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惑人心,完全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神秘需求啊。
——但是,諸如此類的各種觀想,作爲方便法門是可以的;不過,要想通過這些觀想,開悟圓滿覺性的話,是做不到的。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咱的心性,本來就是圓滿覺性,並不是通過造作和觀想可以證得的,而且呢?您一觀想,就等于給圓滿覺性蒙上了一層妄想的迷霧,嘿嘿,越觀越遠了。所以說,如來把它叫做“作病”呀。
——哎,有人該說話了:難道,老師教俺觀心也不對嗎?
嘿嘿,那要看咋觀了。如果您的老師,教您把心觀想成爲某個樣子,或者類似于某種境界,等等,這些都屬于作病。
反過來呢,如果像大乘經典所說,“反觀觀自心”,“反聞聞自性”等等,不帶前提條件地,不落概念地,赤裸裸地往內心深處去觀察,離開境界的攀緣,往回“尋找”和“發現”本來的心性,這樣的觀想,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在咱的生活當中,最常見的是執著于外相的造作之病。很多人誤解了菩薩的“叁摩缽提”法門,自己尚未“悟淨圓覺”,就用執著心,整天向外面跑,去“弘法利生”。嘿嘿,他自己不知道,其實啊,他的內心深處,是想要證明自己很行,很了不起:哎呀,我真不得了啊!今天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菩薩呀!
就這樣,這些人被內心的我相所蒙蔽,向外呢?又執著于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哎,執著于有衆生可度,執著于有佛教事業可做,執著于一切事物的成敗過程,等等。看起來,是在弘法利生;其實呢?不過是一場名利欲望的表演罷了。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第二是任病,也就是放任之病。”
“如果有人這樣宣揚他的修行方法:我們如今呀,不需要斷除生死輪回,也不需要求證涅槃解脫;對于涅槃解脫和生死輪回,根本就不要去生起分別念頭;就這樣一切任其自然,也就一切隨順于法性了,就可以得入圓滿覺性。”
“實際上,所謂的圓滿覺性,並不是放任一切就可以證得的,因此,如來把這種修行叫做禅病。這樣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識。”
哎,所謂的“任病”,也就是放任之病,在生活當中很常見。因爲呀,咱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山野隱士、方外高人。哎,這些所謂高人當中,有不少人過著自在放曠、無拘無束的生活,閑看白雲悠悠,旁觀紅塵擾擾,自以爲是無欲無求、無修無證之人。
——您看,他還不曾修行過,竟然直接就到達了無修無證之聖境了。真的嗎?嘿嘿,人家也有騙騙自己的自由嘛。
實際上呢,這些,基本都屬于放任之病。哎,似乎是啥都看破了,啥都想明白了,啥都放下了,啥都不在意了,等等。但是,無明妄想還在,分別執著尚存,對于圓滿覺性啊,嘿嘿,連邊兒都還沒摸著呢。
這些人,只不過是在順著自己的第六意識妄想心,而隨波逐流罷了。當然,通常他們都有著比較高尚的情操和修養,以及種種學問和技藝,都不簡單哪!不過,他們的最大問題,就在于自我滿足,滿足于某種自我的狀態,而無法超越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
那該咋修行呢?嘿嘿,首先,承認自己是一個凡夫;其次,見賢思齊,好好向諸佛菩薩們學習,發菩薩心,學菩提道;再者呢,在無欲無求當中,還應當求證無上正覺之道,精進無爲,無爲精進。
——有人說啦:嗨,那不就變成造作之病了嗎?
嘿嘿,不是造作,是隨緣精進,也是以幻修幻,不肯得少而足啊!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第叁是止病,也就是止息念頭之病。”
“如果有人這樣宣揚他的修行方法:我如今呀,在心裏面徹底止息一切念頭,于是就契入了一切法性本來的寂然平等,就可以得入圓滿覺性。”
“實際上,所謂的圓滿覺性,並不是止息念頭就可以契入的,因此,如來把這種修行叫做禅病。這樣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識。”
哎,所謂的“止病”,就是止息念頭之病,也就是一種停止和息滅念頭的修行方法。
——有人說啦,這修行方法沒錯呀!不就是那個“奢摩他”嘛!
嘿嘿,各位兄弟姐妹,這就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呀!
