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上面說得很清楚:“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毫無疑問,必有成就啊!不過,那得是老實人,踏踏實實,持之以恒的人,才會有相應的收獲。

  直到如今,我自己也還不具備安居修行的條件,主要,還是自己的修行之心,不夠堅固的緣故吧;其次呢,事緣也的確還沒有能夠放下,所以呀,還是在聞思修。包括寫作本文在內,都屬于“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即便如此,每學習一遍經文,尤其是像《圓覺經》這樣的大乘了義經典,其收益,都是不可思議的。哎,在佛法陽光的照耀下,煩惱日漸微薄,身心自然安樂呀。

  

  下面,對于那些具備了上述叁個修行條件的人,該如何安居修行此圓覺法門呢?咱仔細聆聽世尊的講解: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像這樣的,想要修行的大乘根性衆生,如果沒有了其它事務因緣的話,就應當建立專修道場,按照如下叁種期限,來結期實修:如果是長期,就定在一百二十天;如果是中期,就定在一百天;如果是下期,就定在八十天。”

  “在此期間內,專心安住道場,清淨修行。”

  

  哎,這是世尊哪,給咱大家製定的安居期限,分別是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和八十天。

  ——爲啥要安居專修呢?

  嘿嘿,因爲呀,咱大家,乃至于一切衆生的心,都非常散亂而渾濁,妄念紛飛。就好比一桶黃河水似地,哎,打上來以後,太渾濁,沒法喝,需要靜靜地沈澱,加上點兒明礬之類的東西,幾天以後,泥土幾乎都沈到了最下層,上面就是清水,可以輕輕地舀出來,燒開飲用了。

  咱的散亂心呢,也是同樣的道理。哎,需要長時間的沈澱,妄想才會逐漸平息。妄想平息之後,清淨心就顯現了,哎,咱就發現,它呀,本來就具有種種智慧和功德,于是,咱就可以妙用它了。哎,用它來開悟淨圓覺心,用它來成就圓滿覺性,乃至于用它來利益衆生,同證菩提道,等等。

  ——哎,一切修行的基礎,就是平息妄想,而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專門修行才能夠做到的。

  那麼,戒律呢?難道,戒律不是更爲基礎嗎?嘿嘿,所謂的戒律,就在于止惡行善,減少咱大家的攀緣心,放下虛妄追求,等等。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平息妄想,所以呀,戒律,是基礎的基礎。

  

  那麼,在這叁期的修行當中,咱該做些啥呢?世尊開示到: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叁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叁七日,一向攝念。

  

  “如果佛陀還在人世的時候,安居的人,就應當以端正的心,來思維佛陀的教誨和恩德,以便得到佛陀的加持。”

  “如果是佛陀滅度以後,安居的人,應當布置安放佛像,面對著佛像進行觀想,讓自己的心,生起端正的念頭,就如同佛陀還常住在人間一樣,思維佛陀的教誨和恩德。”

  “同時,在佛像周圍,應當布置懸挂彩幡、鮮花等等,進行供養;並在叁七二十一天當中,一邊稱念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一邊進行禮拜,忏悔自己的習氣和罪業,祈求諸佛慈悲加持。”

  “在這個忏悔的過程當中,如果出現了種種祥瑞境界的話,安居的人,就會感到身心輕松安樂。”

  “二十一天之後,應當收攝心念,專注地進行禅修。”

  

  哎,在所有的實修之前,通常啊,世尊都要求弟子們,先進行二十一天的禮佛忏悔,在“遇善境界”之後,就說明,心比較清淨了,再來禅修,效果比較好。

  所謂的“遇善境界”,就是指在睡夢當中,或者是禅坐當中,見到了佛菩薩爲自己摸頂、贊歎、放光、授記,或者是見到了淨土、蓮花、法器,等等吉祥之物。

  不過,這個事兒啊,只能是無意當中“遇”到的才可以,不可以是求來的。因爲呀,凡是求來的,幾乎都是鬼神魔怪的變現,哎,您有所求,鬼怪就會有所回應,嘿嘿,正好啊,把您收入門下,培養成爲一個著相的小鬼怪。

  

  關于安居的方式和發心,世尊繼續給咱開示: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

  

  “如果時間湊巧,正好趕上了農曆四月十五開始的,爲期叁個月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的結夏安居,那麼,就應當結中期或者長期,把夏叁月包含在內。同時呢,不必拘泥于聲聞律法,而應當進行大乘菩薩的清淨安居;心中遠離聲聞人的自度境界,也不必像比丘安居一樣集衆共修,而是要不牽挂弟子們才對。”

  

