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內容摘要:以佛陀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爲原則,本文從五個方面,對我國佛教教育之定義、方法、現況、時代使命與挑戰,及其推展與未來瞻望,進行了檢討與分析,認爲佛教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與考驗;人才的培育,成爲廿一世紀佛教教育的重大任務與神聖使命,強調以曆史爲鑒,結合當前實際,以傳統佛教教育爲根基,吸收學院式教育之優點,以建構現代化之佛教教育,並圍繞此主題,提出全方位之教育理念方針、改善辦學模式與課程設計、充實課題研究、增強師資,並引入現代化之教育手段等建議,以期重建與時並進、契理契機的佛教教育製度與解行合一的理想修學模式。

  關鍵詞: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 廿一世紀 人才培育 現代化佛教教育 解行合一

  前言

  “教育”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 “引出”。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保證人類延續、促進人類及社會發展等;概括而言──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曾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就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達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見。

  佛陀于菩提樹下成道後,指出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陀因此而住世四十九年,廣宣教化,目的是爲了教育衆生開發真如自性,破迷去執,從而獲得解脫自在的人生。

  在許多經典裏都具體提到過佛陀的教育目的;《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一件特別的大事就是要使衆生斷除一切煩惱,獲得出世的智慧。這是佛陀教育最獨特的地方,是其他教育家所不能及的;因爲其他教育家只能使人獲得世間一般的知識和修養,佛陀卻要使人獲得徹底解脫的智慧。《大日經疏》卷九曰:佛陀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衆生都獲得沒有負擔的知識和真正的智慧。《心地觀經》卷二亦說:佛陀教育衆生是爲了啓發衆生無窮的心靈寶藏。佛陀不但善于教化衆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經》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要我們反求諸己,這才是最高的教育。

  佛陀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乃至無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範,其實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舉凡世間一切的知識、德性、思想、技能,都可總攝于佛陀的教育範圍之內。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舉止品德的修養,是爲“戒學”;次重身心的調禦,名爲“定學”;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即爲“慧學”。佛陀不但善于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緣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攝法、四悉檀等法門,其教育特別注重教材及教學法,即所謂的應病與藥,觀機逗教。

  佛陀的教育方法靈活巧妙,而且有教無類。它針對衆生的根機,而施與各種權巧教育,或“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或“以古證今的啓發教育”,或“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無非爲給予弟子鼓勵與期許。所以說:“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是成佛作祖的教育。”佛陀是最好的老師,他具備了最優秀的教育家的素質,一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他那裏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

  因此,筆者認爲,作爲佛陀的追隨者,無論是行者或學者,欲續佛慧命,欲將佛陀偉大之教法流傳于後世並發揚光大,當前之要務,即是重新確認佛教教育的意義、價值與定位,承擔時代使命,努力建設佛教事業,迎接社會的挑戰,開拓未來,利濟社會,造福人群。是故,就當前佛教教育工作實況所需,作檢討性之省思與建言,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佛教教育之定義

  佛教教育的定義何在?佛教教育基本包含兩個層面;從廣義來看,佛教教育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轉染爲淨,斷惑證真,超凡入聖;整個佛教的義理,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從初發心到成佛,整個曆程都必須由佛教教育來引導。其中戒、定、慧叁學是根本的教育內容;社會各界──九法界衆生是根本的教育對象;指導行者通過聞、思,進而修,是根本的教育過程;應機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佛教教育是佛學知識的傳授。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使學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論,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種佛學知識是基本教育內容;特定的某類學生是基本的教育物件;側重于聞、思是基本的教育過程;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的教育手段達成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可以說,當前全國各種大小佛學院所進行的佛學知識教育,即屬于狹義的佛教教育。

  此中的界限劃分並厘清以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標最起碼包含兩個:終極目標――成佛;階段目標――掌握某些佛學知識。從二者的關系來看,廣義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狹義的佛教教育則是佛教教育的基礎。如果不能分清這個差別,將廣義的佛教教育和狹義的佛教教育混爲一談,生硬地將廣義佛教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強加到狹義佛教教育之上,便會引起教育措施執行上的混亂。

