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既未經過系統的宗教政策訓練,又未受到佛法知識薰陶的工作人員之存在,很難成爲推動佛教教育的有力增上緣。至于面向社會大衆的佛教文化教育,因受上述理論觀念的困惑,尚未走上正軌。佛教在信仰、社會、文化叁個層面中的有限資源,並未得到整合和有效運用。
如此等等,說明佛教現實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教界某些保守觀念和佛教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已出現遠遠跟不上的形勢。其解決之關鍵即在于開放思想,更新觀念,改善體製,靈活管理,以認真務實的精神解決佛教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機遇與挑戰。
四、 佛教教育的時代使命與挑戰
廿一世紀,可以說是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爲主流的世紀,是一個各種宗教由對立走向對話、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並駕齊驅的世紀。而佛教作爲叁大世界性宗教之一,其圓融和諧,相容並蓄的性格,在此世紀潮流之中,無疑肩負有許多神聖的使命,其中一個重大的任務,即是要致力發展佛教教育。
就客觀環境來說,不僅過去佛教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今天更面臨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勢仍然是相當嚴峻的,培養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緊迫。
佛法的弘揚或佛教教育的興辦,基本上不離兩大原則,一是契理,一是契機。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今天,此兩大原則卻遇到空前的挑戰。一是佛教發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唯有對佛法深入研究或有修有證的人,才能從中體認佛法真谛,並使自己的言行與佛理契合;二是近百余年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宗教與思想文化體系,百花齊放,競爭日趨激烈,佛教面臨從未有過之複雜情境與機遇。因此,佛教需要大量有識之士,對此進行認真的研究,並作出艱苦的努力,才能使佛教適應時代,適應不同的社會,契合衆生之機,讓佛法種子普植于人心。時代正不斷地呼喚人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顯然,只有契理契機地辦好佛教教育,培養出一大批佛教研究人才、弘教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和有德有學的僧侶,才能使佛教發揚光大。
五、 佛教教育的推展與未來瞻望
以曆史爲鑒,結合當前實際,面對目前佛教教育所存在著的種種問題,實在不容易處理;近年有教界大德指出:佛教教育還得回到傳統的佛教教育中去,要繼承佛教的傳統教育模式,在以傳統佛教教育爲根本的基礎上,吸收學院式教育的優點,以此來建構佛教的現代教育。(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製度〉)
概要而言,可從推行全方位教育;改進辦學模式、課程設計及教學管理體製;增強建設師資,並運用現代化手段、加強佛教院校自身建設等方面入手。
我們應該看到,學院教育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弊端,如世俗化的傾向,對知識的偏重、修行與修證次第的缺乏、正信的建立和威儀的培育等問題;這種種問題的出現,並不完全是學院教育本身所造成的,其中既有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的因素,又有學製的不完善和人爲操作失誤的因素。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能在發揮學院式教育優勢的同時,適當地保持傳統叢林的修行風格,將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一條適合現代僧才成長的新路子。實際上,這條路也是中國佛教界一直在摸索探求的,“學修一體化”和“學院管理叢林化”口號的提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1. 全方位之教育
對于佛教教育如何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教界人士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例如:現時的僧教育,除了知識與文化的教育,除了對于經典和宗派理論的研究講習,還應該兼顧以下幾個方面:1、要注重對于學僧的世俗學問和技能的培養;2、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僧的僧格。也就是注重僧人的精神境界的熏習和養育;3、僧教育應該能夠造成僧人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關心社會,關心現實。有是非觀,和基于是非觀的政治觀、法製觀;還應該有適應現代全球化社會的思想觀念,例如對環境保護、生命倫理、人權和尊嚴都有如法如理的清醒認識;4、佛教的僧伽教育應該特別強調對于現代社會和現代化的了解和適應。這包括了政治上的適應,更包含有對世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認識和適應。(宋立道〈關于僧伽教育〉)
