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未经过系统的宗教政策训练,又未受到佛法知识薰陶的工作人员之存在,很难成为推动佛教教育的有力增上缘。至于面向社会大众的佛教文化教育,因受上述理论观念的困惑,尚未走上正轨。佛教在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面中的有限资源,并未得到整合和有效运用。
如此等等,说明佛教现实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教界某些保守观念和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已出现远远跟不上的形势。其解决之关键即在于开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善体制,灵活管理,以认真务实的精神解决佛教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机遇与挑战。
四、 佛教教育的时代使命与挑战
廿一世纪,可以说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驱的世纪。而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其圆融和谐,相容并蓄的性格,在此世纪潮流之中,无疑肩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任务,即是要致力发展佛教教育。
就客观环境来说,不仅过去佛教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今天更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紧迫。
佛法的弘扬或佛教教育的兴办,基本上不离两大原则,一是契理,一是契机。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今天,此两大原则却遇到空前的挑战。一是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唯有对佛法深入研究或有修有证的人,才能从中体认佛法真谛,并使自己的言行与佛理契合;二是近百余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宗教与思想文化体系,百花齐放,竞争日趋激烈,佛教面临从未有过之复杂情境与机遇。因此,佛教需要大量有识之士,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使佛教适应时代,适应不同的社会,契合众生之机,让佛法种子普植于人心。时代正不断地呼唤人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显然,只有契理契机地办好佛教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佛教研究人才、弘教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和有德有学的僧侣,才能使佛教发扬光大。
五、 佛教教育的推展与未来瞻望
以历史为鉴,结合当前实际,面对目前佛教教育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实在不容易处理;近年有教界大德指出:佛教教育还得回到传统的佛教教育中去,要继承佛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在以传统佛教教育为根本的基础上,吸收学院式教育的优点,以此来建构佛教的现代教育。(济群〈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
概要而言,可从推行全方位教育;改进办学模式、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体制;增强建设师资,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佛教院校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
我们应该看到,学院教育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如世俗化的倾向,对知识的偏重、修行与修证次第的缺乏、正信的建立和威仪的培育等问题;这种种问题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学院教育本身所造成的,其中既有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又有学制的不完善和人为操作失误的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在发挥学院式教育优势的同时,适当地保持传统丛林的修行风格,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条适合现代僧才成长的新路子。实际上,这条路也是中国佛教界一直在摸索探求的,“学修一体化”和“学院管理丛林化”口号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 全方位之教育
对于佛教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教界人士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现时的僧教育,除了知识与文化的教育,除了对于经典和宗派理论的研究讲习,还应该兼顾以下几个方面:1、要注重对于学僧的世俗学问和技能的培养;2、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僧的僧格。也就是注重僧人的精神境界的熏习和养育;3、僧教育应该能够造成僧人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有是非观,和基于是非观的政治观、法制观;还应该有适应现代全球化社会的思想观念,例如对环境保护、生命伦理、人权和尊严都有如法如理的清醒认识;4、佛教的僧伽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的了解和适应。这包括了政治上的适应,更包含有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和适应。(宋立道〈关于僧伽教育〉)
2. 办学模式与课程设计之改善
就现在的综合国力而言,没有一个地方或寺院能够办起一所堪与海外佛教大学相媲美的佛学院,但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全国的力量,逐渐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见,地方、丛林和民间力量办学,在当前已经蔚成风尚。“民办”院校不仅仅是佛教协会“公办”院校的合理补充,很可能会在新的形势下,以更有力的投入和更灵活的机制,成为“公办”院校的竞争对手。随着佛教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各种“民办”院校有可能会在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形成股份制式的联合。若果能如此,不仅会为中国佛教教育走出新的路子,也将会深刻地改变现存的教团体制。(王雷泉〈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而有关改进院校佛学课程之讲授,则可考虑四点建议:一是增设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和经典的课程;二是引导学僧自主地独立地学习佛法和各种专业知识;三是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四是创造条件,建立佛教大学。(杨曾文〈新世纪的佛教教育〉)
3. 充实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宜结合当今教界、学界以及社会之实际需要,至少有三方面的课题急需研究:(一)编写古今藏外佛教图书目录,建立最具权威性的佛教图书馆。(二)中国僧制史--建立现代化的寺院管理模式。(三)编写适合当今社会的佛教教科书。(净因〈从对传统办学指导思想之反思谈佛教教育的未来〉)
4. 增强师资
在师资问题方面:应该将最优秀的学生留下来,给予专业上的继续培养,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们能真正成为合格的老师。同时,佛教界应该建立教师晋升制,社会学校有等级晋升制度激励年轻教师继续努力,而佛教界并没有在待遇、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尊重。因此,建立教师晋升制以激励年轻法师从事教育事业,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重要举措。(圣凯〈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
5. 引入现代化教育方式
在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上:计算器(电脑)运用及其网路的建立,对于寺院管理、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佛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正处于资讯时代;资讯把各个国家、各种民族、社会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而计算器网路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载体。佛教院校应率先运用计算器,并建立佛教教育网路,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佛教资源,增进佛教院校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开展网上弘法,净化网路空间,甚至可以开办网上佛学班、网上佛学院等。(陈星桥〈开创21世纪我国佛教教育近局面〉)
教育学毕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不是懂佛教或者研究佛教的人就一定懂佛教教育。但我们长期以来对教育专家重视不够,研讨工作局限于教内和从事佛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没有充分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结语:
佛陀把学佛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佛学研究应为前两个步骤──闻与思,这是每个学佛人的必由之路,不可缺少。换言之,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研究,明了佛法之精要所在,然后通过实践即修行去印证研究的成果,最后真正体悟佛法之要旨。这种传统研究佛法的方法,多为教内学者所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如太虚大师的“解行相应”与印顺导师的“以佛法研究佛法”。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准确把握佛陀之本怀,博通经律论三藏,得圆满精密之胜解,依此胜解抉择各时域、各宗派佛法之流衍,重建契理契机的中国佛学,使佛学研究为弘扬佛法于世界人类服务。
因此,佛教学院是佛教教育的特色与典型,承担着续佛慧命的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宗教家,其行为足以为人天楷模。所以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是要宣导素质教育;未来的佛教教育应该以提升学僧及学人的素质为重点──学修并重,解行合一,是合格僧伽之基本要求。所谓“前期广泛求学增知识,中期思化经论为教诲,后期日夜勤修实践行,一切为教振兴作回向”,这不但是佛教院校可以依循之精神理念,也是佛教教育闻、思、修全面结合、循序渐进的一种理想学修模式。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