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原到古代隋唐時期的水平。
我們應該承認,近現代以來,在佛教界的努力下,佛教教育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與當年太虛等高僧注意佛教教育,興辦了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和漢藏教理院有重要的關系,中國的佛教也在這時發生了新的變化。但是,這時的佛教界教育正處在轉型期的時候,佛教教育一方面是繼承了過去原有的寺廟充當學校進行識字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整個社會教育也不普及,許多佛學院面臨著掃盲的任務,有很多出家人接受文化教育仍然是在寺廟或者佛學院完成的,“近世以來,僧徒安于固陋,不學無術,爲佛法入支那後第一墮壞之時”的看法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所以這時的佛教教育出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從事學術研究人才的情況不是很明顯。真正在寺廟或者經過佛學院教育而出現的佛學大家也不多,像印順、巨贊等這樣的有學問的高僧,都是在出家以前就受過了傳統教育,巨贊本人還在大學裏面念過書。而整個社會上,由于居士佛教的興起,培養佛教研究人才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轉移到居士界裏,以歐陽競無爲首的支那內學院就爲佛教界培養過一批人才,其中包括像太虛等一代高僧都在支那內學院上過學,雖然太虛本人在內學院學習的時間不長,但是至少說明居士辦的佛教教育事業曾經在佛教界有過一定的影響。雖然這時佛教的人才不少,但是在整個相對的佛教出家的人比例中是不高的,太虛就認爲“而住持僧的數量不必多,但求質的提高”,並且設計了“廣文精舍”之文化部門,下有“華文科”、“梵文科”、“歐文科”、“翻譯科”和“纂述科”五個部門,特別是“纂述科:近世用書報如水火,欲張吾教,固非有此一編纂撰述之文字宣發機關不可。而各宗之宗學、宗史、備講授者、猶當各別纂輯。由各人之心得,著書出版,亦在例外。然經評議稽考,及此纂述科審定,或編入于法藏,亦由佛法僧園任爲印刊流通。”與廣文科有關系的還有“衆藝科”,這是研究各種術數的部門,“廣文五科,實利賴以宏通流布教法,故足尚也。若夫衆藝五科,既無益乎傳教明道,此諸科學又極博深,析其科目殆將數百,世之學者究其一,即可以終身,區區數年,豈能研幾入微,有所發明,開濟世間;亦徒以雜學亂其心而已!”但是由于因緣不具足,太虛的設想一直不能實現,這是殊爲可惜的事情,也因此耽誤了佛教的幾十年發展。值得指出的是,太虛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卻在學者的手中來完成了,這一時期受西方學術界的影響,一些學者一直在不斷地從事佛教研究的工作,像湯用彤、陳恒等一大批人士,包括教內學者呂澄、王恩洋等人都對佛教傾其所盡,提升了佛學的品位,搞清楚一些曆史史實,然而學者的興趣是在考察曆史,研讀教義,對當代佛教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並沒有涉及,所以這些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是對佛教的未來發展並沒有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沒有受到佛教界的重視。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佛教協會創辦了中國佛學院,招收全國諸山長老進校學習,但是那時的形勢主要是思想改造,不僅是佛教界人士要思想改造,就是廣大知識分子也要參加思想改造活動,所以在這個形勢下,中國佛學院的實際任務不在于發展,而在于“改造”,所以中國佛教界難以作爲,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佛教確實沒有自己的發展空間。1980年以後,中國佛教界開始恢複宗教活動,佛教教育重新開始,如今過了30年,中國的佛教形勢已經發展得非常好,佛教教育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僅佛學院就達到40余所,可以說中國佛教進入了黃金時期。與此同時,佛教的文化活動與佛學的研究進步很大,特別是佛學研究,經過幾十年來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出了不少有影響的成果,也培養了不少的人才。
雖然現在中國的佛教形勢大好,但是佛教界仍然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特別是佛教教育方面仍然沒有更多更好的辦法,缺乏師資,教材單一,學不致用等等,一直是中國佛教教育發展的瓶頸,爲此趙樸初居士曾經發出感歎,佛教界需要的“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叁還是人才。”
趙樸初感歎沒有人才的情況還是約20年前的事情,現在中國佛教的情況較那個時期無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當前中國佛教的人才問題正得到緩解,佛學院培養的學僧正在佛教界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寺廟管理與寺院文化也在得到提升和改進。雖然中國佛教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學術研究方面,佛教界仍然相對薄弱。現在中國的佛學研究主流是學術界,並不是佛教界。幾十年來學術界下大力氣進行佛教研究,的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成果堪與國外學界媲美,學術質量不相上下。人才的培養也形成體系,佛教研究正在成爲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相比佛教界而言,學術研究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這主要反映在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才不多,尚沒有形成與學術界對話的實力。而那些有關當前佛教深層次問題的研討,學術界由于種種原因,無法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些問題只能依靠佛教界自己培養的人才來解決。當前佛教形勢大好,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已經得到了完全落實,整個社會對佛教也非常重視,各地政府鼓勵佛教界自我發展,這些都是給佛教帶來的機遇,然而面對的挑戰也同時存在,未來的佛教如何發展,理論的模式如何建立,這些都是需要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探討的話題。特別是佛教發展的理論問題,佛教界人士最有發言權,佛教界應該致力于培養佛教界學者,在發展佛教教育的同時,關心佛教界學者的建設,真正培養出一批學者型的人才,那麼,中國佛教一定會再次騰飛!
作者簡介:
黃夏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佛教教育與學術研究淺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