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如來寺弘法功能與展望
內容摘要:巴西民族有許多異于其它西方人之處,盡管沒有先進國家的進步與繁榮,但它的幾個大都會,如聖保羅(S
o Paulo)、裏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古裏奇巴(Curitiba)市的生活水平、模式乃至消費,都不亞于第一世界的緊張與壓力。然而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社會道德淪喪、治安不良、政局腐敗的影響下,盡管巴西人的性格樂觀灑脫,但隨著天主教、基督教教條式的宣教已不再使人信服,亦不能指引生命意義的價值之同時,又因受到歐美佛教盛行的影響,如鈴木大拙、達賴喇嘛、一行禅師等,在媒體、演藝圈所帶動的佛教旋風,不論是潛心禅修,亦或向往密宗的神秘色彩,還是受宗教領袖個人魅力之影響,都逐漸帶動了巴西的學佛風氣。
但是,宗教應扮演的教化功能,實質上並未徹底展現出來。有太多的社會變遷、文化差異、思想鴻溝的因素,導致傳統宗教停滯在某年齡層或社會階層的心靈慰藉,未能實質發揮它的社會效益。社會上部分的宗教活動,反而脫離不了怪力亂神的需求,亦是信仰者在精神壓力、挫折、困惑下的反應。在都市化、人口密度高、流動性高以及全球化、信息的頻繁交流的現代社會體製之下,每個人的宗教屬性似乎並非恒久不變,必然各自建立不同的人際關系,且一樣的會面臨人生意義及終極問題。如何使看似出世、與世無爭的信仰基礎,以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透過入世、現代、積極、正向的引領找尋他們所要尋找的答案?本文將試圖介紹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巴西十多年來如何因應當地民族性,在弘法度衆上所做的哪些適度調整、創新後,所提供的實質效益。
本文選擇佛光山人間佛教以如來寺在巴西的發展作爲個案研究的對象,希望能提供學界深入研究佛教在巴西的型態、探討文化差異中融合的特色,更希望教界能諄諄善誘,以正信正知輔導教育當地淳樸的人民。于1992年成立如來寺後,佛光山人間佛教試圖推動在南美洲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事業,將佛光山的各項社會教化福利事業導向現代化、製度化,爲巴西人開辟一條不一樣的生活哲學。
關鍵詞:文化差異 佛光山 人間佛教 巴西如來寺 弘法現代化
一、序論
要了解巴西的民族性,須從其建國的曆史來分析。16世紀30年代葡萄牙派遠征隊在巴西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1807年拿破侖入侵葡萄牙,王室遷往巴西。1822年9月7日王室後裔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和平獨立,自立爲王,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11月15日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1964年巴西軍人政變上臺。1985年3月軍政府將政權還給民衆。[1] 1989年11月15日,巴西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巴西政黨政治的發展在拉丁美洲國家中是十分特殊的,在曆史上從未出現過激烈的革命,從傳統過度到現代,從帝製轉爲共和,文人政府到軍人政府,軍人政府轉變爲文人政府,都是以溫和、和平的方式來完成。在軍人政權的威權統治期間,也異于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南美洲國家的紛亂。乃至對外來的宗教、文化、人種,不但不排斥,亦不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外來的民族,多數以十分尊重的態度看待來自東方的文化,種族歧視的現象更是少見。
佛教于19世紀末由日本人帶進巴西。明治政府 (1868-1912)爲了要減輕封建製度的經濟困境,佛教也因此跟隨著第一批日本移民潮進入巴西。
隨著時代的變遷,曆經半世紀,現今佛教在巴西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包容性:無論是漢傳佛教的禅淨密諸宗,南傳佛教的錫泰緬各路禅法,還是藏傳佛教的黃紅白花各教派,在巴西都有他們的宗教市場,各自在這塊自由的土地上弘法度衆、著書立作,並沒有強烈的宗派意識,之間友好交流。
二、佛光山如來寺的弘法功能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藍圖〉中提到,建設人間佛教,所謂“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淨化的”,主旨是要說明真正的人間佛教是:
“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2]”
因爲,接受佛教的信仰,並不是把佛教當成一個保險公司,完全希望佛祖像上帝、神明一樣給予我們保佑。所謂的人間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爲改善人生的准繩,用佛法來淨化思想,讓佛法作爲生活的依據,使大衆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星雲大師于建設現代化人間佛教提出四點看法,也就是: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3]的論述,本文將以巴西如來寺在建設巴西人間佛教的各項現代化的弘化方式做了哪些努力,績效如何,並探討實際執行上所遇到的瓶頸與困境作爲論述。