差在哪兒呢?首先,本經當中“奢摩他”的修行,是以“悟淨圓覺”爲前提的,是悟後實修的修證方法;其次,“奢摩他”法門當中,並不僅僅是止息妄念,更爲重要的是“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也就是說,在止息妄念的同時,心念澄清了,自己卻不肯停留在息念的境界上面,而是要自然發起覺照的智慧——這就是“觀”。哎,止觀不二,一體雙運,才是修行的正路啊。
“止病”則不然,它就是一味地止息念頭,最終到達了一個“一切性寂然平等”的枯禅境界。第六意識心,被死死按住了,不再起念頭,最終,會證入外道的“無想定”,既不會獲得解脫,也掩蓋了自性的本來覺照,乃至于種種妙用。
曾幾何時,由于語言交流的不便,和種種誤解,藏傳佛教當中,普遍認爲漢地禅宗就是這樣修行的,他們把禅宗叫做“無記和尚見”,簡稱爲“和尚見”,說禅宗就是坐在那裏啥都不想,持斷滅見的外道法門。
所以呀,他們曆來就看不起漢傳佛教,不過呢?咱大漢民族有個最大的優點,嘿嘿,您看不起我,那沒關系,俺看得起您呀!哎,咱有包容心呀。難怪,就連西天的般若多羅尊者也說:“東土有大乘氣象”呢。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
“第四是滅病,也就是寂滅之病。”
“如果有人這樣宣揚他的修行方法:我如今呀,徹底斷除一切煩惱,身心相貌畢竟空無所有,更何況是那些虛妄的六根和六塵,等等境界呢!一切法最終都歸于徹底寂滅,就可以得入圓滿覺性。”
“實際上,所謂的圓滿覺性,並沒有寂滅之相,因此,如來把這種修行叫做禅病。這樣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識。”
哎,所謂的“滅病”,就是寂滅之病。實際上,前叁種病,是凡夫和外道的禅病;而寂滅之病,則屬于二乘人,甚至包括二乘聖者在內,都還沒有超越“滅病”。
是的,一切法本來寂滅,大乘了義經典上,世尊也是如此宣說的。不過,嘿嘿,二乘人呀,把寂滅,就當做寂滅,用寂滅否定了種種不思議妙用,他先要寂滅一切法,然後,就入了涅槃。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個涅槃,不是真正的圓滿覺性之大般涅槃,而是如來在《法華經》當中,所說的“化城”,哎,也就是在成佛之路上,如來方便變化出來的一座城市,給他們暫時休息的地方啊。
而大乘菩薩呢?一切法,在無邊妙用之時,就是本來寂滅,而不需要再去寂滅。爲啥呢?嘿嘿,菩薩心無所住的緣故,菩薩成就如幻叁昧的緣故,菩薩即一切法,而離一切相的緣故啊。
對于大乘菩薩們來說,寂滅就是妙用,妙用就是寂滅,平等平等。菩薩心不染著一切境界的緣故,徹底遠離寂滅之病,得入圓滿覺性之大般涅槃。
對于修行當中的四種病相,世尊這樣小結到: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能夠遠離四種禅病,就是清淨的修行方法;這樣修行成就的人,也就是清淨的善知識。”
“像這樣,離開四種禅病,來觀察圓滿覺性,就叫做正觀;其它的觀察方法,叫做邪觀。”
哎,咱要想開悟圓滿覺性,觀察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咋觀呢?嘿嘿,遠離四種禅病而觀呀!
——遠離“作病”的緣故,咱的心應當放下一切造作,放棄一切追求,停止對于境界的種種攀緣,坦然直率地修學佛法。
——遠離“任病”的緣故,咱的心應當舍棄自以爲是的無聊放逸,老老實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無所追求當中,精進無爲地求證圓滿覺性。
——遠離“止病”的緣故,咱的心應當放棄那種不起念頭的枯禅;在心念産生的時候,隨時明了它的虛妄不實,既不隨著念頭亂跑,也不需要消滅它。
——遠離“滅病”的緣故,咱的心應當不再追求寂滅與涅槃;舍棄二乘境界,常發菩薩清淨大願,願度一切煩惱衆生,願成就一切清淨功德。
說到底,這人哪,只要活著,就不能啥都不做。哎,吃飽了飯,睡好了覺,渾身都是勁兒,嘿嘿,這時啊,咱不學佛修行,就會去胡思亂想,乃至于拼命地造作追求,無聊放縱,等等。
這個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人因無知而造業,困擾在虛妄的生死輪回當中,不能自拔;另一類人因學佛而覺悟,明白了生死輪回的虛妄不實,發起大心,行菩薩道,用慈悲心,自利利他。前者就是芸芸衆生,後者就是諸佛菩薩。
還有沒有第叁類人呢?嘿嘿,有啊!就是咱們這些剛開始學佛的人呀。哎,咱從無知造業當中開始學佛,不同于一般衆生;同時呢?咱也還沒有具備佛菩薩的功德道力,嘿嘿,革命尚未成功,同修仍需努力呀。
在解答了普覺菩薩所問的前四個問題,即:“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之後,下面兩個段落當中,世尊進行了小結,因爲,這四個問題非常重要,密切相關于咱的修行。世尊說道: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各位善男子!那些想要修行的末法時代衆生,應當不惜生命地供養善知識,恭敬承事善知識。”
“而且,當善知識願意與自己接近並往來的時候,自己的心裏,應當斷…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