  佛教教育的定義清晰了,再來檢討佛教教育現時的困境與難題,然後擬出改革、發展的方法與方向,才可能成功地落實推行。

  二、佛教教育的方法論

  佛教教育之方法爲何

  從教學方法來說,佛陀主張契理契機;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佛陀對他的學生可以說是了若指掌,完全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智力差異、個人專長等,故能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佛陀把教育對象分爲叁等,上等即是菩薩乘,中等即是聲聞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實相,以同體大悲之心,舍己爲人,甯願自己下地獄,只願衆生得離苦。這種人叫做菩薩,佛陀爲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攝”等菩薩乘的教育。中等人認識到眼前一切都是虛假不實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時時緊逼,因而就對人世生起厭離心,要求解脫人生的痛苦。佛陀爲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給他們施以“四谛”、“十二因緣”等聲聞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希望積德行善以求得福報。佛陀爲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在教學態度上,佛陀始終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佛陀反複強調,佛就在我們心中,心外無佛可得;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心中本有的潛能(佛性),走向大自在、大解脫的境地。從這一哲學基礎出發,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佛陀提倡啓發式的教學原則,他總是循循善誘,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開發,是學生們主動學習、思考的結果。老師的作用表現在啓發和誘導上,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爲前提,學生的自覺學習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

  由此可見,佛教不僅是宗教,而且是教育;是一種教人覺悟的教育;教育是全人類共同的、永恒的需要。因此,佛化教育的推行,正切合時代、社會之所需;佛教學院的興辦,除了以佛學爲主,並增設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課程之外,其他課程則與一般學校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同時,更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善根深培,將來成爲真正德才兼備的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叁、佛教教育現況之檢討

  佛教教育工作,事關佛教人才的培養,關系佛教百年大計。衆所周知,中國大陸地區的佛教界和學術界至今依然存在著「叁資危機”:師資斷層,資金短缺,資料匮乏。從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複算起,大陸佛教教育在“文革”後已經曆二十余載。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亦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種種的不足。目前大陸佛學院辦學品質普遍偏低。首先,在生源的素質上普遍較差;其次教學品質不足,由于師資的缺乏及不穩定,以至于許多課程只能視師資而定,無法按照教學大綱進行開課;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仍然采取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啓迪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無法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研究的興趣。

  而在師資方面的問題尤爲嚴重,首先,在素質上,許多任教的老師都是剛畢業的佛學院學生,其本身的專業不夠成熟,知識還沒有經過消化與提升,所以往往照本宣科、毫無新意;其次,在知識的廣度上缺乏,對佛法的整體把握與外學知識均不足,因此授課時不能觸類旁通;以致在講課方法上普遍不規範,自身又沒有接受過授課方法的訓練,所以講課時很難生動活潑而吸引學生。

  此外,在辦學形式上,從全國佛學院的體系來看,存在著嚴重各自爲政的現象,遍地開花“小而不全”式佛學院,到處皆是,並沒有按照高、中、低叁級來進行辦學;在課程設置上,亦沒有側重,教學設施和教學水准無法與海外同類院校相比,以至于許多學僧無法受到系統的教育;在辦學體製上,只片面仿效世俗學校之學製和師生職銜待遇,造成非僧非俗之政策導向,“學修一體”和“寺院管理叢林化”得不到製度上的保證。因此,整體而言,目前全國佛教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仍無法與社會普通高校教育接軌,就更談不上與國際佛學研究接軌了。

  與此同時,教內有些長老缺乏全局觀念和未來眼光,對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例如對佛教教育事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遠遠少于用在修廟、塑像、開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們對電化教學、電腦運用、建立佛教網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學資源;二十多年來全國各級佛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卻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高層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學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擔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對廣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亦不夠重視,更缺對居士骨幹的專門培訓。

  在佛教界的各級崗位上,大量…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