  哎,所謂的“叁月安居”,也叫做“夏叁月安居”,簡稱“結夏”,是佛陀在聲聞戒律當中,爲出家僧團製定的集衆、結界、共修之法,是有所“系屬”的,就是說要系屬于清淨的結界範圍,不能隨意離開;系屬于比丘或者比丘尼戒律,如法竭磨;系屬于僧團,隨衆共修,等等。

  而《圓覺經》當中的安居則不必如此拘泥,只要是發了菩薩心的人,都可以安居實修,不論僧俗。其關鍵呢,在于“當爲清淨菩薩止住”,也就是依止于清淨的菩薩大願,依止于菩提心,乃至于,如下文所說,依止于清淨實相和平等性智。

  所謂的“心離聲聞,不假徒衆”,就是說呀,依據《圓覺經》而安居實修的菩薩們,既不要像聲聞人那樣貪住清淨境界,也不應當牽挂弟子們,而應當以自修爲主。實際上,一旦到了禅修的階段,獨自修行是最常見的方式,也是最恰當的方式。爲啥呢?

  ——嘿嘿,免得互相幹擾啊!哎,叁世諸佛,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都是獨自禅修的。當然,對于初學者來說,能夠有老師指導,固然是最好了,不過,真正合格的老師,可遇而不可求呀。

  那咋辦呢?咱該咋修行呢?哎,就按照世尊的講解,咱哪,完全可以依止于《圓覺經》而獨自進行安居實修。這時,佛陀就是咱的老師,經文,就是咱的老師呀。

  

  在這樣的安居開始的時候,咱哪,首先應當發願,所以,世尊告訴咱: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到了安居開始的那一天,就要在佛像面前,這樣發願說:”

  “世尊啊!我比丘某某,或者我比丘尼某某,或者我優婆塞(男居士)某某,再或者我優婆夷(女居士)某某,奉行大乘菩薩道,實修寂滅離相之妙行,願同諸佛菩薩們一起,契入清淨實相,並得以安住;但願以廣大的圓滿覺性,作爲我的清淨道場,但願我的身心得以安居平等性智,而不依賴于任何外境,因爲,大涅槃就是我的本來自性,它沒有任何牽挂和歸屬的緣故。”

  “如今,我恭敬地請您爲我作證明,但願我不依止于聲聞境界,而能夠和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大菩薩們一起,共同進行叁月安居。爲了修證菩薩無上妙覺之大因緣的緣故,不牽挂弟子和親友們,進行安居實修。”

  

  哎,這就是咱大家安居一開始的“安居發願文”。不管做啥事情,都需要有目標,修行也是一樣,雖然不應該執著追求,但是,目標不可缺少。否則的話,有人問您修行修啥呢?嘿嘿,您回答說不知道,那不就是盲修瞎練嘛。

  所謂的“某甲”,就是稱呼自己的名字,相當于現在的“某某”,比如說,假如是我安居的話,就應當面對著佛像發願說:“我比丘超然,等等”。

  啥叫做“踞菩薩乘”呢?嘿嘿,這個“踞”呀,是指老虎、獅子的蹲坐,用在這裏真是形象極了!哎,咱大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如同虎踞龍盤一般,無比地自信與威猛啊!所以呀,古時候的得道高僧,大菩薩們,那氣象也不同凡響,比如慧思禅師,人稱是“牛行象步”,嘿嘿,老牛雖然走得慢,可步子紮實呀!一步一個腳印。大象走得也不快,可它不急不亂,平穩而有力呀!哎,一位邁著方步,安詳、自信而有力的大德,就從這四個字裏面,栩栩如生地站在了咱的面前。

  所謂的“伽藍”,本來是指大衆和合修行的場所,通常指寺院等地方。但是呢,《圓覺經》的安居,不拘泥于場所,因爲,無處不是廣大的圓滿覺性啊!哪裏不可以安居修行呢!雖然如此,作爲初學者,咱大家還是需要選擇安靜的地方,才適合安居禅修呀。

  啥叫做“平等性智”呢?哎,那就是咱的“我執”逐漸消融了以後,所顯現出來的,本來的平等智慧,也就是那個,觀察一切都平等如幻的平等心呀。

  依據經教所說,佛陀有四種智慧,超越于凡夫,同時也來源于凡夫的修行,轉變八識心所成就。其中,咱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開始了轉變,哎,第六意識心,通過思維觀察法義,逐漸轉變成爲“妙觀察智”,也就是分別明了而不執著的一種妙智慧;第七識俱生我執,通過看破我相和我執,逐漸轉變成爲“平等性智”,也就是等觀一切的平等智慧。

  等到咱證得初地以上聖果了以後呢,咱的第八識,通過破除無明,而轉變成爲佛陀的“大圓鏡智”,哎,觀察一切,無不是清淨而圓滿;咱的前五識,所謂的“眼、耳、鼻、舌、身”,通過破除無明,而轉變成爲佛陀的“成所作智”,哎,所有的願望,都能夠自然成就,嘿嘿,那真是不可思議呀!