1. 佛法——現代語文化
佛陀傳教也應用多種語言傳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涅槃後,第一次的聖典結集,大多采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有了梵文。中國的翻譯家中,竺法護通達叁十大國的語言,鸠摩羅什、玄奘大師等,皆通達多種語言,才有持續至今的浩瀚譯經事業。佛教的經典也以多種語文來表達,經典的語體化也漸漸普遍了,如佛學各類叢書。
現在一般高級學校設有多種語文的學習,傳教士到世界各地,應用了當地方言傳教,國際會議上各種語文的同步翻譯,這些都是講求“語文現代化”實例。
語文,在佛法上的功能是相當重要的。布教師如能通達國際語言,教義才能傳布到該國領域。日本鈴木大拙的“禅”能在西方盛行,也是他具有英文傳教能力所致。基督教能在臺灣傳播二、叁百年的曆史,也是由于他具有中文的能力。倘若佛教在不久的未來,能將經典全部語體化、有聲化、計算機化、彩色化,以期普遍流傳。尤其在巴西傳教的佛弟子要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一旦傳教說法,就具備多種語文的才能,使未來佛教能進入國際化的新裏程。
透過成立巴西如來翻譯中心,翻譯出版葡文經典及二十余種佛教葡文重要參考書。書籍的選擇,則因應初學者以星雲大師淺顯易懂的生活哲理,指引讀者如何落實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的生活智慧。編排葡文佛光世紀月刊;架設葡文網站供民衆浏覽等,以不同文化傳播方式介紹人間佛教。
2. 傳教——現代科技化
現代化的科技,所帶來的意義不僅是“新”、“方便”,連生活習慣、人際的交流、思想的價值觀也因此有了改變。過去佛陀說法,雖然只是以口傳授,但是佛陀很重視方法,應用了譬喻、因緣、重頌、長行等來教化弟子們。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傳教方式也有了多層次的改進。
佛世時,到四方教化是行腳托缽;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也是以步行走過八百裏流沙;真谛叁藏到中國,就應用了船只;現在傳教又進步到汽車、飛機的文明産物,地球各地區之距離也因此縮短。現代的小型弘法布教,有麥克風、音響、幻燈片、音樂、錄像機等現代器材之應用。大型的佛學講座,也利用了現代的科技,電視、電臺、衛星轉播、投影機等,更配合音樂、舞蹈、燈光,乃至利用計算機、網絡,來統計、傳送數據。
爲了配合時效性,弘法的方法應采用多元化,如研討會、座談會、交誼、視訊的方式舉行。廣泛應用因特網、視訊系統、衛星轉播等科技來弘法。
目前巴西如來寺的網頁(葡萄牙文) http://www.templozulai.org.br每月近兩萬人次上線浏覽,mailing-list有6千人登記,固定收到如來寺所有活動的脈動。邁向國際化的人間佛教,不但提供佛教信息,將陸續把翻譯的經典、葡文版的〈佛光世紀〉(16頁半開的報紙,目前隔月出版兩千份,已經供不應求) 、乃至是影音的葡文課程、葡文祈願文、葡文共修等,也可以透過網絡傳送到更多人的家裏。
另外,以音聲度人,也是方便法門之一,幾年來“人間音緣”的成果就是證明了佛曲也可以度衆。巴西人愛好音樂,音感與節奏感奇佳,透過音樂弘揚佛法,陸續編寫屬于巴西本土曲風與節奏等的佛教歌曲,讓一般大衆都能賞析歌詞的善美,朗朗上口傳唱淨化人心的歌曲。
3. 修行——現代生活化
倘若修行,重在口號,只說不做;亦或重視外表形式,沒有實際方法;甚至是幻想式、自我式的修行,都不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陀在世時,每天以托缽、行腳、教化等作爲修行;舍利弗以興建祇園道場作爲修行,阿難尊者以侍奉佛陀作爲修行,大迦葉以自我頭陀爲修行,迦旃延爲了弘法與人論議爲修行,富樓那以到偏遠地區弘法作爲修行,優波離以爲人作務爲修行,周利盤陀伽以拂塵掃地爲修行。中國的禅師們,如百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爲修行。當然念佛、誦經、參禅也是修行,但這些聖賢大德明確地告訴我們,搬柴運水皆是修行。
修行不只是在經典或在口頭上,而是必須落實在生活上。現代的修行,應講求生活化,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是教材、教育的機會。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于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處處是道場、人人是老師。清楚了達各自的社會責任,擔負起實踐人間淨土的願心,不以忙爲苦,不以勞爲苦,不以無爲苦,不以惱害爲苦,不以娑婆惡濁爲苦,方爲真正的修行。
4. 寺院——現代學校化
一間寺院所帶給人的感覺是肅穆、莊嚴、清修的聖殿。自古以來,寺院就是代表傳法、辦道的地方。寺院本身慈悲爲懷,方便爲本,所以貧苦時可以向寺院求援;生病的時候能住在寺院治療;寺院也對于民衆有物質救助的功能。這些觀念輾轉傳遞到西方,不少巴西人因需要清修亦會前來寺院求宿。因此,就産生了一些錯誤觀念:年老了要到寺廟找一處安老清淨的地方,放假了要住寺廟享受甯靜,有法會要…
《巴西如來寺弘法功能與展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