣,既有自己宿世的殘留習氣,也有父母遺傳的種種習氣,乃至于受環境影響所形成的習氣,等等。
開悟清淨覺性,以大智慧的力量,可以頓悟;但是,這種種習氣呢?嘿嘿,那就得慢慢來啦,急也急不得呀!哎,“糞去臭味在”,就是說呀,好比一位小朋友,很小,不懂事兒,拉了一泡大便在房間裏,惡臭無比。他的母親呢,哎,趕快撒上點兒灰土,收拾走了。但是呢?房間裏還是臭,只好打開窗戶通風,好半天,才恢複了空氣清新。
哎,母親把大便一下子就收拾走了,這呀,就好比大智慧的人可以頓悟。悟個啥呢?嘿嘿,沒啥,就是清除了如同大便一般的執著心而已呀。同樣,房間裏的臭味,需要打開窗戶,慢慢通風,好久才會恢複空氣清新;就好比呀,頓悟清淨覺性的人,還需要慢慢降伏習氣煩惱,才會逐漸顯現清淨心。
因此,即便是善知識,也會有一些習氣煩惱,乃至于種種過失。但是呢?他們的心,是相當清淨的,所以,他們常常贊歎遠離欲望的清淨梵行;而且,他們不會允許弟子和學生們,故意違犯佛陀的戒律,乃至于種種威儀。
像這樣的人,已經開悟清淨覺性的善知識,最明確的標志,就是他們放下了名利心,知足常樂;同時,他們應當通達一切大乘法義,隨緣地弘法利生。跟隨這樣的善知識修學佛法,世尊說啊,咱大家就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哎,這成佛也太簡單了吧?嘿嘿,不明自性,就是衆生;若明自性,即如如佛。一旦咱踏踏實實地開悟清淨覺性,那就是最初的見性成佛呀。爲啥呢?嘿嘿,清淨覺性,就是本來佛;除此之外,到哪裏去找佛呢!
如果要開悟清淨覺性,通常,是需要善知識指點的,因此呀,真正的善知識,非常可貴,需要咱大家格外地敬重與珍惜。所以,世尊說道: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複抟財、妻子、眷屬。
“末法時代的衆生們,如果能夠遇到像這樣的善知識,就應當恭敬供養,乃至于把善知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這樣的善知識啊,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常常顯得清淨安詳;但是,就算發現,善知識顯現出了種種的過失和毛病,弟子的心裏呢,也不應當有驕傲和輕慢之心;更何況,像吃穿、錢財、妻子兒女和親人眷屬這些人之常情呢?就更不值得在意了。”
——這是世尊對于普覺菩薩的第二個問題:“使諸衆生,依何等法?”的解答。
哎,“依何等法”呢?嘿嘿,就是要恭敬供養善知識,在成爲其弟子以後,就要把善知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所以呀,在藏傳佛教當中,依止金剛上師的時候,要求弟子要用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乃至于自己的生命,全身心地供養上師。
不過,曆來咱漢傳佛教的大德們,並不這樣要求弟子,爲啥呢?嘿嘿,因爲呀,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樣的要求,對于咱極端聰明的大漢民族來說,嘿嘿,太OUT了。
哎,咱大漢民族的佛弟子呢,想法是更爲先進的:他想啊,你是善知識,差不多就算是菩薩了吧!那你就得大慈大悲呀,你就得包容我才對呀!哎,你就應該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呀!讓我開悟,讓我得法呀!要不然,你算個狗屁菩薩呀!你算個狗屁善知識啊!
所以,面對著這樣智慧發達的弟子們,曆代大德菩薩們呀,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哎,大發慈悲心,進行法的平等布施。通常呢,都是宣講經論,著書立說,以便平等利益當前大衆,以及那些難以謀面的後世有緣弟子們。而身邊的弟子們呢?嘿嘿,一般哪,他們都覺得師父沒啥了不起的,哎,吃的是飯,拉的是屎,既不會上天,也不會入地,而且,知名度還這麼低,一點兒光都沾不著,真是跟錯人啦,圖個啥呀!