  所以呢?咱大家應該明白,咱在因地修行,主要是從第六意識的思維心,以及第七識的我執入手,這是咱能夠把握的契入點。哎,其中,運用正思維,對于經教進行聞思修,逐漸把咱的第六意識轉變成爲“妙觀察智”,可以說,是最初的修行下手處。因爲呀,第七識當中的我執,不容易被觀察到,而第六意識心,則比較容易把握一些。

  也正因爲如此,世尊在前面教咱大家,如果沒有條件安居的話,就應當對于《圓覺經》的經文,進行“隨分思察”的聞思修了。

  

  所謂的“涅槃自性無系屬故”,如同咱前面所說,聲聞人安居是“有系屬”的,就是說要系屬于清淨的結界範圍,系屬于比丘或者比丘尼的戒律,系屬于僧團。而大乘菩薩行者,則不在此列,因爲,以大乘智慧來觀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即是涅槃,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牽挂和歸屬呀!

  所以呢,《圓覺經》的大乘安居法門,也不需要系屬于任何外在境界,而是應當爲了成就無上妙覺的緣故,發起廣大心,與諸佛菩薩們,在無邊法界當中安居實修,不牽挂任何弟子,或者是親朋好友,等等。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對于這樣的安居實修,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這就叫做菩薩乘的修行人,示現安居的方式。在叁期安居的期限滿了以後,菩薩們可以隨意出行,而沒有其它約束了。”

  

  哎,所謂的“隨往無礙”,是相對于聲聞人夏安居之後,如果要出行的話,新學比丘應當叁人結伴出遊,以便相互提醒照應,免得違犯戒律和威儀,等等。而依止《圓覺經》安居的菩薩們呢,因爲發心廣大的緣故,智慧超勝的緣故,哎,信心百倍地“踞菩薩乘”嘛,所以呢,就沒有這樣的約束了,即便獨來獨往,也未嘗不可呀。

  

  關于在安居當中,如何修行,下面,世尊給咱進一步開示: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末法時代的修行衆生們,爲了求證菩薩道,而進入叁期安居實修的話,那麼,在他們所實修法門之外,一切不宜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哎,所謂的“非彼所聞一切境界”,是啥意思呢?

  ——嘿嘿,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咱大家不曾從世尊和善知識那裏聽聞過的,與咱所實修的法門,無關的那些境界和內容,當然,也包括本經所不曾講述過的其它修行境界。就算它們是佛法,但是,只要與咱自己所實修的法門無關,就不可取。

  第二個方面呢,就是指禅修當中的魔境和幻覺,等等,必須要予以舍棄。關于這方面,《楞嚴經》和《童蒙止觀》講得比較清楚,大家可以參考學習。哎,一旦進入了禅修,就可能會出現種種境界,依據經教所說,禅定當中的所有境界,乃至于佛菩薩來啦,見光、聞香等等,都是幻覺,都是咱的習氣所變現的,所以呀,都不應當證取。甚至,也不需要去觀察它,哎,您就把它看作是虛空花,就OK啦,“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呀。

  降魔的最好方法是啥呢?嘿嘿,那就是不予理睬。降伏生活當中的那些是非人也是一樣,哎,您不理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一開口,您就客客氣氣地,禮貌地隨時准備和他道別,找個借口離開,也不要瞧不起他,人人都有習氣嘛。嘿嘿,他就算再糾纏也沒意思了。

  最關鍵的,就是咱呀,已經明白了,咱自己的身心本來如幻,這個身體固然可以被毀壞,咱的想法也可以被閱曆所改變,可是,心性是不會被啥東西所破壞的,它,不生也不滅,雖有無邊妙用而無形無相。咱修行呢,就是要完全地明了它,圓滿地實證它。除此之外呢?嘿嘿,都是魔境呀。

  至于身體呢?反正早晚要壞,善用善養,實在不行,就隨它去吧。哎,咱中華民族的聖人,老聃先生——老子就說過:“吾有大患,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佛陀呢,也說過類似的一段話,《佛遺教經》雲:“此是應舍罪惡之物,假名爲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哎,中外聖人,所見略同啊。

  有了這樣的觀察智慧,咱哪,在禅修當中,無論遇到啥境界,哎,咱已然放下身心執著,自然也就不會貪取美好境界,或者是害怕恐怖的境界了。這樣呢,魔境和幻覺,就會自生自滅了。

  

  到此爲止,世尊圓滿解答了,圓覺菩薩的第一個問題:“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哎,關于安居的具體方法,咱都清楚了。

  下面呢,世尊將要解答,圓覺菩薩的第二個問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也就是叁種觀法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哎,咱哪,就隨著世尊,來進入安居當中,叁個法門的實修吧: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