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内容摘要:以佛陀觉悟的教育(“觉之教育”)为原则,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我国佛教教育之定义、方法、现况、时代使命与挑战,及其推展与未来瞻望,进行了检讨与分析,认为佛教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人才的培育,成为廿一世纪佛教教育的重大任务与神圣使命,强调以历史为鉴,结合当前实际,以传统佛教教育为根基,吸收学院式教育之优点,以建构现代化之佛教教育,并围绕此主题,提出全方位之教育理念方针、改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计、充实课题研究、增强师资,并引入现代化之教育手段等建议,以期重建与时并进、契理契机的佛教教育制度与解行合一的理想修学模式。

  关键词:觉悟的教育(“觉之教育”) 廿一世纪 人才培育 现代化佛教教育 解行合一

  前言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 “引出”。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及社会发展等;概括而言──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方向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达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

  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后,指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陀因此而住世四十九年,广宣教化,目的是为了教育众生开发真如自性,破迷去执,从而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

  在许多经典里都具体提到过佛陀的教育目的;《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件特别的大事就是要使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获得出世的智慧。这是佛陀教育最独特的地方,是其他教育家所不能及的;因为其他教育家只能使人获得世间一般的知识和修养,佛陀却要使人获得彻底解脱的智慧。《大日经疏》卷九曰:佛陀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获得没有负担的知识和真正的智慧。《心地观经》卷二亦说:佛陀教育众生是为了启发众生无穷的心灵宝藏。佛陀不但善于教化众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经》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要我们反求诸己,这才是最高的教育。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无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其实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举凡世间一切的知识、德性、思想、技能,都可总摄于佛陀的教育范围之内。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举止品德的修养,是为“戒学”;次重身心的调御,名为“定学”;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即为“慧学”。佛陀不但善于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缘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摄法、四悉檀等法门,其教育特别注重教材及教学法,即所谓的应病与药,观机逗教。

  佛陀的教育方法灵活巧妙,而且有教无类。它针对众生的根机,而施与各种权巧教育,或“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或“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或“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无非为给予弟子鼓励与期许。所以说:“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是成佛作祖的教育。”佛陀是最好的老师,他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的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那里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无论是行者或学者,欲续佛慧命,欲将佛陀伟大之教法流传于后世并发扬光大,当前之要务,即是重新确认佛教教育的意义、价值与定位,承担时代使命,努力建设佛教事业,迎接社会的挑战,开拓未来,利济社会,造福人群。是故,就当前佛教教育工作实况所需,作检讨性之省思与建言,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佛教教育之定义

  佛教教育的定义何在?佛教教育基本包含两个层面;从广义来看,佛教教育是一种觉悟的教育(“觉之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转染为净,断惑证真,超凡入圣;整个佛教的义理,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从初发心到成佛,整个历程都必须由佛教教育来引导。其中戒、定、慧三学是根本的教育内容;社会各界──九法界众生是根本的教育对象;指导行者通过闻、思,进而修,是根本的教育过程;应机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佛教教育是佛学知识的传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论,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种佛学知识是基本教育内容;特定的某类学生是基本的教育物件;侧重于闻、思是基本的教育过程;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达成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可以说,当前全国各种大小佛学院所进行的佛学知识教育,即属于狭义的佛教教育。

  此中的界限划分并厘清以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标最起码包含两个:终极目标――成佛;阶段目标――掌握某些佛学知识。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广义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狭义的佛教教育则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如果不能分清这个差别,将广义的佛教教育和狭义的佛教教育混为一谈,生硬地将广义佛教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强加到狭义佛教教育之上,便会引起教育措施执行上的混乱。

  佛教教育的定义清晰了,再来检讨佛教教育现时的困境与难题,然后拟出改革、发展的方法与方向,才可能成功地落实推行。

  二、佛教教育的方法论

  佛教教育之方法为何

  从教学方法来说,佛陀主张契理契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佛陀对他的学生可以说是了若指掌,完全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个人专长等,故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佛陀把教育对象分为三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即是声闻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这种人叫做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的教育。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因而就对人世生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在教学态度上,佛陀始终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佛陀反复强调,佛就在我们心中,心外无佛可得;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心中本有的潜能(佛性),走向大自在、大解脱的境地。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佛陀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他总是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是宗教,而且是教育;是一种教人觉悟的教育;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永恒的需要。因此,佛化教育的推行,正切合时代、社会之所需;佛教学院的兴办,除了以佛学为主,并增设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则与一般学校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善根深培,将来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佛教教育现况之检讨

  佛教教育工作,事关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佛教百年大计。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地区的佛教界和学术界至今依然存在著「三资危机”:师资断层,资金短缺,资料匮乏。从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算起,大陆佛教教育在“文革”后已经历二十余载。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亦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种种的不足。目前大陆佛学院办学品质普遍偏低。首先,在生源的素质上普遍较差;其次教学品质不足,由于师资的缺乏及不稳定,以至于许多课程只能视师资而定,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开课;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无法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而在师资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首先,在素质上,许多任教的老师都是刚毕业的佛学院学生,其本身的专业不够成熟,知识还没有经过消化与提升,所以往往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其次,在知识的广度上缺乏,对佛法的整体把握与外学知识均不足,因此授课时不能触类旁通;以致在讲课方法上普遍不规范,自身又没有接受过授课方法的训练,所以讲课时很难生动活泼而吸引学生。

  此外,在办学形式上,从全国佛学院的体系来看,存在着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遍地开花“小而不全”式佛学院,到处皆是,并没有按照高、中、低三级来进行办学;在课程设置上,亦没有侧重,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准无法与海外同类院校相比,以至于许多学僧无法受到系统的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只片面仿效世俗学校之学制和师生职衔待遇,造成非僧非俗之政策导向,“学修一体”和“寺院管理丛林化”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证。因此,整体而言,目前全国佛教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无法与社会普通高校教育接轨,就更谈不上与国际佛学研究接轨了。

  与此同时,教内有些长老缺乏全局观念和未来眼光,对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对佛教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远远少于用在修庙、塑像、开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们对电化教学、电脑运用、建立佛教网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学资源;二十多年来全国各级佛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层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担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对广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亦不够重视,更缺对居士骨干的专门培训。

  在佛教界的各级岗位上,大量…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