在國人的眼裏,從來都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哎,南傳好啊,你看人家南傳比丘,瘦瘦的,黑黑的,托著個大缽,安詳地走在乞食的路上,多莊嚴啊!你再看人家藏族喇嘛,胖胖的,憨憨的,一臉燦爛的笑容,多慈悲呀!再看看你們這些和尚們,咋看咋俗氣,咋看咋像大陸人,一點兒優雅氣質都沒有。
所謂的“抟財妻子”,等等,這是指在家善知識的情況。哎,“抟”是指吃飯;“財”是指經營收入;“妻子”是指妻子和兒女。作爲在家居士大德,也有不少大修行人,也可以開悟清淨覺性,等等,那麼,就是真正的善知識了,值得咱大家恭敬供養,前往依止修行。
但是,對于出家菩薩來說,這些,是不可以的。無論您有多高的證量,嘿嘿,您要想如此,行,您先舍戒還俗,以後啊,就隨您便了。否則,就是破戒的惡僧,絕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各位兄弟姐妹,關于善知識,在沒有依止之前,您的眼睛千萬要擦亮,仔細反複地觀察呀。在依止之後呢?嘿嘿,那就要只見其功德,不見其過失,才行啊。否則的話,對于修法,是不會有任何受益的。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如果各位求學的善男子、善女人,對于已經依止的善知識,無論看到什麼過失和毛病,都不會生起罪惡的分別念,都不會失去信心的話,最終就能夠成就真正的覺悟,開悟清淨覺性,心中的智慧,如花開放,自性光明,照徹十方世界。”
——這是世尊對于普覺菩薩的第叁個問題:“使諸衆生,行何等行?”的解答。
哎,究竟“行何等行”呢?嘿嘿,就是要對于已經依止的善知識,毫不動搖地信任。善知識讓您咋修行,您就咋修行,絲毫也不懷疑,踏踏實實地照辦,堅持下去,必然能夠成就。
所謂的“善友”,就是指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識,那就是良師益友,而不論年齡與資曆。所謂的“不起惡念”,啥叫“惡念”呢?嘿嘿,就是分別心與執著念呀。哎,在看到了善知識的過失和毛病以後,咱的心呀,要學會如如不動,既不會把那些當做是過失和毛病,也不會因此而失去對于善知識的信心。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一切如幻啊!對于善知識來說,既然已經開悟清淨覺性,也就明了了一切法如幻。所以呢,他們才以幻修幻,在塵世當中隨緣廣度衆生;行如幻之菩薩行,度如幻之衆生,消融如幻之習氣,圓滿如幻之佛果呀。
而您呢?作爲善知識的弟子,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還像普通人一樣,深陷在虛妄分別當中,看到啥都當真,聽到啥都在意,那還咋修行呢?
反過來,如果咱對于善知識的信心堅定不移,看到善知識的一切示現,都觀察爲如幻如化,不起虛妄分別心的話,那麼,咱的心,也就和善知識的心,逐漸無二無別了。于是,在某個因緣成熟之際,一念之間,咱就能夠開悟清淨覺性——這,絲毫也離不開善知識的清淨加持啊!
此時呢,咱的心,當下就是清淨覺性。咱心中的智慧,猶如百花齊放一般,源源不絕;咱心中的自性光明,照耀著無邊法界,哎,十方世界的佛國淨土,都在其中,都在咱的清淨覺性當中啊。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各位善男子!那些善知識們所實證的妙法,應當遠離四種禅病。”
——從這裏開始,包括後面的幾段經文,是世尊對于普覺菩薩的第四個問題:“使諸衆生,除去何病?”的解答。
哎,普覺菩薩問的是,咱大家修行的時候,應當除去哪幾種修行之病,也就是所謂的禅病。而世尊的解答呢?並不僅僅局限于咱自己的修行,其中,也包含著對于善知識的觀察抉擇。就是說呀,咱要用這幾種禅病,來觀察衡量善知識的真假,有這四種禅病當中的任何一種,就不是善知識,他所覺悟的呢?就不是清淨覺性;超越了這四種禅病,其心境當下就是清淨覺性,那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啊!
同時呢,咱自己修行的時候,也必須要遠離這四種禅病,才能夠悟入清淨覺性。
那麼,到底是哪四種禅病呢?世尊說道:
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是哪四種病呢?第一是作病,也就是造作之病。”
“如果有人這樣宣揚他的修行方法:我對于本來心性,進行某種某種的修行,就可以得入圓滿覺性。”
“實際上,所謂的圓滿覺性,並不是造作修行可以證得的,因此,如來把這種修行叫做禅病。這樣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識。”
哎,所謂的“作病”,也就是造作之病。啥造作呢?就是“于本心作種種行”呀。比如說,有的老師強調觀想,哎,他就教你呀,把心性觀想成爲某個樣子,或者觀想成爲一團白光,或者觀想成爲一輪紅日,或者觀想成爲無邊的大海,乃至于觀想成爲佛菩薩的形相,等等,這些是有相的觀想。
還有無相的觀想,比如說,有的老師,教你把心性觀想成爲虛空裏的一種最原始的能量,沒有形象,卻無處不在,一切萬事萬物都由它變化而成,它就是圓滿覺性,等等。哎,這個夠玄,足以蠱…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