2. 辦學模式與課程設計之改善
就現在的綜合國力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或寺院能夠辦起一所堪與海外佛教大學相媲美的佛學院,但我們可以通過結合全國的力量,逐漸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看見,地方、叢林和民間力量辦學,在當前已經蔚成風尚。“民辦”院校不僅僅是佛教協會“公辦”院校的合理補充,很可能會在新的形勢下,以更有力的投入和更靈活的機製,成爲“公辦”院校的競爭對手。隨著佛教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各種“民辦”院校有可能會在互助互利的基礎上形成股份製式的聯合。若果能如此,不僅會爲中國佛教教育走出新的路子,也將會深刻地改變現存的教團體製。(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刍議〉)
而有關改進院校佛學課程之講授,則可考慮四點建議:一是增設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和經典的課程;二是引導學僧自主地獨立地學習佛法和各種專業知識;叁是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的工作;四是創造條件,建立佛教大學。(楊曾文〈新世紀的佛教教育〉)
3. 充實課題研究
在課題研究方面,宜結合當今教界、學界以及社會之實際需要,至少有叁方面的課題急需研究:(一)編寫古今藏外佛教圖書目錄,建立最具權威性的佛教圖書館。(二)中國僧製史--建立現代化的寺院管理模式。(叁)編寫適合當今社會的佛教教科書。(淨因〈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談佛教教育的未來〉)
4. 增強師資
在師資問題方面:應該將最優秀的學生留下來,給予專業上的繼續培養,同時還要加強教育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使他們能真正成爲合格的老師。同時,佛教界應該建立教師晉升製,社會學校有等級晉升製度激勵年輕教師繼續努力,而佛教界並沒有在待遇、職稱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尊重。因此,建立教師晉升製以激勵年輕法師從事教育事業,是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重要舉措。(聖凱〈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
5. 引入現代化教育方式
在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上:計算器(電腦)運用及其網路的建立,對于寺院管理、佛學研究、佛教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佛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正處于資訊時代;資訊把各個國家、各種民族、社會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聯系在一起,而計算器網路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載體。佛教院校應率先運用計算器,並建立佛教教育網路,充分開發和利用網上佛教資源,增進佛教院校間的聯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積極開展網上弘法,淨化網路空間,甚至可以開辦網上佛學班、網上佛學院等。(陳星橋〈開創21世紀我國佛教教育近局面〉)
教育學畢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不是懂佛教或者研究佛教的人就一定懂佛教教育。但我們長期以來對教育專家重視不夠,研討工作局限于教內和從事佛教研究的專家學者,沒有充分聽取教育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
結語:
佛陀把學佛歸納爲聞、思、修叁個步驟,佛學研究應爲前兩個步驟──聞與思,這是每個學佛人的必由之路,不可缺少。換言之,學佛以聞思爲開端,通過對佛教教義的深入研究,明了佛法之精要所在,然後通過實踐即修行去印證研究的成果,最後真正體悟佛法之要旨。這種傳統研究佛法的方法,多爲教內學者所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如太虛大師的“解行相應”與印順導師的“以佛法研究佛法”。通過各種研究方法,准確把握佛陀之本懷,博通經律論叁藏,得圓滿精密之勝解,依此勝解抉擇各時域、各宗派佛法之流衍,重建契理契機的中國佛學,使佛學研究爲弘揚佛法于世界人類服務。
因此,佛教學院是佛教教育的特色與典型,承擔著續佛慧命的責任,我們要培養的是宗教家,其行爲足以爲人天楷模。所以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是要宣導素質教育;未來的佛教教育應該以提升學僧及學人的素質爲重點──學修並重,解行合一,是合格僧伽之基本要求。所謂“前期廣泛求學增知識,中期思化經論爲教誨,後期日夜勤修實踐行,一切爲教振興作回向”,這不但是佛教院校可以依循之精神理念,也是佛教教育聞、思、修全面結合、循序漸進的一種理想學修模式。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